中國的《百家姓》中,你的姓排第幾,覺得如何?

沙帽城裡de人


我們沈姓主要源出於嬴姓、姒姓、姬姓和羋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主要郡望有吳興郡,主要堂號

吳興堂、夢溪堂等

起源演變

第一支源出贏姓。

黃帝之裔高辛氏帝嚳之子實沈之後,實沈氏族以猴為圖騰,初居於山東曲卓之沈猶,與少昊氏部落雜居而東夷化,成為東夷族的一支,故為贏姓。後來與親族閼伯相爭後西遷山西汾、澮之間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臨猗縣西建立了沈國。當夏興起後。姒姓夏人奪取了贏姓沈國之地,沈人南迂河南固始的寢丘立國。商朝滅夏後,贏姓沈人復國。到周武王滅商後,晉國吞併沈土,贏姓沈人南逃到河南沈丘立國。到周昭王南征淮夷時滅了贏姓沈國。所以贏姓沈氏的歷史至少有4500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

夏朝建立後,夏人併吞了四周的部落,同時也吞併了在山西臨猗縣西的贏姓沈國,建立了姒姓沈國。到商朝滅了夏後,親商的贏姓沈人復國,姒姓沈人南逃渡過黃河進入河南新城縣北的邥垂,後繼續南遷至河南固始之寢丘立國。周朝初年,蔣國滅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國,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鍾祥東的大洪山之麓,成為楚國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歷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與贏姓沈氏的一支西迂陝西西華,又迂周至.再西迂到達甘肅定西縣,然後,由甘肅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漢源,與黎人混合,成立沈國(也稱丹國),戰國時降於秦國,後演變為沈犁部落,逐漸被羌人同化。東漢時沈氏羌活動於黃河以南、秦嶺以北的陝甘寧一帶,後來沈氏羌全部融人漢族之中,今陝西渭洛地區的地名中多沈字,與沈氏羌有關。明清時期四川瀘定的沈邊土司,也出自姒贏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出自姬姓。

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載於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輿北,也稱聃,侯爵,公元前506年為蔡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西周昭王時,蔣國移封於河南固始蔣集,併吞並了姒姓沈國,以封其子為姬姓沈國。魯煬公封庶子沈季於沈猶,為魯附庸國,以沈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魯煬公之庶子沈季,隨周昭王南征滅了河南沈丘的贏姓沈國,封沈季之子沈子它於南30裡的安徽阜陽西北的臨泉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國。春秋中葉楚國先後滅了兩姬姓沈國。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出羋姓。

楚穆王時楚國滅了河南固始的沈國,楚莊王封孫敖之子於沈。又封其子公子貞於沈鹿,今湖北鍾祥東大洪山之麓。兩地的後代均以沈為氏,羋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歷史。

遷徙傳播

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沈氏族人,仕楚為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邑(今河南葉縣)。

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於河南、湖北地區,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東漢時,沈姓進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兩次中原出發南下移民潮中,沈氏為其中一姓進入福建,隨後移民廣東,明末沈姓始入臺灣。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沈姓歷代名人466名,佔總名人數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1.68%,排在並列第十位;沈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1.65%,排在第十四位;沈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2.13%,排在第十位。

最早見於史書的沈姓人物,當數春秋高士沈郢。

南朝宋將領沈慶之、梁文學家沈約、陳佞臣沈客卿,後晉祁州刺史沈斌,隋末唐初割據勢力沈法興,唐詩人沈佺期、文學家沈亞之、文學家沈既濟、書法家沈傳師、詩人沈千運,北宋科學家兼政治家沈括,元戲曲作家沈和,明江南首富沈萬山、畫家沈周、戲曲作家沈璟、文學家沈德符、文學家兼書畫家沈仕、戲曲音樂家沈寵綏、女將沈雲英、女詩人沈宜修、明政治家、理學家沈鯉(我們老家商丘人)治黃河造福後人、明末清初戲曲作家沈自晉,清散文家沈復、戲曲作家沈起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醫學家沈金鰲、畫家沈銓、詩人沈德潛、學者兼文學家沈欽韓、學者沈垚、學者沈在寬、哲學家兼經學家沈善登、法學家沈家本、海軍軍官沈壽昌、維新派沈藎,中國歷史學家兼書法家沈曾植、作家沈雁冰(茅盾)、無產階級革命家沈澤民、民主革命家沈鈞儒、經濟學家沈志遠、外科學家沈克非、機械工程專家沈鴻、果樹園藝學家沈雋、動物學家沈嘉瑞、音韻訓詁學家沈兼士、作家沈從文、書法家兼詩人沈尹默、邏輯學家沈有鼎、醫學家兼生理學家沈其震、戲劇兼電影導演沈西苓、音樂教育家沈心工、音樂理論家沈知白、空氣動力學家兼航空工程教育家沈元、劇作家兼電影藝術家沈乃熙(夏衍)、圖書館學教育家沈祖榮等被《辭海》收錄。

總之,我們沈姓源遠流長,人在輩出,以江浙一帶發展為好。


明遠律師


《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由於本人姓陳,所以曾對自己的姓氏進行了追根溯源,有了一些膚淺的瞭解。


┃陳姓的歷史由來

在百家姓中,“陳”姓排第十位;陳姓歷史悠久,是舜帝之後,最早出自媯姓。

“媯”讀[ guī ],中國姓氏,在《說文》中有“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媯”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陳姓最初得於周朝初年的胡公滿。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找到帝舜的後裔遏父,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陳姓自此流傳至今。

┃陳姓的目前的排名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據查,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位,人口約七千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46%左右。陳氏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多此姓,在臺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佔當地人口的10%以上。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姓在文化領域的優秀人才


三國時陳壽(公元233——297)西晉太康年間,陳壽蒐集史料撰成《三國志》六十五卷,以紀傳體記述魏、蜀、吳三國史事,此書為後世所推崇,被世人稱為“有良史之才”。


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玄奘是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但他的貢獻已經遠遠超出了宗教的範圍,他西行取經,對促進中國同中亞及印度等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唐代文學家陳子昂(1661——1702)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反對柔靡之風,所作《感遇》等詩指斥時弊,風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詩發展頗有影響。


曉文隨筆


陳姓在我國也算是個大姓,它在百家姓中是繼“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之後位列第十。

陳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主要來自媯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一、陳姓的始祖

1、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許配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由於他揚善罰惡,勵精圖治,把陳國治理的強盛多年。媯滿死後,口於他的諡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因此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同時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2、除這一支主系外,另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二是陳愍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東北)。三是陳愍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二、其他姓改陳姓

1、劉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今江蘇江都東北)的陳氏,以前為劉氏,春秋時,由於魯相沒有兒子,就以外孫劉矯為嗣,改姓陳。

2、白氏改姓。據《河南官氏志》記載:隴右白永貴,在隋朝初改姓為陳氏,此為萬年(今陝西西安)之陳氏。白姓源於龜茲王帛氏,因到內地做官,他害怕自己的胡人姓氏遭受到歧視,就改姓陳氏,歷史上稱為陳永貴。

3、侯莫陳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由於孝文帝實行漢化制度改革,就將胡姓改為漢姓,並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4、其他少數民族改姓或賜姓而來。女真族陳氏。據《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朝末年就已改為陳姓。

5、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6、滿族陳氏。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將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將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但仍然屬於滿族。

三、陳姓分佈及變化

1、先秦時,陳姓主要分佈在河南、安徽、湖北地區,到了秦漢時期,陳姓的已遍佈了湖南、江蘇、山西、山東。

2、西晉末年,由於中原局勢不穩,人們紛紛向南遷移,這時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移徒地。同時,大姓林、黃、陳、鄭也進入了福建,一直到南朝時,陳姓已經成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他們主要是潁川派陳宸的後裔。另外,陳宸十世孫陳霸先,到南京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佈長江與珠江之間。

3、唐朝初,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進入福建,祖孫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後人尊陳元光為“開漳聖王”,其子孫成為閩、粵、臺等地的主要陳姓派系。

4、宋朝時期,陳姓大約有300餘萬人,只佔全國人口的3.9%,為宋朝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20.8%。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7%,河南、廣東、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

5、明朝時期,陳姓大約有4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5%,為明朝第四大姓。陳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四省。


D東哥


趙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一。當代趙姓的人口約2600萬,為全國人口第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6%。

  姓氏簡介:

  趙姓,晉國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發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其他趙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趙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姓氏人數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臺灣省人數名列第43位,總人口約27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左右。

  趙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鶴、孝思、萃渙、敬彝、創基等。

  人口分佈:

  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全國趙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佈於黑龍江、重慶、江蘇、雲南、四川、陝西、山西、安徽、遼寧八省,又集中了大約12%的趙姓人群。


蒼巖吹雪


我姓張,在2019年新百家姓中排名第三。

我先介紹一下百家姓的由來,再說一下對張姓排名的一點看法。

《百家姓》是中國古代一本關於姓氏的書,大約成書於北宋初期。它最初收集姓氏411個,後來增補到504個,這裡面單姓有444個,複姓有60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本古書中,姓氏的排到次序並非依據人口數,而是依據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和《三字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都是中國古代的幼兒啟蒙讀物。在這本書中,排前四的是“趙錢孫李”,這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所以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的錢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以南唐國天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新百家姓是國家相關機構對中國人的姓氏進行大規模調查的基礎上,根據人口數量從大到小進行排序,得到的姓氏排名(至少有前一百位)。2019年1月,依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是全國排前20名的姓氏,而排第一的王姓已達到1.015億人。

而我這個張姓,主要來源於姬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歷史上第一個姓張的人叫“張揮”,一個說法是黃帝的第三個兒子,另一說法是黃帝的孫子,因擅長製作弓箭,被賜姓為“張”。個人認為在前三名的姓氏中,以自然繁衍方式來算,應該是實際的大姓,難出其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王李劉等姓氏,歷史上都曾一次或多次為一國之君的姓氏,皇帝賜姓及往後延續的人數,佔據了相當一部分。而張姓成為皇帝者少,更無統一中國者,所謂的“大西皇帝”張獻宗也算不上。歷史上張姓的人為王的也確實不如其他幾個姓,武將倒是有一些。


南一郎


很難過,我的姓,不在百家姓裡。全國涂姓有1一百多萬。塗氏以水為姓,傳說是塗山氏後代。南昌是南方塗氏的發源地,始祖是塗欽。


塗塗讀書


張三瘋嘛,自然姓張。根據2019年的戶籍人口的數據,張姓依舊在前五名之內,排名在第三。

如果說起對這個姓氏的感覺,一句話我姓張,我驕傲!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繃在弓上,將要開弓,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目前認同最廣泛的張姓始祖為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為黃帝之長子玄囂(五帝之一的少昊)的第五個兒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貢獻很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也稱弓長(掌管弓箭的官職)。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古清河流域,流經現濮陽及清河)。

弓箭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弓箭使人類的殺傷範圍空間增大,超越了所有其他動物——包括其他人科動物——以及沒有弓箭的其他人,弓箭可以使人類用更小體力付出獲得更多更大的獵物,是生產力的一次巨大飛躍;弓箭的產生還使人類的防禦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可以拒猛獸於較遠距離之外,從而更好地保障了人自身的安全,使人類更容易安居,人口更容易繁盛,也給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礎。

可以說我能坐在家裡的小板凳上給你回答文化領域的問題,或多或少要歸功於弓箭的發明。

再說張姓的名人。歷史上張姓的皇帝少的可憐,當然這和張姓人的性格有關,張姓人性格隨弓,一張一弛,寬嚴相濟,所有張姓多的是位極人臣的治國名士,很少出翻雨覆雲,力挽狂瀾的帝王。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張家一個老祖俗家姓名張百忍勵精圖治,苦心經營,成功坐上了仙界頭把交椅,成為了玉皇大帝,統領仙界。如果你讀過西遊記,那裡就有明確記載:“玉皇張大帝”。

當然這都是傳說和神話。

但是有人會問,為什麼玉皇大帝姓張,不姓李,不姓王?

這就要提到老張家的另一個老祖宗張道陵。他也是個牛人,傳說他的老師就是太上老君,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驅使。在漢朝漢順帝時候他老人家創立了正一天師道,自己為天師道第一代祖宗師。從這位老祖宗之後,每一代張家嫡長子都繼承天師道衣缽,後人稱為“張天師”。

後來天師道搬到了江西龍虎山。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張魯是吧,鎮南大將軍,爵位閬中侯。這位爺本身就是天師道第三代張天師。

天師道就這麼一代一代傳著,足足有兩千年之久,從蒙古人建立的元開始天師道就成了官方認證的了。待到了民國,天師道傳到第63代張恩溥的時候,江西龍虎山的天師道整體搬遷到了寶島臺灣,這也是張姓人的一個遺憾吧。

老張家對道教影響至深,所以說玉皇大帝讓給我張姓人來做可以理解的。

從文化傳承上來說,張家天師道代代相傳,和萬世師表的孔家有得一比,所以說我姓張,我驕傲!


張三瘋愛讀書


24


業餘二極


陳排第十位,屬於大姓,皇賜“義門”。


七星文理


在下姓王[大笑]王姓是中華大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在古代《百家姓》中排第八位,2017年排全國第二位,至2018年中國大陸王姓達1.015億人,居全國第一大姓。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便是天地人均歸“王”管的說法。王作為姓氏就是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王,旺也,幸哉![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