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姓钱的是怎么排在《百家姓》第二位的?

用户910005938433267


百家姓的作者白建祥是北宋初年吴越国人,当时北宋国力强盛,统一天下之势已成,天子姓氏排第一,自然无可非议。那排名第二的钱姓呢。这个钱姓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五代十国的割据者之一,吴越国开国国主钱镠。

出身寒微,命里有福。同历朝历代大多数开国之主一样,钱镠同样出身寒微,并险些在刚出身时就遭遇夭折的厄运。钱镠出身于今天杭州临安大官山钱坞垅一个世代以农耕打鱼为生的普通农家。传说因为生下来的外表实在是太丑了,弄得钱镠他爹很不待见,就想直接把钱镠丢弃。好在钱镠的外婆可怜这个刚出身的婴儿,钱镠才侥幸得以存活。也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钱镠后来的人生果然再次印证了这句老话。

乱世投军,立国封疆。钱镠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偏偏喜欢舞枪弄棒,这个倒是和五代其他很多割据者的特点相似。待长到十六岁年纪,钱镠干脆贩卖起私盐。在中国封建社会,盐、铁、马匹属于重要经济战略物资,统一由国家进行营销,禁止私人倒卖,一旦被查,是杀头的大罪。但也正因为利润的巨大,许多人也因此铤而走险。贩卖私盐的经历,使钱镠的身体、胆识得到极大的锤炼,也为钱镠储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大概也就是在钱镠贩卖私盐的时间,一贯喜欢舞枪弄棒的钱镠开始苦练硬弓长矛,并顺带读点孙子兵法。这其中的缘由已无法细究,但不安于现状,迫切改变现实处境,应该是钱镠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基业开创者所共有的特性。

乱世投军,立国封疆。身逢已无统一号令,比谁枪多地盘大的乱世,投军是像钱镠这样渴求功业,粗通文墨之人的最好选择。钱镠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是前面讲到的,使其免遭夭折的外婆;那第二个贵人就是当时已经是在浙江拥有一定实力的董昌。因为钱镠武艺高强,并粗通兵法,经过一系列的出生入死,沙场征战,钱镠被董昌一路提拔,从普通一兵成长为董昌麾下的高级将领。

(图)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公元879年,同样是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领军侵犯临安。钱镠以少敌多,采用虚实结合,伏击侵扰等游击战术,阻止了黄巢的侵犯,钱镠由此声名鹊起,第一次受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重视。第二年,鉴于唐朝内乱四起,加之保护自己辖区的需要,董昌、钱镠联合各县地方武装,建立了八都军,钱镠被授予都知兵马使。钱镠注意团结各都力量,用心结识下层军官,并将自家兄弟、子侄都安插到部队中去,从而逐渐将八都军培养成自己的嫡系武装。

在通往个人建功立业的道路上,出身寒微的钱镠,先后依附刘汉宏、董昌两个地方实力派军阀,逐一扫平两浙境内其他敌对势力。公元882年,原先占据浙东的刘汉宏发兵西进,想要一举吞并占据浙西的董昌、钱镠。董昌、钱镠率领八都军据钱塘江御敌。钱镠利用钱塘江夜雾遮掩,突袭刘汉宏军营,取得首胜。最后亲自领兵在今天萧山西陵大败刘汉宏的十万大军,取得关键胜利,巩固了浙西根据地。并最终在公元886年,领兵攻破刘汉宏老巢越州,平定浙东。

刘汉宏的失败,使成为实际上的两浙控制者的董昌,野心膨胀,不再听奉唐朝号令,即位称帝。公元895年,唐朝封钱镠为浙东招讨使,让其讨伐董昌。但是钱镠感念董昌提携之恩,迟迟下不了决心。但董昌之后联合淮南杨行密偷袭钱镠的控制的苏州、杭州,这使得钱镠下定决心与董昌摊牌,最终在这场与老上级之间的的较量中,以钱镠攻克越州,获得全胜告终。董昌在被俘押送杭州的途中,跳水而死。在董昌称帝时,钱镠曾经写信劝董昌不要称帝,但董昌不听;董昌失败被俘后,按照唐朝的法令,董昌的家族人口共计五千余人,都应该被杀,而钱镠都将他们赦免而供养起来。

保境安民,留名后世。在刘汉宏、董昌相继被消灭后,钱镠拥有东西两浙,在公元902年、904年先后被唐朝封为越王、吴王,并在公元907年,被朱温的后梁封为吴越王,吴越国自此建立。

中国自古军阀和割据者大抵分为两类,一类,在占据些许地盘,有了一定势力后,野心膨胀,四处攻伐,想当天字第一号了;而另一类,则小心谨慎,只想巩固旧有地盘,在自己控制范围内作威作福,安心做一富家翁。而钱镠则是一个另类。从一介草民成长为一方诸侯的钱镠,对自己的实力和位置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钱镠占据的东西两浙,身处北有后梁,南有南唐的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自身实力也无法与这些实力雄厚的割据者争锋。钱镠在世期间,先后多次拒绝了其他割据政权劝他称帝的意图,并坚决向中原王朝纳贡称臣。终钱镠一世,除了与相邻的南唐政权经过三次大的战役后,境内基本上没再有大的冲突。

在对外没有攻伐战争,对内稳固确保无忧的情况下,钱镠专心进行境内治理。这其中,钱镠有两个大的功绩既造福于当时,也为后世所称颂。一是修建杭州城。从公元890年开始,钱镠就开始对原杭州城进行扩建和整改。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杭州逐渐具备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钱镠对杭州的经营,为后续南宋建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杭州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二是治水。修筑海塘抗潮。在钱镠之前,每次钱塘江潮汛都给两岸民众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从公元910年开始,钱镠开始对钱塘江进行筑塘修堤。修建过程中,钱镠克服钱江潮汛给工程带来的困难,最终建成共长33万8593丈的石塘。同时,钱镠也对西湖、太湖、鉴湖进行了疏浚。也正因为钱镠的罢兵安民,东南沿海人民在五代十国的乱世,避免了生灵涂炭,也使杭州的发展超越诸多中原名城,成为东南地区新的经济中心。

(图)钱塘江

公元932年,享年八十的钱镠病逝。弥留之际,钱镠叮嘱众人坚守国策,不与中原王朝为敌。钱镠的继任者也忠实执行了钱镠的既定国策。并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6年,举国献与北宋,使人民再次免遭战火。百家姓中的钱姓排第二,据说与此也有莫大联系。

放眼整个中国帝王史,钱镠名声不显,功业有限。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出身寒微的小人物,在乱世中一刀一枪开创出自己的基业,并在割据之后仍能审时度势,宅心仁厚,保境安民,并顺应时势,造福子孙,为后世人民,尤其是两浙人民所敬仰。

千年悠悠,当你漫步钱塘江边,注视着江上浪花滚滚。也许, 因为治水功绩而被两浙人民尊称为“海龙王”的钱鏐,说不定正化身在这无尽浪花之中。






柔情浪子520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我们祖先的姓都是随母亲的,所以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都为女字旁: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根本没“赵钱孙李”什么事。那么《百家姓》为什么把“赵钱孙李”排在前面,“钱”又为什么排第二呢?今天小编我就给大家讲讲姓氏里的几个小趣闻。

姓氏的起源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通志·氏族略》里说:在夏商周之前,姓和氏是分而为二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氏是用来区分身份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是用来通婚的,在古代,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以通婚。

比如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百家姓》的排序规则

《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赵钱孙李”之所以是《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在北宋初年的吴越钱塘地区形成,所以就用当时最尊贵的姓氏开头。

赵是宋代皇帝的姓。当时吴越国已经纳宋称臣。谁也没黄帝大,当然要排第一。要不然书能不能传播先不提,头肯定是要砍的。

钱是吴越国王的姓。孙是吴越国王钱俶正妃的姓。而接下来的“周吴郑王”都是吴越开国国王钱镠的妻子的姓。强龙不压地头蛇,何况作者自己的国王也是条龙。别人再尊贵也没用,还是先把自己的老大捧好再说。

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俶)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钱镠)而下后妃。”。

钱姓的起源及辉煌历史

钱姓的起源来自西周,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

《百家姓》里的“钱”是指吴越国的钱姓

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镠(Liú)可谓一代明君,钱镠奉行“ 保境安民”的国策,修建杭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奖励开荒等,为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杭州、苏州成为“人间天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范仲淹称颂他为“东南重望,吴越福星”!

不但如此,钱镠还礼贤下士,专门建立了一个“握发殿”,用来招待当时的文人名士。

皮日休、罗隐、胡岳等人都投奔过他。当时的著名画僧贯休曾写过“满堂花醉三千客”的句子,来称颂了钱镠。

经常和文人墨客来往的钱镠,自己也是文采风流。据说钱镠有位夫人,经常回老家教人种桑养蚕。有一次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便命手下带了一封信给夫人,信上只写了短短几个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意思是老婆,我想你了,道路上的花都开了,你可以慢慢回来了。夫人接书后不觉恻然,道:“王爷迈,既有信来,命我归去,安可有违?”。

这位夫人就是“周吴郑王”里的“吴”。

总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姓氏就是一个传承,每一个姓氏都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史。所以朋友们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起源,看看自己的祖先都有哪些光辉的事迹。


美人绝色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这头一句,我想每个学过汉字的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至于后面,我就不看好你们了哈哈!

这个百家姓里面的排序是有门道的,不是谁数量多谁就是第一大姓,如果这么算的话,那得王姓排第一。之所以把“赵”姓排第一,那是因为《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而当朝皇帝就姓“赵”,那自然得排第一,除非作者不要命了。


至于“钱”姓排第二,也是有原因的。《百家姓》最初是从江浙一带传出来的,而在当时,北宋还未一统全国,统治江浙的乃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

吴越国是钱镠子啊唐末所建,其国不好争斗,更不称帝,钱氏王族从来以汉臣自居,遥向北称臣。其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

正是因为其与世无争,吴越国一直比较安定,加上钱氏君主,颇为爱民,好施仁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吴越国很少打仗,钱家有祖训:“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

所以国家一直很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钱家颇受民众爱戴。

后来,赵宋一统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阻挡。吴越国主钱俶审时度势,遵循钱镠的遗训,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未动一兵一卒,主动放弃王位,举国归顺,史称“纳土归宋”。这样“重民轻土”的举动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钱氏一族更是声望倍增。于是乎,被列入《百家姓》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皇姓“赵”!

如此说来,也是理所应当。至于“孙”排第三,乃是是吴越国王钱俶的正妃姓孙,李排第四,乃是因为当时的南唐国主姓李。就是那个李煜,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那位。

后面,我就不知道了,实在抱歉。

还是说回“钱”姓,在最新《2018年全国姓名报告》中,钱姓人口数量排名第93位,约有300万,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


传说“钱”姓追溯到西周时期,彭祖(就是那位传说活了八百岁的老寿星)之子篯孚被封钱府上士(官名),他便以“钱”为姓。所以,“钱”也算是中国一个非常古来的姓氏了。

数千年来,“钱”姓除了不少的名人,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吴越国钱氏一脉了。而到了近代,钱氏一族,那更是人才辈出。最为著名的就是“三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那都是中国脊梁般的人物!

钱学森!


白话历史君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宋朝皇帝姓“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而“钱”为何排在第二呢?

原因很简单,《百家姓》是的作者姓钱。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孙姓李姓,包括后面的周吴郑王,都是钱鏐的妃子姓氏。

钱姓起源于黄帝七世孙彭祖。就是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那个老寿星。他被尧封于大彭,成为彭姓的祖先。而彭真祖之子叫篯孚,西周时担任钱府上士(官名),他便以“钱”为姓,所以民间说“彭钱不分家”。篯孚当时偏大镐京,所以第一代钱姓发源于陕西。

钱姓人口目前约有300万,排在全国第90位。以及浙江地区为多。浙江的钱姓有40余万,几乎占全国的一半。绍兴、温州、台州、宁波都有钱姓聚集地。江苏、安徽和山东等省也有不少钱姓。

钱镠

五代时因吴越国王为钱镠,所以浙江、江苏一带的钱姓发展很快。北宋灭吴越,末代吴越王钱弘俶携三千家眷北上称臣,这些跟随去的钱姓男子,开始在全国开枝散叶,钱姓也从此遍布全国。

钱姓在历史上著名人物很多,著名的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还有国学大师钱穆等等。

钱学森

钱姓之中,大多崇尚读书。钱氏家训写道:“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这个家训,是钱镠最先提出的。这种倡导书香的家训,使得钱姓人多数爱好读书,力求上进。

《百家姓》成书于宋朝初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960年赵宋建立至978年吴越归宋这段时间内。《百家姓》的作者姓名不详,大多数人都认同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的考证,《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是吴越境内一个钱姓读书人的作品。所以钱姓排第二,钱王妃子的姓氏排在第三到第八,就很好理解了。


宰少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学过汉语的人恐怕都知道,《百家姓》中钱姓排序第二,至于出于什么原因,咱们来说道说道。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先说一点,《百家姓》排序不是根据人数来的哦。

《百家姓》成书与北宋初年,这时候,五代已经结束,但是十国还没彻底成为历史,其中,有一个吴越国,在北宋建国后还残存了十几年,而《百家姓》就是吴越国的一个读书人所作,故而北宋国姓赵被排序第一,钱姓第二。吴越国王钱俶,就是那个史上待遇最好的亡国之君,他的正妃姓孙,故而排序第三。南唐是吴越的近邻,故而,南唐李姓排第四。而之后的姓氏,则是按韵律来排列了。


aTalks


我认为是这样的:当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遵循祖训,以苍生为念,归于宋朝,实现中华一统,受到史家的赞颂。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缅怀江南文化的奠基人,五代十国吴越国创建者武肃王钱镠。

钱鏐在内政建设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上。

钱王陵中的钱镠坐像

开平四年(910年),钱镠动员大批劳力,修筑钱塘江沿岸海石塘,用木桩把装满石块的巨大石笼固定在江边,形成坚固的海堤,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并且由于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得江边农田得获灌溉之利。  

钱镠命兵卒民夫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名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内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称为“混柱”,奠基作成石塘。“筑塘以石,自吴越始”。这条捍海古塘,从六和塔筑到艮山门,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外加土塘,内筑石堤,费时两个多月,耗资十万九千四百四十缗,近一亿一千钱。

此外,钱镠设撩湖军,开浚钱塘湖,得其游览、灌溉两利,又引湖水为涌金池,与运河相通。钱镠还在太湖地区设“撩水军”四部、七八千人,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使得苏州、嘉兴、长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由于钱镠的战功显赫,曾获得唐王朝颁发的铁券金书,俗称免死牌。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的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王钱俶,孙是 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成为了开头的一句。 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 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凤凰赵凤宝


《百家姓》是古代儿童启蒙读物,成书于北宋初年。该书收录五百余姓,编排方式是常见姓氏靠前,冷僻姓氏在后,具体排序则要兼顾韵律,便于朗诵记忆。

开篇选择“赵钱孙李”主要出于政治原因,因为作于北宋,选择皇家赵姓排列首位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钱姓能排第二位呢?因为钱姓也是当时尊贵姓氏。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初年,现在浙江苏南地区存在一个割踞政权,就是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

吴越开创者是唐末镇海节度使钱镠,历传三代五王,是五代时期最稳定的政权。因为地缘关系,吴越长期与盘踞淮南江南大部的杨氏吴国李氏南唐国为敌,因为强弱差距悬殊,吴越一直以依附中原政权为国策,长期对中央保持恭顺,因此北宋初年宋太祖封未代吴越王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位列群臣之首。

《百家姓》最初作者不可考,但一般认为是江浙人氏,对吴越国有感情是很自然的。




真正鳄鱼不哭


姓钱的是怎么在“百家姓"里排第二?

以前对百家姓,觉得又近又远,近是可以張口来几个姓,像是背诵三字经和背诵古诗词一样,摇着头闭着眼睛。…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今天看到题目为啥姓钱排在了百家姓第二呢。

学习!不耻下问不会就会,翻阅细读历,原来是这样,今天把学习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当时江浙一代为吴越国,国王‘钱缪'内修政务勤勉理国,改造西湖筑杭州城,吳越国乱世中会銭塘富庶,昌盛于当时之世,富庶思教文化亦然。

“百家姓"成书与北宋初年,此时五代结束,十国沒有成为历史,而吴越国在北宋建国,又残存十几年。

“百家姓”的岀现,是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要素,诞生的地理住置,亦是人员所作而已,吴越国读书人才济济,推送了钱姓读书人作为。

宋朝皇帝“姓赵",当仁不让为天下第一姓,吳越国王“钱俶"为第二姓,也是理智的选择,而后排几位置就是,“钱俶"历史上待遇最好的国之君,他的正“妃"姓孙,排序在为第三,‘南唐'是吴越王近邻,南唐姓氏为李,李姓即排为第四,而之后的姓氏排列,是按韵律来排列的。

学而知之,学以致用,五千年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认真学习认真对待古文化。

“百家姓…"背后的故事,就是历史课上老师沒有给我们讲的“故事",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这个丰厚的历史记录,读书吧,耐下心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书一茶读世界![玫瑰][玫瑰][呲牙][呲牙]







寒梅悠春


百家姓是调腔文,注重板眼节奏。也就是开口腔闭口腔的音节节奏。

当时赵家天下,第一字必须用赵,作者本人姓钱,由是腔调定下,律下去就可以了。

因此写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等了。

节奏使然,归文体形式。

总文体,抬头第一字,须天,第二字必地,要么皇帝第一,功臣第二,否则杀头。

不涉天地帝王事的文体,底缩几字的字格,留成空白式,表示尊敬天地皇的意思。即低于天地皇的地位位置的意思。属尊卑有序的形式。

再解释又一个解法了。而此解是印书审合可过否的关键。要知中国古时文字狱很利害的。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赵钱孙李,周武郑王……

《百家姓》是我国传统时期启蒙三大读物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

之所以把赵姓排在首位,是因为《百家姓》诞生于五代十国末、北宋初年,天下是赵家的天下,当然要以赵姓为首。

而钱姓并非古今之显姓,为何能排名第二呢?

我们都知道时间和空间是任何历史事件的最基本要素,刚才已经说了,《百家姓》产生的时间是北宋初年,而它诞生的地理位置,就是钱姓为何能排名第二的关键。

百家姓诞生于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就是今江浙一带。

当时的吴越国由钱缪建立,钱氏内修政务,勤勉理国,筑杭州城,改造西湖围堰,营建钱氏捍海塘,使得吴越国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安稳地,经济发展,史称“钱塘富庶,盛于东南”,社会安定,也使得文教兴盛,因此《百家姓》能诞生于此地。

吴越国主钱氏不仅对内实政兴国,且屡次断然拒绝劝说其自立为帝的建议,维护地方稳定与国家统一,最终遗训 “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让子孙牢记吴越是大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后赵宋兴起,钱氏主动取消王位,纳土归宋,深的百姓和朝廷之拥戴。

因此,《百家姓》之作者,为感怀钱氏之仁政,将钱姓排在赵姓之后,成为百家姓的第二位。

钱缪共有妻妾六房,儿子有三十余个,后来归顺宋朝后,赵匡胤将其接至汴京(今开封)居住,因此河南也有了钱姓的后裔。

如今的钱姓遍布全球,且名人辈出,如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均是钱氏后裔,钱三强更是钱缪的三十三代传人。目前国内外科学界院士以上级别者,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

更多历史类原创资讯,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