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豬兒爺廟(崇真寺),舊為崇真觀,位於安順市西秀區縣府路,200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傳為顧成所建,祀老氏神。後有僧明玉自羊場壩遷往觀中,為釋道同觀。明崇禎五年(1632)僧真興重修,更名"崇真寺",至十二年(1639)重修靈官殿,此時寺內已無道人,佛道同廟之象不復再現。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現存崇真寺由寺門五間、靈官殿、祖師殿、三清殿、玉皇閣、左廂、右廂、後廂組成,佔地近四十畝,與城中圓通寺、東嶽廟鼎足而立,建築精實,局勢宏敞,為城中大寺院,香火盛極一時。三清殿後玉皇閣為三層四簷歇山式樓閣,前與西秀山塔相對,後與大十字鐘鼓樓相埒,再與武廟觀音樓、府署左廂伴雲樓、圓通寺觀音閣相映成趣,成為城中俯瞰全城的登高之處,規劃佈局之精巧前無古人。歷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擴建,至民國後期仍保持完好。現地面古建築存三清殿、漢相祠、肖曹廟(廟中古戲臺尚完好,為安順城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古戲臺)。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1381年,皇帝朱元璋派到雲貴的大明武士們在村莊中隨時待命,以保衛西南統治順達。大批江淮士兵派駐屯堡,不許隨意遷移,衛籍就是戶籍。祖籍在千里之外,祖籍裡蘊含的故鄉在高原成功移植,四季循環中,人勤春早是說春耕,中元拜老祖公彙報收成與問候;冬季來臨,大地休息接受朝拜,這是祈福的日子,為家中老幼祈福,為兒孫的未來祈福,為和自己朝夕相處的牲口祈福。這樣的記載在徽州村史中能看見、到江淮古村莊中能看見、在貴州的屯堡村莊也能看見。不同地方的豬兒廟讓文化基因得以縫合,記憶原來不僅僅是抽象的意象,記憶通過石頭、雕像符號可以成為真實的圖景,跟隨人的足跡前進,屯堡村莊關於豬兒廟的祭拜就是生動而真實的證明。而思鄉,就是按照家鄉的規矩建廟宇是安順豬兒廟驚豔亮相的動力。

廟堂祭祀歷來都有嚴格規矩。在安順城市中心青龍山建造的汪公廟,是因為皇帝接受一個善待百姓生死、對朝廷有赤膽忠心的英雄。與汪家祠堂隔街對應的是在過府街口的豬兒廟,是祈求菩薩保佑牲口們一年無病無災的空間。誰家養了大肥豬做豬王,是件光彩的事情。除了主人家的勤快、賢惠,豬兒爺護佑也必不可少。當年豬殺了,年夜飯敬祖先的豬頭上貢,兒孫滿堂吃了團聚飯。春耕號子從春雨和春雷中響起,到豬兒廟去祈福,祈求神靈繼續護佑的是家裡一年到頭牲畜興旺。對神靈說過心裡話了,真實的豬兒無法在豬兒廟帶走,那麼,撿塊石頭用紅繩牽著象徵豬已經獲得神佑,石頭要放在豬圈上方,然後,再買頭豬回家,一年的循環從這裡再次開始。

這是百姓相信並傳承的吉祥。這樣的信仰在貴州不多。每年正月初九,屯堡婦女們到豬兒廟遺址祭拜豬兒爺的故事成為很多人回味農業文明的民俗故事。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安順炮臺街

崇真寺自建成以後,因處於城中鬧區,香火一直旺盛,每逢佛教節日或道家節日,都有不少人云集此處,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九,更是鬧熱,因為中國人把這一天定為玉皇大帝的生日。直到如今,每逢這天都還有不少人到"玉皇閣"大門前焚香燒紙。舊時廟會都會有行乞者乘機在廟門前向善男信女們乞討,有的頻頻哀告叩頭,以求施捨,有的則即興編幾句順口溜祝福語奉承話博施主高興而得賞賜。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