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鸟鸣涧》:诗中有画,画中有禅,心中有宇宙万物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清新自然,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意境优美,暗含深刻的禅理。欣赏这种诗,结构不是主要的,意境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讲,诗歌的常见结构大约是这六种: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纵观《鸟鸣涧》全诗: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都在表达自己在春夜山中所见之景,这首诗出奇的地方不在结构上,而是在平淡的表述中制造出惊奇的表达效果和优美的意境。与其纠结结构,不如进入意境审美。

这首诗写于大唐天宝年,当时王维在朋友皇甫岳的别墅中,此别墅在溪山,唤作云溪别墅,一夜,静坐的诗人感受到山间的种种微妙,创作了这首诗。

唐末文学家司空图在讨论诗时,十分赞赏王维的诗歌,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有画,画中有禅,心中有宇宙万物

为了方便欣赏诗的意境,我们引入司空图的“四外说”作为欣赏的抓手: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后世文论家将以上司空图的论述总结为“四外说”(韵味说),简而言之,一首好诗应当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一、象外之象:好诗除了浮在字面上的形象之外,还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中朦胧的境象。诗的作用不在于描绘事物,而在于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我们先还原王维这首《鸟鸣涧》的物象,看看作者诗中的世界真面目是怎样的:

一个幽静甚至寂静的春夜,诗人独立桂花树下,心情静好,月出东山之上,细小的桂花在皎洁月光下飘落,山涧中栖息的飞鸟被惊醒,发出朦胧的叫声,而后世界又归于平静。

王维粗略地勾勒了一幅优美的春夜图,留给读者的是“静”的印象,他没有对事物进行具体描,如赏景人的形象如何、落花如何、鸟鸣声如何、月亮如何都没有写,但是他利用他的视觉、听觉,尤其是听觉,将春夜中的美景表现得生机勃勃。

王维《鸟鸣涧》:诗中有画,画中有禅,心中有宇宙万物

然而将诗中20字分开看,我们只能发现这些景象都很安静:人无事,花无声,月无眠,鸟声朦胧,春水无声。

乍一看,这是一幅喧闹的春夜图,细看之下才发现这是一幅宁静闲适的春夜图,只有当诗人内心安宁到极致时,才能将动化为静。

所以,我们欣赏《鸟鸣涧》,最应该感受的是诗外,而不是诗内的景象。在诗人安静闲适的心灵中,物象与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动与静都存在,每个物象都具有独特的变化。

二、景外之景:好诗除了表面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读者联想到意蕴更深厚、更模糊的多重景象,引发读者美妙的审美体验。

《鸟鸣涧》中,作者用动衬托静,用花落、鸟鸣等小的动静来衬托整座山的安静,随意选取花、水、人、鸟等独立的景象,联合背景连绵的春山、倾泻的月华,整体上构成安静空旷的春景图,这是读者可以感受到的画中之景。

那么画外之景怎样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王维的思想背景有所了解。

众所周知,王维信仰佛教禅宗,所以他对宇宙万物的精神比其他诗人体会要深,我想这也是他喜欢写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原因。

王维《鸟鸣涧》:诗中有画,画中有禅,心中有宇宙万物

诗人在寂静春夜独立庭院中,一方面感受到万物空灵,一方面又感受到万物生动,月华倾泻,鸟儿低鸣,花落无声,能将这些极细微的景象观察入内心,说明诗人不是真的闲得发慌,而是他内心十分闲适,因为内心闲适才有可能屏息倾听生命的微小动静。

所以说,这首《鸟鸣涧》的画面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可以不断延伸的,尤其是人的各种感官,会随着王维的笔端不断补充出新的画面来。人们可以看诗中看到远山似黛,看到皎月如弓,听到花落的窸窣声和忽远忽近的鸟鸣声,也可以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温柔、春水激荡的叮咚声,空气中隐约的泥气息和花香味等。

而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景外之景,是需要灵动的禅心去感受的。

三、韵外之致:韵指的是诗歌语言本身,而致指的是语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气度,所以好诗是在语言文字之外,传达出文字、声韵、技巧背后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

《鸟鸣涧》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到极致,简洁直白的文字让人一读就懂,但是作者只选取了桂花细小,月出无声,鸟声轻微等片段,这些细微的动景衬托出人的安闲和环境的静谧,而诗中很多空白如四周树木的高大形象、风的动静、行人的动作、黑夜的广大等等都需要读者联想补充。

王维《鸟鸣涧》:诗中有画,画中有禅,心中有宇宙万物

读者能联想到的景物越多,就越向往王维这种恬淡安乐的生活,外部世界越动荡,诗人内人越安宁,两相对比,诗人与自然万物的精神交流就越让我们羡慕。他们之间贴近但不轻浮,宇宙空灵但又了然于胸。

这种与天地万物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的精神世界,只有王维那颗安定的禅修之心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和喜悦。

四、味外之旨:味和旨的本义都是指食物的味道,结合司空图的“全美”、“思与境偕”,味外之旨应该是指好诗在表层意象之外还具有启发人的理趣,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提升诗歌的格调。

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当时李林甫为了排除异己,巩固自身地位,创造了很多冤狱,政治环境十分险恶。王维身在其中不可能不受影响。但他大力参禅,通过对佛理的探讨,将内心矛盾慢慢消解,保持内心的安宁,这首诗就体现了他的佛理思想。

《而庵说唐诗》说:“夜静春山空',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有此五个字,可不必读十二部经矣。时鸣春涧中',夫鸟与涧同在春山之中,月既惊鸟,鸟亦惊涧,鸟鸣在树,声却在涧,纯是化工,非人为可及也。”

王维用禅理之心,写出了山中春景的生机勃勃,也用禅理之心,看到了山中景物的变化起落,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动静本来就是相通的,是事物的两面。王维参透宇宙万物的共通之处,并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它们。

王维《鸟鸣涧》:诗中有画,画中有禅,心中有宇宙万物

现实虽然黑暗可怕,但是诗人徜徉在笔下的空空世界里:蓬勃发展的生命,努力保持世界万物存在的本来面目,真诚地与人交往,与万物和解,放下心中的不忿,让自己回归到本心,体悟禅理。这体现了诗人宁静致远、淡泊闲适的高雅情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