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为什么不先征服东北,而先征服江南?

孙政事


秦王朝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便将战略矛头对准匈奴和百越;一方面,秦始皇派遣蒙恬北筑长城,抗击匈奴。另一方面,秦始皇派遣屠睢、任嚣、赵佗三位名将南征百越。建立了东到东海,西至临洮,南到百越,北直长城疆域辽阔的大秦王朝。但是,肥沃富饶的东北大地,却被长城阻隔在外。那么,秦始皇为何不先征服东北,而先征服江南呢?


我认为,秦始皇不先征服东北,而是北拒匈奴,南征百越这样的军事战略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不应该以现在的视角去审视历史,而应该站在秦始皇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讨论这样的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征服东北地区在政治军事、地理气候、还有外部环境等方面,对秦朝都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征服江南的利益远比征服东北要大。

一、政治上,东北地区没有纳入秦始皇战略计划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着手北拒匈奴,征服百越之地。但是,秦始皇的战略中心是向南的,这一点从兵力分配就可以看出来。秦始皇派遣蒙恬率30万秦军,驻守长城要塞,而赵佗等人率领50万秦军征服岭南。秦始皇派遣蒙恬北拒匈奴,并非是要攻占匈奴之地,而是要驻守长城要塞,防止匈奴南下。因此,秦朝统一后的战略中心是向南,而非向北。从这一点看,我认为东北地区在此期间,并未纳入到秦始皇的战略计划之中。

二、军事上,秦的作战方式不适合征服东北


秦军为何征服东北地区,这与秦朝对匈奴的态度是一样的。军事上,秦朝对匈奴主要采取“守”而非“攻”的战略态势。这是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经常来无影去无踪,而且没有城池可以攻占。秦军的作战方式主要是大规模集团作战,擅长打歼灭战。但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秦军的优势丝毫不能展现,因此,秦军对匈奴主要采取“守”的作战方式。

此时的东北地区,不仅地广人稀,而且盘踞着山戎、东胡、扶余等戎狄部落,他们主要以打猎为生。秦朝如果对东北用兵,秦军一到,东北戎狄便会奔走他处,但秦军一走,他们又会继续盘踞在此处。而且在东北山林之中,秦军大规模作战的方式,便发挥不了作用。

三、地理上,征服东北需要跨越太行山和燕山


秦朝攻灭燕国之后,为何不向北继续征服东北地区呢?熟悉地理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燕国和东北地区有着太行山和燕山天堑的阻隔。假如秦朝要征服东北地区,就必须将战线拉直长城以北,翻越太行山,通过燕山地区狭窄的通道进入东北地区。如果要征服东北,势必要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而且还没有多大的利益。

单从地理位置来看,燕国和东北地区更近,如果东北地区那么容易征服的话,是不是燕国早就应该征服这片土地呢?但是燕国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跨出燕山,更没有征服这片土地,那么劳师远征的秦军就能一举征服这里吗?

四、气候上,秦军对东北地区气候不适应


古往今来,气候一直都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古代诸多战役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战争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当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地区遭受袭扰的时候,都处于历史上的寒冷期。因为北方气温的下降,迫使游牧民族不断南迁,并与中原文明发生激烈冲突,就会导致历史上的汉匈战争。因此,一个文明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向着温度高的地区迁移,因为温度的降低会使农业生产力逐渐下降。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进军江南,南征百越实为明智之举。

常言道:“燕山雪花大如席”,东北地区气候偏冷,这对于秦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寒冷的气候,对于中原地区的秦军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对战斗力产生影响。想象一下,秦军到了这哈气成冰的极寒之地,还能重现往日虎狼之师的雄风吗?


另外,古人的衣着对气候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秦朝时期,古人是没有完整裤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秦朝时期,人们的下身衣着都是以裙子为主,即使是富人,顶多也是穿一条保护小腿和膝盖的裤筒。那么,这样的衣着到了极寒的东北地区,秦军能受得了吗?

五、物资补给上,征服东北物资补给线太长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拼的就是兵力和粮草,没有一个充分的后勤保障,就算是战神也很难取得胜利。如果秦朝想要征服东北地区,物资补给就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从咸阳到东北地区,长达两千多公里,而且还要翻越太行山脉和燕山天堑,这样的物资补给线不仅长而且很难建成。秦朝时期,军队的物资补给,都是由农夫用手推车或者肩挑背扛来提供。那么,东北地区多冰雪天气,这样的天气下,不仅提供运输补给的农夫受不了,而且牲畜的运载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况且,如果秦军在征讨东北的过程中,长长的物资补给线被匈奴切断,那么数十万秦军将士不仅会挨饿受冻,而且还会受到戎狄和匈奴夹击的危险。如果秦始皇要征服东北地区,这些因素就不得不考虑。但是,如果秦军征伐百越,运输补给就会容易得多。因为南方地区,水系发达,通过四通八达的漕运网络,就可以轻松地将物资送上前线。秦始皇为了南征百越,下令修通灵渠,通过灵渠秦朝快速地将军需物资投入岭南前线。

六、外部环境

在秦朝的北方,不仅有东北的胡人,还有为祸边关数百年的匈奴。秦朝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筑起了万里秦长城,来抵御北方匈奴的袭扰。假如秦军突破了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将战线拉至长城以北,征服了东北地区,但是却会完全暴露在匈奴的面前。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秦军可能会遭受来自匈奴的袭扰,就算匈奴不能战胜秦军,却也会影响秦朝在东北地区的治理。因此,如果秦始皇想要征服东北地区,他就不得不考虑匈奴的影响因素。

结论

秦始皇为什么不先征服东北,而是先征服岭南地区呢?其实,这也正是秦始皇基于对当时秦朝多重因素的考虑,而做出的明智之举。当时的东北地区,盘踞着许多胡人部落,他们多以游牧打猎为主。秦军大规模集团作战的优势,在东北地区不能得到很好地施展,并且东北地区在地理和气候上,以及物资补给上,也对来自中原的秦军有着诸多不利。另外,由于北方匈奴的袭扰,也会使征服东北受到影响。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秦始皇并没有将东北地区纳入战略计划之中。

我认为,正是秦始皇北拒匈奴,南征百越的明智之举,使得后世千秋万代,岭南地区一直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秦始皇对于中华民族的兴盛和生生不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圣恭安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是从粮食、气候、人口的角度去考虑的。

粮食是关键

征服东北是可以防止游牧民族获得农耕经济形态,但是考虑到征战过程中一直奉行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所以出兵自然需要保证粮食供给,而按照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养一个秦兵可能需要五个农民,所以,粮食就成了左右战局的最关键因素。


气温更重要

影响粮食产量诸多因素中,气温是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可以想象,如果先征服东北,即便是修了驰道,提高了运输速度,保证了粮食供给,那么大量的粮食从哪里来?秦国地理位置和所处的温度带就决定了国内粮食生产是一年一熟,按照当时的生产技术,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应该也不高。

人口是核心

秦国要养活大量秦兵就需要有大量的人口作为支撑,一是人口增加意味着可以增加税收,用于征战开支。二是充足的人口可以增加兵量,补充战损。三是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手工制作和基础建设。这些劳动力从哪里来是个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做一个权衡。

征服东北会有很多无法保障,首先就是粮食,东北游牧为主,且路途遥远,征战过远势必会造成粮食危机。让士兵打猎?养活数万秦兵显然是杯水车薪。让士兵掠夺?东北荒无人烟,也无人可掠。除了粮食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东北四季分明,冬天漫长,冬季大雪封路会给粮食补给造成很大困难,还有可能补给线遭到破坏,加之冬季秦兵体能消耗大,长期野外作战,孤立无援,又不能自给自足,可能一个简简单单的围困,不用一兵一卒就可被重创。



征服江南就不一样了,江南地理位置优越,植被茂盛,物产丰富,且有一定人口覆盖,具备从事农耕养殖的一切条件。秦兵出兵江南只要征服一个国家就有城池,有钱,有粮又有劳动力,并不需要从本国持续补给,这样就规避了许多风险。而且南方气候宜人,粮食可以一年两熟,无疑是增加了粮食供给,增加了秦兵持续作战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考虑,结论就是相比征服东北,征服江南更加容易且胜算更高。


浊酒一杯敬朝阳


公元前221年之后秦王朝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快速将这样一个分裂了500多年的地区整合成为一个帝国,这是一项空前绝后的煌煌伟业,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秦始皇和他的执政团队,按照他们心目中的蓝图,在描绘着帝国的蓝图。

在他们的设想中,秦帝国应该是兼容并蓄,文化昌盛,且能够奠定万世根基的宏伟国度,他们明显低估了在冷兵器时代下将偌大的国家整合成为一个国家的困难程度。秦始皇为了打破原有的贵族封地,将全国划成了36个郡,并且从咸阳派出了大量官吏,想让六国之人以吏为师,以法治国。同时,为了弥补秦帝国德化不修的短板,秦始皇还特地邀请了山东的很多文化学者作为博士参与政治。

(秦始皇建立的帝国急需文化上的统一)

然而,政治的基础是经济,仅仅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的统治并不稳固,而秦朝显然还没有出类拔萃的经济人才。六国贵族虽然失去了政治特权,但是统治传统的惯性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经济优势,使得这些人还拥有很大的能量。秦始皇时期的经济改革是失败的,全国粮价暴涨,通货膨胀。对于这种囤积居奇,且故意使坏的敌特分子,秦始皇的做法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加大了对百姓的盘剥力度。

秦帝国的严刑峻法,保障了帝国的法令畅通无阻,但是苛政也使得民间对秦朝的不满在积聚。在这些对秦帝国发起的攻击中,以楚国为多。楚怀王被囚于楚时,就曾预言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个预言想必秦始皇是清楚的,因此秦始皇对于楚地格外照看,时常去巡视,以压制楚地的反叛。

削弱楚地的反抗力量最好的办法是发动战争,将楚地的兵源及粮草都消耗掉,从而使野心家即使想以楚地反叛秦帝国,也将失去物质基础。秦始皇因此在同一全国的第二年,就派遣了大军征讨百越。

为什么征讨百越呢?因为百越就在楚国的南方,楚国作为战略前沿和战略腹地,必然要为南征提供大量的后勤支持,从而削弱楚国军事实力的同时,为秦帝国再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同样,如果将来楚地反叛,秦帝国可以有两支军队南北对攻,从而能够有效震慑楚地。

(秦朝派遣50万大军征服百越)

至于东北地区,原本是燕国故地,尤其是辽东地区,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后由秦开驱逐东胡,才开边千余里,设置了辽东郡。此地原为东胡游牧之地,开发程度不高。燕国获得辽东郡后,本身实力就很弱小,在战国后期又被赵国连番攻打,就没有余力开发辽东了。辽东地区直到400年后的曹魏时期,才有民户4万余,由此可想而知秦朝初年辽东地区的地广人稀的程度。

秦帝国在北方有强大的长城军团,在震慑匈奴的同时,也在震慑这其他五国贵族的不臣之心。秦帝国拥有的这几支军队,都有着明确的作战目标,因为秦始皇此时已经放弃了文化怀柔的努力,继之以粗暴的军事镇压,还发生了“焚书坑儒”的事件。

可是,秦始皇并不是浪战空耗国力的残暴君王,而是一个精明算计的政治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大军深入所得,远远不足以以战养战。辽东以北,都是少数民族部落,天寒地冻,不利于农耕,连屯田驻军都难办到。让秦帝国耗费本土的人力去打下一片无用之地,不如修建长城,安稳开发已经获得的优质土地。罗马帝国当年贪得无厌,在条顿堡森林战败后,屋大维最终自食其果,悲愤地痛呼“瓦卢斯,还我的军团”。秦帝国在北方止步于辽东半岛,是秦帝国对自身实力评估的结果,也认为至此就已经达到了帝国国防安全的目的。

至于东北地区成为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屡次兴盛强大起来,甚至占据中原,其实是中原王朝的政治特点的原因以及过度文明造成的战争成本过于高昂的结果。

(汉帝国满足于汉四郡,无意北顾)

东北地区那些兴起的契丹、女真、满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的综合国力从来没有比中原王朝强大过。如果是硬拼消耗,即使这些少数民族占据着东北地区,他们也决然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中原王朝发动战争的成本太过高昂,对国家财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往往因为好战而亡国。所以,中原王朝亡国往往都是因为内部的政治原因,比如腐化堕落、党争、财政危机、自然灾害等等,东北少数民族能够入主中原,是赶上了中原王朝的虚弱期,在中原王朝调整完毕之前,快速建立起了新秩序。

在缺少更加先进的开发手段之前,东北地区对于中原王朝的形同鸡肋。明朝曾经短时间占据过外东北地区,结果在明宣宗时就战略收缩,主动放弃了对外东北地区的直接控制。做生意差不多,虽然长线投资回报更大,可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技术手段并没有突飞猛进,如让中原王朝长时间在东北地方持续失血,来获得边疆安全,他们宁愿选择更加节省成本的以夷制夷的策略。


而知而行的历史


这是一个关于帝国版图扩张的问题。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外扩张就是要夺取民族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秦王朝进行帝国版图扩张的方向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为基准,以农业生产的方式为导向的。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东北不适合当时的农业生产,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根本没有能力去开发东北。对于一片不能开发的土地,帝国也就没有去扩张的必要。

从秦朝到清朝,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处于大陆扩张时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是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这个历史阶段是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元明清三朝是大陆扩张时代海外扩张阶段。每一个段大分裂的历史,就是文明时代阶段迈进的过程。

秦朝作为开创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的第一个王朝,他主要的政治任务是完成文明区域的统一,这一点与西亚的亚述帝国极为类似。

江南,也就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秦朝时,这里已经是文明区域,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而东北,并非是文明区域,那里的民众仍处于森林迁徙时代定点迁徙阶段,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还是迁徙,在不同特色地带之间来回迁徙,或是刀耕火种,或是采集渔猎,或是放养畜牧。

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人类文明社会有了能力开发大河流域之外的土地,由此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只是这个时代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工具还是铁器,南方丘陵山地的硬土,东北长期冰封的冻土,都不是铁器能够开发的,损耗太大。

所以,东西方向的扩张才是这个时代阶段的主要扩张方向。秦朝之后,汉朝开拓西域并非偶然,这是时代的需要。

东北长期冰封的冻土,主要影响原因在于气候,南方丘陵山地的硬土,主要影响原因在于地形。气候的作用下,范围是覆盖性的,而地形原因却是可选择性的。

秦王朝不仅灭掉了楚国,拿下了江南,随后更是继续向南挺进,降服了百越,将岭南也纳入了版图。因为地形,无论是江南还是岭南,在秦朝时期可以开发的地域是很少的,直到南北朝时期依然如此。

可以开发的地域很少,但也不是没有。丘陵之间的小平原地带就能得到开发,一些大小河流的两岸附近也能得到开发。因为丘陵地带,交通比较困难,水网密布却无法将各个水系连通,相对比中原的一马平川,南方的交通还是略差的,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开发的能力也就越弱。南方的全面开发,直到南宋时期才得以基本完成。

只要有地方能够开发,那么只要帝国还有实力,就会进行扩张,将其纳入版图。


放弃的回忆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的皇朝。古人对中国的概念,疆域范围是禹贡九州。中国皇帝的世界观有着华夷的区分,中原九州之外的四周皆为蛮夷。秦始皇要统一中国的过程,是先征服东北地区的燕国,而后征服岭南地区。所以,秦始皇没有在战略上先征服江南,而是先北后南,先攻灭燕国,占据辽东地区。


禹贡九州图


东北是近代才出现的地理概念,最早称为辽东。战国时期的燕国将领秦开,早年在东胡做人质,很受东胡的信任,通晓民情风俗。秦开逃归燕国后,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还曾渡过辽水进攻箕氏朝鲜,直达满番汗(今朝鲜清川江以西),取地两千余里。燕国在东北设立了辽西郡、辽东郡,并修筑燕长城到襄平(辽阳)。秦国在攻灭了燕国后,将燕国之地纳入版图,又将长城修到了朝鲜半岛的满番汗,置辽西郡、辽东郡。当时在东北的东胡被击溃,扶余、肃慎、秽貊诸部还处于蒙昧时期,对秦王朝称臣纳贡,或处于秦朝辽东郡的管理之下。辽东以北,冬季严寒,苦寒之地,再向北方就超出了传统禹贡九州的地理范围,在当时秦朝的北部边界基本安定下来了。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向南方的拓展是无限制的。秦朝出兵三十万,攻打岭南地区,击败百越,其后南并五岭、南越地,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将秦朝的版图向南拓展。南方气侯温暖,而辽东以北地区冬季寒冷,在古代生产力并不发达,人们很难去适应这种寒冷的天气,传统的中原王朝在北方的边界就是长城。所以秦王朝先征服了辽东,又南下征服了江南地区。


黑土边疆


秦朝一统中原前,有国家的文明就那么多。

楚国、吴国、越国就在江南地区,都是很强盛的国家,战国后期,越国灭吴国后,楚国又灭了越国,完全占领江南地区。现在的东北地区,战国时期只有燕国占领的辽东地区。战国后期,燕国已经很弱了,连长平之战以后的赵国都偷袭不赢。

所以秦国必然先南下攻打秦国之外 面积和人口最多的楚国。

而且南方的雨水比北方多,当时的御寒方式不如后世,有没有合适的农作物,北方的游牧民族向来是周朝文化圈各国的强敌,所以深入江南比深入东北简单。

【而且游牧民族在唐朝之后才是力量爆发,因为唐朝有了马掌,解放了战马的奔跑能力。更早的马鞍解放了骑兵的双手。早起无论匈奴还是突厥,都是一个游牧民族部落联盟制的国家,而不是以骑兵称霸的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