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為什麼不先征服東北,而先征服江南?

孫政事


秦王朝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便將戰略矛頭對準匈奴和百越;一方面,秦始皇派遣蒙恬北築長城,抗擊匈奴。另一方面,秦始皇派遣屠睢、任囂、趙佗三位名將南征百越。建立了東到東海,西至臨洮,南到百越,北直長城疆域遼闊的大秦王朝。但是,肥沃富饒的東北大地,卻被長城阻隔在外。那麼,秦始皇為何不先征服東北,而先征服江南呢?


我認為,秦始皇不先征服東北,而是北拒匈奴,南征百越這樣的軍事戰略是非常正確的。我們不應該以現在的視角去審視歷史,而應該站在秦始皇所處的時代背景,去討論這樣的問題。在當時的環境下,征服東北地區在政治軍事、地理氣候、還有外部環境等方面,對秦朝都是極為不利的,另外征服江南的利益遠比征服東北要大。

一、政治上,東北地區沒有納入秦始皇戰略計劃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著手北拒匈奴,征服百越之地。但是,秦始皇的戰略中心是向南的,這一點從兵力分配就可以看出來。秦始皇派遣蒙恬率30萬秦軍,駐守長城要塞,而趙佗等人率領50萬秦軍征服嶺南。秦始皇派遣蒙恬北拒匈奴,並非是要攻佔匈奴之地,而是要駐守長城要塞,防止匈奴南下。因此,秦朝統一後的戰略中心是向南,而非向北。從這一點看,我認為東北地區在此期間,並未納入到秦始皇的戰略計劃之中。

二、軍事上,秦的作戰方式不適合征服東北


秦軍為何征服東北地區,這與秦朝對匈奴的態度是一樣的。軍事上,秦朝對匈奴主要採取“守”而非“攻”的戰略態勢。這是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經常來無影去無蹤,而且沒有城池可以攻佔。秦軍的作戰方式主要是大規模集團作戰,擅長打殲滅戰。但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秦軍的優勢絲毫不能展現,因此,秦軍對匈奴主要採取“守”的作戰方式。

此時的東北地區,不僅地廣人稀,而且盤踞著山戎、東胡、扶余等戎狄部落,他們主要以打獵為生。秦朝如果對東北用兵,秦軍一到,東北戎狄便會奔走他處,但秦軍一走,他們又會繼續盤踞在此處。而且在東北山林之中,秦軍大規模作戰的方式,便發揮不了作用。

三、地理上,征服東北需要跨越太行山和燕山


秦朝攻滅燕國之後,為何不向北繼續征服東北地區呢?熟悉地理的朋友們應該知道,燕國和東北地區有著太行山和燕山天塹的阻隔。假如秦朝要征服東北地區,就必須將戰線拉直長城以北,翻越太行山,通過燕山地區狹窄的通道進入東北地區。如果要征服東北,勢必要花費更大的人力物力,而且還沒有多大的利益。

單從地理位置來看,燕國和東北地區更近,如果東北地區那麼容易征服的話,是不是燕國早就應該征服這片土地呢?但是燕國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裡,都沒有跨出燕山,更沒有徵服這片土地,那麼勞師遠征的秦軍就能一舉征服這裡嗎?

四、氣候上,秦軍對東北地區氣候不適應


古往今來,氣候一直都是影響戰爭的重要因素。對於古代諸多戰役的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戰爭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每當遊牧民族南下,中原地區遭受襲擾的時候,都處於歷史上的寒冷期。因為北方氣溫的下降,迫使遊牧民族不斷南遷,並與中原文明發生激烈衝突,就會導致歷史上的漢匈戰爭。因此,一個文明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就必須向著溫度高的地區遷移,因為溫度的降低會使農業生產力逐漸下降。從這一點來看,秦始皇進軍江南,南征百越實為明智之舉。

常言道:“燕山雪花大如席”,東北地區氣候偏冷,這對於秦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寒冷的氣候,對於中原地區的秦軍來說,或多或少都會對戰鬥力產生影響。想象一下,秦軍到了這哈氣成冰的極寒之地,還能重現往日虎狼之師的雄風嗎?


另外,古人的衣著對氣候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秦朝時期,古人是沒有完整褲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秦朝時期,人們的下身衣著都是以裙子為主,即使是富人,頂多也是穿一條保護小腿和膝蓋的褲筒。那麼,這樣的衣著到了極寒的東北地區,秦軍能受得了嗎?

五、物資補給上,征服東北物資補給線太長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拼的就是兵力和糧草,沒有一個充分的後勤保障,就算是戰神也很難取得勝利。如果秦朝想要征服東北地區,物資補給就成為不容忽視的因素。從咸陽到東北地區,長達兩千多公里,而且還要翻越太行山脈和燕山天塹,這樣的物資補給線不僅長而且很難建成。秦朝時期,軍隊的物資補給,都是由農夫用手推車或者肩挑背扛來提供。那麼,東北地區多冰雪天氣,這樣的天氣下,不僅提供運輸補給的農夫受不了,而且牲畜的運載能力也會受到限制。


況且,如果秦軍在征討東北的過程中,長長的物資補給線被匈奴切斷,那麼數十萬秦軍將士不僅會挨餓受凍,而且還會受到戎狄和匈奴夾擊的危險。如果秦始皇要征服東北地區,這些因素就不得不考慮。但是,如果秦軍征伐百越,運輸補給就會容易得多。因為南方地區,水系發達,通過四通八達的漕運網絡,就可以輕鬆地將物資送上前線。秦始皇為了南征百越,下令修通靈渠,通過靈渠秦朝快速地將軍需物資投入嶺南前線。

六、外部環境

在秦朝的北方,不僅有東北的胡人,還有為禍邊關數百年的匈奴。秦朝在戰國時期各國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築起了萬里秦長城,來抵禦北方匈奴的襲擾。假如秦軍突破了以上幾種因素的影響,將戰線拉至長城以北,征服了東北地區,但是卻會完全暴露在匈奴的面前。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秦軍可能會遭受來自匈奴的襲擾,就算匈奴不能戰勝秦軍,卻也會影響秦朝在東北地區的治理。因此,如果秦始皇想要征服東北地區,他就不得不考慮匈奴的影響因素。

結論

秦始皇為什麼不先征服東北,而是先征服嶺南地區呢?其實,這也正是秦始皇基於對當時秦朝多重因素的考慮,而做出的明智之舉。當時的東北地區,盤踞著許多胡人部落,他們多以遊牧打獵為主。秦軍大規模集團作戰的優勢,在東北地區不能得到很好地施展,並且東北地區在地理和氣候上,以及物資補給上,也對來自中原的秦軍有著諸多不利。另外,由於北方匈奴的襲擾,也會使征服東北受到影響。基於以上種種因素,秦始皇並沒有將東北地區納入戰略計劃之中。

我認為,正是秦始皇北拒匈奴,南征百越的明智之舉,使得後世千秋萬代,嶺南地區一直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秦始皇對於中華民族的興盛和生生不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聖恭安


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是從糧食、氣候、人口的角度去考慮的。

糧食是關鍵

征服東北是可以防止遊牧民族獲得農耕經濟形態,但是考慮到征戰過程中一直奉行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原則,所以出兵自然需要保證糧食供給,而按照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養一個秦兵可能需要五個農民,所以,糧食就成了左右戰局的最關鍵因素。


氣溫更重要

影響糧食產量諸多因素中,氣溫是重要因素之一。那麼可以想象,如果先征服東北,即便是修了馳道,提高了運輸速度,保證了糧食供給,那麼大量的糧食從哪裡來?秦國地理位置和所處的溫度帶就決定了國內糧食生產是一年一熟,按照當時的生產技術,在沒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產量應該也不高。

人口是核心

秦國要養活大量秦兵就需要有大量的人口作為支撐,一是人口增加意味著可以增加稅收,用於征戰開支。二是充足的人口可以增加兵量,補充戰損。三是也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手工製作和基礎建設。這些勞動力從哪裡來是個問題。

基於以上原因需要做一個權衡。

征服東北會有很多無法保障,首先就是糧食,東北遊牧為主,且路途遙遠,征戰過遠勢必會造成糧食危機。讓士兵打獵?養活數萬秦兵顯然是杯水車薪。讓士兵掠奪?東北荒無人煙,也無人可掠。除了糧食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東北四季分明,冬天漫長,冬季大雪封路會給糧食補給造成很大困難,還有可能補給線遭到破壞,加之冬季秦兵體能消耗大,長期野外作戰,孤立無援,又不能自給自足,可能一個簡簡單單的圍困,不用一兵一卒就可被重創。



征服江南就不一樣了,江南地理位置優越,植被茂盛,物產豐富,且有一定人口覆蓋,具備從事農耕養殖的一切條件。秦兵出兵江南只要征服一個國家就有城池,有錢,有糧又有勞動力,並不需要從本國持續補給,這樣就規避了許多風險。而且南方氣候宜人,糧食可以一年兩熟,無疑是增加了糧食供給,增加了秦兵持續作戰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考慮,結論就是相比征服東北,征服江南更加容易且勝算更高。


濁酒一杯敬朝陽


公元前221年之後秦王朝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快速將這樣一個分裂了500多年的地區整合成為一個帝國,這是一項空前絕後的煌煌偉業,因為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秦始皇和他的執政團隊,按照他們心目中的藍圖,在描繪著帝國的藍圖。

在他們的設想中,秦帝國應該是兼容幷蓄,文化昌盛,且能夠奠定萬世根基的宏偉國度,他們明顯低估了在冷兵器時代下將偌大的國家整合成為一個國家的困難程度。秦始皇為了打破原有的貴族封地,將全國劃成了36個郡,並且從咸陽派出了大量官吏,想讓六國之人以吏為師,以法治國。同時,為了彌補秦帝國德化不修的短板,秦始皇還特地邀請了山東的很多文化學者作為博士參與政治。

(秦始皇建立的帝國急需文化上的統一)

然而,政治的基礎是經濟,僅僅建立在軍事征服的基礎上的統治並不穩固,而秦朝顯然還沒有出類拔萃的經濟人才。六國貴族雖然失去了政治特權,但是統治傳統的慣性以及多年來形成的經濟優勢,使得這些人還擁有很大的能量。秦始皇時期的經濟改革是失敗的,全國糧價暴漲,通貨膨脹。對於這種囤積居奇,且故意使壞的敵特分子,秦始皇的做法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加大了對百姓的盤剝力度。

秦帝國的嚴刑峻法,保障了帝國的法令暢通無阻,但是苛政也使得民間對秦朝的不滿在積聚。在這些對秦帝國發起的攻擊中,以楚國為多。楚懷王被囚於楚時,就曾預言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預言想必秦始皇是清楚的,因此秦始皇對於楚地格外照看,時常去巡視,以壓制楚地的反叛。

削弱楚地的反抗力量最好的辦法是發動戰爭,將楚地的兵源及糧草都消耗掉,從而使野心家即使想以楚地反叛秦帝國,也將失去物質基礎。秦始皇因此在同一全國的第二年,就派遣了大軍征討百越。

為什麼征討百越呢?因為百越就在楚國的南方,楚國作為戰略前沿和戰略腹地,必然要為南征提供大量的後勤支持,從而削弱楚國軍事實力的同時,為秦帝國再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同樣,如果將來楚地反叛,秦帝國可以有兩支軍隊南北對攻,從而能夠有效震懾楚地。

(秦朝派遣50萬大軍征服百越)

至於東北地區,原本是燕國故地,尤其是遼東地區,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後由秦開驅逐東胡,才開邊千餘里,設置了遼東郡。此地原為東胡遊牧之地,開發程度不高。燕國獲得遼東郡後,本身實力就很弱小,在戰國後期又被趙國連番攻打,就沒有餘力開發遼東了。遼東地區直到400年後的曹魏時期,才有民戶4萬餘,由此可想而知秦朝初年遼東地區的地廣人稀的程度。

秦帝國在北方有強大的長城軍團,在震懾匈奴的同時,也在震懾這其他五國貴族的不臣之心。秦帝國擁有的這幾支軍隊,都有著明確的作戰目標,因為秦始皇此時已經放棄了文化懷柔的努力,繼之以粗暴的軍事鎮壓,還發生了“焚書坑儒”的事件。

可是,秦始皇並不是浪戰空耗國力的殘暴君王,而是一個精明算計的政治家。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大軍深入所得,遠遠不足以以戰養戰。遼東以北,都是少數民族部落,天寒地凍,不利於農耕,連屯田駐軍都難辦到。讓秦帝國耗費本土的人力去打下一片無用之地,不如修建長城,安穩開發已經獲得的優質土地。羅馬帝國當年貪得無厭,在條頓堡森林戰敗後,屋大維最終自食其果,悲憤地痛呼“瓦盧斯,還我的軍團”。秦帝國在北方止步於遼東半島,是秦帝國對自身實力評估的結果,也認為至此就已經達到了帝國國防安全的目的。

至於東北地區成為少數民族的發祥地,屢次興盛強大起來,甚至佔據中原,其實是中原王朝的政治特點的原因以及過度文明造成的戰爭成本過於高昂的結果。

(漢帝國滿足於漢四郡,無意北顧)

東北地區那些興起的契丹、女真、滿族等少數民族,他們的綜合國力從來沒有比中原王朝強大過。如果是硬拼消耗,即使這些少數民族佔據著東北地區,他們也決然不是中原王朝的對手。中原王朝發動戰爭的成本太過高昂,對國家財政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往往因為好戰而亡國。所以,中原王朝亡國往往都是因為內部的政治原因,比如腐化墮落、黨爭、財政危機、自然災害等等,東北少數民族能夠入主中原,是趕上了中原王朝的虛弱期,在中原王朝調整完畢之前,快速建立起了新秩序。

在缺少更加先進的開發手段之前,東北地區對於中原王朝的形同雞肋。明朝曾經短時間佔據過外東北地區,結果在明宣宗時就戰略收縮,主動放棄了對外東北地區的直接控制。做生意差不多,雖然長線投資回報更大,可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技術手段並沒有突飛猛進,如讓中原王朝長時間在東北地方持續失血,來獲得邊疆安全,他們寧願選擇更加節省成本的以夷制夷的策略。


而知而行的歷史


這是一個關於帝國版圖擴張的問題。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於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對外擴張就是要奪取民族與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

秦王朝進行帝國版圖擴張的方向是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為基準,以農業生產的方式為導向的。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以及農業生產方式,東北不適合當時的農業生產,或者說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根本沒有能力去開發東北。對於一片不能開發的土地,帝國也就沒有去擴張的必要。

從秦朝到清朝,長達兩千餘年的歷史,中華文明處於大陸擴張時代。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歷史階段是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這個歷史階段是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元明清三朝是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每一個段大分裂的歷史,就是文明時代階段邁進的過程。

秦朝作為開創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的第一個王朝,他主要的政治任務是完成文明區域的統一,這一點與西亞的亞述帝國極為類似。

江南,也就是現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在秦朝時,這裡已經是文明區域,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而東北,並非是文明區域,那裡的民眾仍處於森林遷徙時代定點遷徙階段,生產生活的主要方式還是遷徙,在不同特色地帶之間來回遷徙,或是刀耕火種,或是採集漁獵,或是放養畜牧。

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人類文明社會有了能力開發大河流域之外的土地,由此產生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只是這個時代階段,人類社會的生產工具還是鐵器,南方丘陵山地的硬土,東北長期冰封的凍土,都不是鐵器能夠開發的,損耗太大。

所以,東西方向的擴張才是這個時代階段的主要擴張方向。秦朝之後,漢朝開拓西域並非偶然,這是時代的需要。

東北長期冰封的凍土,主要影響原因在於氣候,南方丘陵山地的硬土,主要影響原因在於地形。氣候的作用下,範圍是覆蓋性的,而地形原因卻是可選擇性的。

秦王朝不僅滅掉了楚國,拿下了江南,隨後更是繼續向南挺進,降服了百越,將嶺南也納入了版圖。因為地形,無論是江南還是嶺南,在秦朝時期可以開發的地域是很少的,直到南北朝時期依然如此。

可以開發的地域很少,但也不是沒有。丘陵之間的小平原地帶就能得到開發,一些大小河流的兩岸附近也能得到開發。因為丘陵地帶,交通比較困難,水網密佈卻無法將各個水系連通,相對比中原的一馬平川,南方的交通還是略差的,集中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開發的能力也就越弱。南方的全面開發,直到南宋時期才得以基本完成。

只要有地方能夠開發,那麼只要帝國還有實力,就會進行擴張,將其納入版圖。


放棄的回憶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一統的皇朝。古人對中國的概念,疆域範圍是禹貢九州。中國皇帝的世界觀有著華夷的區分,中原九州之外的四周皆為蠻夷。秦始皇要統一中國的過程,是先征服東北地區的燕國,而後征服嶺南地區。所以,秦始皇沒有在戰略上先征服江南,而是先北後南,先攻滅燕國,佔據遼東地區。


禹貢九州圖


東北是近代才出現的地理概念,最早稱為遼東。戰國時期的燕國將領秦開,早年在東胡做人質,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秦開逃歸燕國後,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北退千餘里,還曾渡過遼水進攻箕氏朝鮮,直達滿番汗(今朝鮮清川江以西),取地兩千餘里。燕國在東北設立了遼西郡、遼東郡,並修築燕長城到襄平(遼陽)。秦國在攻滅了燕國後,將燕國之地納入版圖,又將長城修到了朝鮮半島的滿番汗,置遼西郡、遼東郡。當時在東北的東胡被擊潰,扶余、肅慎、穢貊諸部還處於矇昧時期,對秦王朝稱臣納貢,或處於秦朝遼東郡的管理之下。遼東以北,冬季嚴寒,苦寒之地,再向北方就超出了傳統禹貢九州的地理範圍,在當時秦朝的北部邊界基本安定下來了。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向南方的拓展是無限制的。秦朝出兵三十萬,攻打嶺南地區,擊敗百越,其後南並五嶺、南越地,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將秦朝的版圖向南拓展。南方氣侯溫暖,而遼東以北地區冬季寒冷,在古代生產力並不發達,人們很難去適應這種寒冷的天氣,傳統的中原王朝在北方的邊界就是長城。所以秦王朝先征服了遼東,又南下征服了江南地區。


黑土邊疆


秦朝一統中原前,有國家的文明就那麼多。

楚國、吳國、越國就在江南地區,都是很強盛的國家,戰國後期,越國滅吳國後,楚國又滅了越國,完全佔領江南地區。現在的東北地區,戰國時期只有燕國佔領的遼東地區。戰國後期,燕國已經很弱了,連長平之戰以後的趙國都偷襲不贏。

所以秦國必然先南下攻打秦國之外 面積和人口最多的楚國。

而且南方的雨水比北方多,當時的禦寒方式不如後世,有沒有合適的農作物,北方的遊牧民族向來是周朝文化圈各國的強敵,所以深入江南比深入東北簡單。

【而且遊牧民族在唐朝之後才是力量爆發,因為唐朝有了馬掌,解放了戰馬的奔跑能力。更早的馬鞍解放了騎兵的雙手。早起無論匈奴還是突厥,都是一個遊牧民族部落聯盟制的國家,而不是以騎兵稱霸的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