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沒兩步就摔跤?是到了“行走敏感期”,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買完菜回來的路上,小區裡就看見幾位媽媽帶著孩子在兒童區玩耍,因為是春天剛剛下過雨,地上也有很多小小的水坑。有個叫源源的小男孩,大概兩歲左右,可活潑了。

一個人扶著樓梯爬上爬下,還故意往小水坑裡跳,走沒兩步就"撲通"的摔進水坑裡。聽見媽媽的呵斥和擔憂,揚起小臉笑嘻嘻的也不哭。被媽媽扶起來後,又興致勃勃,搖搖晃晃的走去兒童園區玩耍了。

源源媽看見我後,有點無可奈何的說道:"哎呀,最近這小傢伙格外的好動,偏偏吧,走路也不穩,沒幾步就跌倒,也不嫌累,都不喜歡我抱著他了。你說是不是多動症呀?"

那當然不是啦,孩子這是步入了"行走敏感期",這是年幼的孩子們學會走路的必要過程。家長們也不要捨不得孩子不慎摔跤,就立刻阻止孩子探索式的走路,相關的研究可表明:在孩子行走敏感期時,一些充滿障礙的道路還可以更好的激發其的探索慾望和行走能力。

走沒兩步就摔跤,孩子到了"行走敏感期" !

"行走敏感期"體現在孩子的行走上,一般來說,在寶寶一歲左右學走路,兩歲時已經可以較為平穩的走路了。特別是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幼崽的好奇和強烈的探索慾望,讓孩子對錶現出會走路非常感興趣。

而且他們還喜歡挑戰一些高低不平,泥濘的路,好比樓梯和雨後泥濘的路等等。觀察可以發現,在剛學會走路,孩子的動作還十分的笨拙,喜歡將一雙手臂張開,深一步淺一步的過程找到保持平衡的微妙點。

一開始他們還需要使用雙手來幫助自己行走,比如上樓梯時先用小手扶住欄杆,再用腳向上蹬;而下樓時也是用腳先去感知和判斷每個臺階的高度。再長大一些,孩子就可以完全使用雙腳來完成行走等一系列複雜的動作。他們已經完全能體驗到雙腳的作用,十分喜歡用雙腳來探索未知的活動。

這正是他們的"行走敏感期",腿腳的功能被喚醒,孩子強烈的願望去不停的用腳去探索不一樣的環境,他們樂此不疲。不再喜歡父母溫暖安全的懷抱,對於具有挑戰性的高低不平的環境尤為鍾愛。

孩子走沒兩步就摔跤?是到了“行走敏感期”,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行走敏感期"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影響!

1、 從不自由到自由

在處於嬰孩時期,特別是被抱著的時期,寶寶對於世界和空間的感知都是被動的。他們只能藉助成年人來探索世界,一旦學會自己走路,孩子的世界就發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依賴於別人,他們就可以自己到處活動探索,而且自由自在,只要在環境中遇到感興趣的物品就會屁顛屁顛的過去摸摸。

這種樂趣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突破,從不自由走向了自由,走向了自己掌控的支配時期。蒙臺梭利說過,行走敏感期是孩子的第二次誕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踏出第一步,儘管年幼的孩子此時並沒有目標,但已經從不能自主慢慢長成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孩子走沒兩步就摔跤?是到了“行走敏感期”,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2、 成就感促進智力發展

兒童的動作行為都和進行中的智力活動密切不分,只有健康的動作才會促進健康的心智。沒走幾步就跌倒,但是他們會自己爬起來,這讓孩子產生了強烈的成就感,自我意識空前加強。從蹣跚學步,到跌跌撞撞、搖搖晃晃卻又義無反顧。

敏感期讓孩子調動全身感官的參與和發展,給與孩子充足的行走時間,才能激發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 感知的經驗更加豐富

學會行走是孩子的第二次降生,行走能力的獨立發展擴大了孩子的活動範圍和眼界,給予孩子更多的機會去觸碰和探索這個精彩的世界。他們的感知活動也將會異常的活躍和豐富。

行走敏感期的站立和行走,都是對於陌生世界的探索慾望驅動,深化了孩子幼稚的思想和空白的知識區域。

孩子走沒兩步就摔跤?是到了“行走敏感期”,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步過"行走敏感期"?

1、撒開手,讓孩子勇敢踏出去

在孩子剛剛出世時,父母如同對待珍寶,總是害怕這害怕那的。導致面對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父母出於保護寶寶,在孩子還沒搖搖晃晃幾步就被家長牽住或彎腰護住。

時間一長,面對活潑的孩子,家長自然會覺得勞累,這個時候就會簡單粗暴的打斷孩子的行走探索,直接將孩子放進嬰兒車或者直接抱起來。這都是不可取的。

爬行、行走、奔跑這都是孩子的走向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必須要學會撒開手,讓孩子跌跌撞撞走向這個璀璨的世界,就算摔倒了也要教導孩子學會自己站起來。

在一開始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彎腰護著孩子,帶領孩子找到走路的節奏,試著短程的放手;或者讓孩子學會藉助牆壁扶著去行走。可不要覺得不耐煩,誰都是從不會到會的。必要的時候,可以在孩子面前的一段距離,鼓勵孩子自己走過來,媽媽在對面拍手鼓勵:"寶寶,過來,走來媽媽這裡!"當寶寶勇敢的走過來,可不要吝嗇讚揚!

孩子走沒兩步就摔跤?是到了“行走敏感期”,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孩子動作不熟練,就要多練練。當然也要考慮孩子的身體情況,遵循適度的原則,發現孩子勞累的現象,就要帶著孩子休息一下啦。

2、不要不管不顧,必要的抱抱很重要

特別是對待三四歲的較大的孩子,父母覺得他們已經學會走路了,但是孩子年幼,也不是特別的熟練,走起路來肯定是趕不上成年人的。很多爸爸媽媽走起路來雷厲風行,看見孩子被落下一大截,也不會等只會:"快點走呀,你怎麼這麼慢?"

行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不停的催促和質問,讓孩子不不知所措,焦急想要趕上你的心情還可能讓孩子跌倒受傷。

孩子走沒兩步就摔跤?是到了“行走敏感期”,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在孩子摔倒時,父母要觀察孩子跌倒是否很嚴重,如果只是輕輕的跌倒,第一時間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站起來;但是如果孩子磕破皮,還大哭了起來,就要馬上過去抱起孩子檢查是否傷到哪裡。

多多觀察孩子,如果你走的太快了那就慢下來,牽住他的小手。他如果走得很累了,實在堅持不了,撒嬌求抱,父母也應當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

3、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在孩子學會走路的過程中,要將家裡尖銳的角包住,將易碎的物品收好到高處,還可以在寶寶活動的區域鋪上軟墊,上面放孩子喜歡的玩具;還可以給孩子穿防滑襪子等。讓孩子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學會行走,這在孩子搖搖晃晃還不會熟練走路時是很必要的。

等大一點,還可以帶孩子到比較平坦的地面行走,好比廣場和兒童樂園等。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敏感期,而行走敏感期是孩子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在幼兒學習行走時,左右腦也是最為活躍的發展時期。父母要做好引導,用正確合適的方式,放手讓孩子踏出一步又一步。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