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宛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四)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筆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程俊英教授認為《關雎》的題旨是一首求愛的情詩,已為當代大多數學者所公認。這個闡釋既糾正了《關雎》是“諷刺周康王淫於色”的誤解(《三家詩》說),又糾正了“《關雎》后妃之德也”的錯誤(《毛詩》說);既跳出了“勞動人民的戀歌”的白又揚棄了“產生於在搶親背景下的貴族有關問題的教育詩”(張震澤《說關雎》)的牽強附會,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程教授認為詩中抒情主人公所熱戀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則是值得商榷了。

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關雎》的畫圖

第一,詩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是“興”,與所熱戀的女子的身份無關。這跟用“雎鳩”起興,而雎鳩不是追求的對象同一個道理。在《詩經》中用採物(菜或草)起興以引起對別人的思念的還有《召南·草蟲》《鄘風·桑中》《鄘風·載馳》《魏風·汾沮洳》《唐風·採芩》等。《小雅》中有《采薇》《杕杜》《采芑》《采菽》等。試以《鄘風·桑中》為例,“採唐(女蘿)兮,沫之鄉兮;雲誰之思,美孟姜兮”。詩中的“採唐”只用於起興,以引起對孟姜的思念之情,並不是說所熱戀的女子在採唐。

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荇菜的圖像

第二,程教授判定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貴族青年是相當準確的。因為在當時能夠用琴瑟、鐘鼓等高等樂器來娛樂的絕不會是普通勞動者。王國維《觀堂集林·釋樂次》引鄭眾注說:“凡金奏之樂用鐘鼓。天子、諸侯全用之;大夫、士鼓而已。”可見,在古代樂器的演奏有嚴格的等級劃分。魯迅先生的《門外文談》把《關雎》中的“君子”翻譯成“少爺”,認為《關雎》是一首“宣揚漂亮的好小姐,是少爺的一對兒”的詩,也較準確。應該指出,當時貴族的婚姻跟政治、階級利益關聯密切。

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彈琴瑟的男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當父權制和一夫一妻制隨著私有財產的分量超過共同財產的分量,以及隨著繼承權的關切而佔統治地位的時候,婚姻的締結便完全依經濟上的考慮而轉移了。”又說:“結婚是一種政治行動,是一種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絕不是個人的意願。”根據《列女傳》的記載,許穆夫人出嫁前,曾對其傅母曰:“古之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於大國也。”意思是說,古代諸侯之生女兒,總是把她當作禮品嫁給大國,目的是要把強國作為後盾。在這種背景下,《關雎》中那位上層貴族的少爺還能為追求一個“勤勞美好的農家姑娘”而“輾轉反側”,夜不成寐嗎?

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許穆夫人的畫像

程俊英教授也在《詩經譯註》的注中說:“窈窕”:是純潔美麗。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方言》秦晉之間,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是窈窕一詞,古人兼指內心和外貌兩方面而言。淑,善,好。”筆者認為程先生的註釋也值得商榷。如果“窈窕”一詞包括內心之美和外貌之美,豈不同“淑女”的‘淑’相重複嗎?大家知道,大量運用聯綿詞是《詩經》語言的顯著特色。所謂聯綿詞是指一個詞由兩個音節組成,這兩個音節有語音的關聯(大量的是雙聲韻),但整個詞的意義是單一的,分不出兩個詞素來。

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淑女的畫像

可是自毛《傳》鄭《箋》以來,大多把聯綿詞看成複合詞,分釋上下兩字。如《召南·甘棠》:“蔽芾甘棠”中的“蔽芾”本是唇音雙聲聯綿詞,意為草木茂盛,而歐陽修《詩本義》卻解為“蔽,能蔽風日,俾人舍其下也;芾,茂盛貌”。分開解釋顯然是望文生義的。此外,人們把“猶豫”釋為“兩種獸”,“首鼠”解釋為“老鼠來回探頭”,“狐疑”解釋為“狐性多疑”等等,鬧出許多笑話。《關雎》中的“窈窕”也是個聯綿詞,意即“苗條”,專指身段之美。《晉書·皇后傳》注“窈窕一作苗條”可證。餘冠英《詩經選譯》把“窈淑女,君子好逑”翻譯成“好姑娘苗苗條條,哥兒想和她成雙”是非常準確的。

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歐陽修的畫像

歌德說:“面貌的美麗是愛情的一個因素,但心靈與思想的美麗才是崇高愛情的牢固基礎。”《關雎》中的“君子”追求的“窈窕淑女窕”指身段之美、“淑”指心靈之美;《邶風·靜女》中的“靜女其姝”,“靜”指品德之美,“姝”指容貌之美。可見《詩經》時代的先民們是懂得並很重視思想品德和美貌並重的愛情美學的。《鄘風·君子偕老》是首諷刺衛宣姜的詩,開頭用較多篇幅讚美衛宣姜服飾和美麗,隨後用“子之不淑,雲如之何”加以否定,說明對人的評價也是注重品德的內在之美和麵貌的外在之美的統一,這是我國一個悠久而優良的傳統,值得繼承。

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歌德的畫像

“窈窕”即苗條還可以從《詩經》時代南北不同的審美觀加以說明。《衛風·碩人》:“碩人其頎,衣錦綱衣。”餘冠英注:“碩,大。頎,長。古代男女同以長、大為美。”(《詩經選譯》)餘先生的註釋只對了一半。也就是說,以高大健壯為男女共同審美特徵的只適用於《詩經》時代的中原或北方地區。唐宋時代女性以高大肥壯為美正是由此而來。而《關雎》的地望屬當時的南方,其女子以苗條為美,上流社會更是如此,所謂“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人”就是證明。

在《關雎》詩裡, “君子”追求的是一位“採集荇菜的女子”?

細腰的女子

《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著鮮卑兮。”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肌若白雪,腰如束素。”等等,也是這種審美觀的體現。漢代喜歡趙飛燕的瘦美,清代喜歡林黛玉的身材,正是這種審美觀的延續。附帶提及,程先生在題解和翻譯中把“鐘鼓樂之”解釋為結婚儀式也是不恰當的。周代結婚不奏樂,《禮記·郊特牲》:“昏(婚)禮不用樂。”《召南》中《鵲巢》《何彼穠矣》《大雅·韓奕》等描寫婚禮情節的詩篇,也沒有奏樂的記述。據有關文獻記載,婚娶舉樂的禮俗到了南北朝時才盛行起來。


·《詩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