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關雎》是一首短小的四言詩,但是在中國文學史中卻佔據了極其特殊的位置。它是目前我國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詩歌典籍《詩經》的第一篇,所以,當我們翻開中國詩歌的歷史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關雎》。

《詩經》是按照風、雅、頌分類的,那麼當初編纂這部書的人,對於各詩篇的順序是隨意排列的嗎?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知道。但是,後人普遍認為的是:把《關雎》放在《詩經》的第一篇,並不是隨意為之的。

《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那麼《關雎》究竟有什麼深層次的內涵呢?為什麼歷朝歷代以來,人們樂此不疲的解讀《關雎》?《關雎》到現在還有現實意義嗎?下面就跟著我從《關雎》的主旨解讀史中,瞭解一個不一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吧!

首先來看一下原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從字面來看,這首詩的內容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寫一個男子對於女子的追求過程,寫他在河邊看到了一位女子並愛上了她,在得不到她時心裡非常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當最終追求到了這位女子後,便奏起音樂,並希望讓這位女子過上快樂的生活。

《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如此看來,這不就是一首愛情詩嗎?但是,《關雎》真的就只是這樣嗎?殊不知,在兩年多年的解讀史中,這首詩歌的主旨有著極大的變化,最初,並沒有把它當做愛情詩——這得從孔子說起。

一、《關雎》主旨的解讀簡史

對於《詩經》的成書過程,現在的普遍認識是,在《詩經》編輯成冊之前,大多是散落在民間的歌謠,在經過“公卿列士獻詩”、“孔子刪詩”等各種途徑和變遷後,最終成為了周王朝貴族內流傳的“官方內容”。

01.孔子對《關雎》的重視

孔子對於《詩經》的重視,可以說有目共睹。

孔子曾經多次論及《詩經》,比如曾經說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且還曾經對兒子孔鯉說過“不學《詩》,無以言

”,這裡當然不是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而是說不學《詩經》,就無法融入到周朝的貴族圈中去,可見當時《詩經》是貴族圈中的東西。

《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孔子像

當然,孔子評價《詩經》大多是概括性的總評,除了《詩經》的第一篇《關雎》,孔子曾經專門評價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以,孔子對於《關雎》是比較另眼相看的。

但問題是,孔子只是評價了《關雎》帶給人的中和之美(這正與孔子重視道德和自我修養、自我剋制的思想相一致),或者說帶給自己的閱讀體驗,卻並沒有將這首詩的主旨明確的說出來,這就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問題,即對於《關雎》主旨的解讀。

02.漢儒對《關雎》的解讀

等到了漢朝的穩定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於孔子對《詩經》的重視,所以使得漢儒多提到《詩經》,最終竟然發展為一部儒學經典。

漢代講授《詩經》的人數眾多,最為重要的有四家,即“齊、魯、韓、毛”:齊詩,是因齊國人轅固而得名;“魯詩”是因魯國人申培;“韓詩”為燕國人韓嬰;而“毛詩”則由其傳授者毛公而得享大名。本來,毛詩只是在民間流傳,但是後來東漢時期,十分盛行,所以漸漸成為了主流。

但就本質而言,四家解讀《詩經》,只是為了力圖宣揚儒家思想,所以對於《詩經》的解讀,各家大同小異,

他們都認為,《詩經》是一部褒貶政治、諷刺統治者的著作,其根本是在說教,所以在眾多的人研讀、傳播之後,《詩經》成為了儒家五經之一,完成了從詩歌集到經典集的變化。可以說,《詩經》是漢儒必讀的儒家經典之作。

《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鑑於這種背景,所以當具體到《關雎》這最特殊的一篇時,各家對其主旨的解讀,雖稍有不同但無大異,以毛詩為例,它的觀點是:“《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

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可見,漢代對於《關雎》的主流觀點,是它的人倫教化作用,是后妃之德,是夫婦之德。漢代的這種觀念,流傳非常廣,而且影響非常久遠,一直到了唐代,以《詩經》為說教的核心思想仍然是“正統”。而到了宋代,卻發生了變化。

03.朱熹及其以後的理解

宋代一反漢唐時期對於《詩經》的解讀,除了從說教意義上理解外,宋人還從情理上進行解讀,從文學性上進行解讀,各種學派紛紛著書立說,可以說十分熱鬧,在這些人中,朱熹,是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其實朱熹對於《詩經》的解讀,與漢儒的解讀存在相通之處,其具有革命性的一點,是他對於《詩經》中“情”的認識,他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但是,朱熹雖然認識到這一點,卻本著“存天理,滅人慾”觀點,對《詩經》中的許多篇目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讀。

《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朱熹像

朱熹將涉及到男女的很多篇詩歌都評價為“淫詩”,比如評價《將仲子》為“淫奔者之辭”,將《靜女》評價為“淫奔期會之詩

”,那麼對於這最特別的《關雎》,其評價可想而知。

朱熹是宋代儒學的集大成者,被後世尊稱為“朱子”,所以他的評價,自然而然是元明時期士人的圭臬,尤其是朱元璋登基後,將許多異說雜說付之一炬,又將程朱理學確立為正統的思想,並在科舉考試中固定下來,所以從此以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對《詩經》的解讀,便更加死板了。對於《關雎》的主旨思想,與前人提出的解說也大同小異。

當然,這其中肯定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一代戲曲大師湯顯祖,拋棄了其他的解讀,只注重“情”的方面,他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將“情”的因素作為首要條件,並在自己的戲劇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到了清代,思想似乎更加保守,對於《詩經》和《關雎》的解讀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略有發展而已,對於《關雎》更是冠以“五倫始於夫婦”的教義,仍然認為這是教化之詩,將夫婦放在了倫理道德的範疇。

04.《關雎》是一首愛情詩

到了清末民國時期,受到國際時局的影響,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之後,各種思想思潮不斷解放,對於《詩經》的認識,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以胡適、聞一多等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摒棄了兩千年來的主流見解,認為《詩經》與什麼政治教化、諷刺納諫全無關係,只不過是一部古老的詩歌集而已。此時對於《關雎》的解讀,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比如聞一多便曾經說過:“《關雎》本意為‘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悅之’”,就是一個男孩子看到了一位可愛的女孩子,十分愛慕,想要追求她而已。

《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從西周到今天,對於《關雎》主旨的解讀,經歷了以上幾個重要的時期。時至今日,我相信《關雎》是愛情詩這一觀點已經深入人心,很少會有人再極力主張《關雎》是夫婦人倫或諷刺諫喻的詩作,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

那是不是說,《關雎》就失去了其現實意義呢?我想不是的,因為除了美學意義之外,我覺得《關雎》還可以指導我們的“擇偶”大事。

二、《關雎》之我見

首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的雎鳩,是極具象徵意義的。在古人看來,雎鳩是一種專一的鳥類,它們一生只有一個固定的配偶,而且一旦結合在一起,就會一起覓食、遊玩,可以說是“相敬如賓”,這正是我們現代人提倡的愛情觀念,“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是多少人嚮往的愛情。

《詩經》的第一篇,兩千來被無數人解讀:《關雎》憑什麼這麼牛?

第二,《關雎》中戀愛的雙方,即“君子”和“淑女”,也是有特定意義的。所謂“君子”,在古代是貴族,在現代,我覺得只要是有責任心、有是非分辨能力的人,都可以叫做君子;而“淑女”,詩中說是“窈窕”的,這絕非現代意義上的身材苗條,而是指文質大方、整潔端莊、勤勞聰慧等美好的品質。所以說,這就告誡我們,擇偶的雙方,一定要擦亮眼睛,外在美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一定要美,因為你要找的,是一輩子的伴侶

最後,追求愛情的過程或許艱難(古今皆同,一般都是男子主動追求女子),但不要輕言放棄。一定要表達自己真誠的心,並且要慎之再慎,是你的菜,你可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不是你的菜,就不要過分強求,畢竟強扭的瓜不甜。而且妙在《關雎》中還給出了追求對方的具體“方法”,那便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先以禮相待,成為朋友,瞭解對方,然後一步步走近,必然可以“鐘鼓樂之”,最終追求到她/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