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後,改變了哪些滿族原有的習俗?

書於簡冊


清軍入關標誌著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的開始。清軍入關後,清政府曾提出“滿漢一家,一體眷顧”的口號,因此大量錄用漢族人為官。京官滿漢平分,外官則是漢多於滿。然而有實權的位置大都掌握在滿清貴族手中,漢人在統治階級中處於從屬地位。全體漢人還要出錢供養滿洲人,所以清軍入關後,在整個清代社會,滿清貴族和漢族人民是封建地主農民關係。入關後的清朝在接受了中原王朝(主要是明代)的政治體制之後,又變本加厲地加強皇權。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標誌著中國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這使得明中後期已相對削弱的皇權再度膨脹,是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繼明初之後又一次大幅度強化,對後世的影響也十分惡劣。


聚焦世界熱點


說到改變滿族習俗我們就說說滿族的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入關後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我是一個我自己


非常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滿族入關之前,長期保持遊牧漁獵經濟的生活習俗,社會生產力落後。1644年入主中原之後,迅速吸收漢民族文化習俗,經過數十上百年的融合,滿族在很多生活習俗方面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婚姻習俗。

婚姻禮制是漢民族最看重的習俗之一,滿族作為遊獵民族曾長期保持收繼婚一夫多妻制,也就是女性在丈夫去世後要嫁給夫家的其他男性成員,如兄弟甚至叔伯等。這在漢民族看來是十分野蠻落後的行為。滿族入關之後首先在婚俗禮制方面接受了漢族的一夫一妻(可以納妾)制,女性在丈夫去世後也不再轉嫁夫家男性。

二是生產習俗。

滿族千百年來主要從事遊牧、打獵、捕魚、採集等生產方式,但進入中原後,滿族有很多人不再從事原來的生產方式,大量的底層滿人,跟隨漢族人逐漸學會了農耕和手工業,特別是到了清代中晚期,大多數中下層旗人為了養家餬口也紛紛從事各種生產加工業,如裁縫、打鐵什麼的,已和漢族人沒什麼大的區別了。

三是飲食習俗。

滿族人由於生產生活環境的影響,在飲食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如喜歡吃豬肉、粘食、酸菜、甜食等,入關之後受到漢族飲食文化的影響,飲食結構得到極大豐富,基本上各大菜系都能接受,特別是滿清王室,還將滿漢全席作為皇家最高規格的飲食禮節。

四是語言習俗。

這可以說是除婚姻習俗外受到漢族影響最大的一個,滿族在入關之前,主要使用滿語,這是一種從肅慎語-女真語演化而來的語言,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蒙古語的影響。清王朝中早期官方一直堅持滿漢並行的原則,隨著民族融合的深入,到了清晚期已經有很多滿人不會說滿語了。辛亥之後滿語進一步衰微,到現在能夠說滿語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五是取名習俗。

入關前滿族人用滿語命名,一般比較偏愛使用有關動物、山林的名稱、數字序號等較為樸素的詞語,具有濃重的漁獵文化色彩。入關初期至乾隆時期滿人取名變化不大,主要加入了一些代表吉祥祝福類的詞語,清朝中後期受漢民族文化影響越來越深,不再受滿族規制的限制,大多直接選取漢文華麗字詞來取名了。辛亥革命之後很多旗人乾脆連滿族姓氏也改成了漢族姓氏。

六是宗教習俗。

滿族在入關之前是信仰薩滿教,這是一種相信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崇拜天地一切有形之物,如山、海、石頭甚至於花草等,是一種原始人類心靈矇昧的行為。但入關之後的滿人基本接受了藏傳佛教,滿清皇室不再使用薩滿教方式了,但是留在東北沒有入關的滿族依然還有信仰薩滿教的。


漢族對滿族習俗的影響是一個文明的、漸進的過程,使滿族從落後的原始民族狀態過度到封建主義高級階段。與之相對,滿族對漢族習俗的影響卻是強制的、激烈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剃髮易服”,為了實現形制上對漢族的壓服,滿族在入關初期以極其殘暴的方式推行了這一政策,給漢族人民留下了巨大的心靈創傷。



新潮太史令


滿清入關後,改變了哪些滿族原有的習俗呢?

1、語言文字:

入關前,用的是滿文,入關後,基本都是用的漢文。

2、吃:

入關前,喜歡吃牛羊肉和麵食,入關後,滿漢全席是清王朝的惡最高規格宴席,而且火鍋也得到了滿族人的喜愛。

3、剪紙:

滿族在9月份有貼窗花的習俗,入關後,過年變成了貼春聯了。

4、婚俗:

入關前以收繼婚為主,而入關後,基本漢化,按漢族的婚俗習慣來。

5、取名

入關前生子命名多不取吉祥字眼,入關後,滿人逐漸開始將漢人常用的平安吉慶、福祿壽喜一類美好的字眼運用於名字中。

其實,滿清入關後,很多習俗都被漢化了。


大江侃歷史


大概20年前的一天,有人拜訪著名書法家,恭恭敬敬地在名剌上寫:謹拜愛新覺羅·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不客氣地說,我既然叫啟功,就是姓啟名功,請您別叫錯了。



啟功



訪客碰了一鼻子灰,心裡納悶不已,啟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孫,難道姓愛新覺羅有錯嗎?


愛新覺羅確實曾經是啟功祖上的姓氏,但到了啟功這裡,如此稱呼卻是對啟功先生極大的冒犯。


問題出在哪呢?這事還要從清朝滅亡、滿族人民改姓說起。




滿族貴族八大姓都改成了哪些姓氏?

滿族姓氏源遠流長,很多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肅慎、挹婁等民族。



古挹婁民居




清朝編纂的《皇朝通志·氏族略》,記載了滿族679個姓,堪稱最為權威的滿族氏族志。


有人說,清朝初年滿族一共才不到百萬人口,居然整出來這麼多姓氏,難道這玩意兒也是炫富的標誌嗎?


其實不光是滿族兄弟這麼幹,漢人當了皇帝也喜歡拿姓氏說事。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氏族志》,把李姓排成天下第一姓;宋朝編《百家姓》,趙姓又高居第一;朱元璋當了皇帝,直接把朱姓定為國姓。



影視劇中趙匡胤形象



可見,姓氏在封建時代不只是姓,而是皇帝、貴族們的面子。


滿族的600多個姓,在入關後逐漸演化成八大姓,分別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鈕鈷祿氏。


佟佳氏是貴姓中的貴姓,出過的名臣大將極多,以至於在清朝有“佟半朝”之美譽,比如清初五大臣之一扈(hù)爾漢,開國名臣佟養性,以及幫助雍正奪位的隆科多。


康熙的母親孝康章皇后,以及康熙的妻子孝懿(yì)仁皇后,都是佟佳氏的姑娘。清亡後佟佳氏改為佟、童、仝、董等姓,佟大為就是佟佳氏後人。


瓜爾佳氏的代表人物是那位被康熙活擒的權臣鰲拜,以及慈禧太后的心腹、晚清重臣榮祿。


瓜爾佳氏改漢姓後,多采取音譯改為關,當然也有改成其他的,諸如石、鮑、汪、李等等。


關姓自古多美女,老一輩的關之琳,就美到讓人舔屏,小一輩的國民閨女關曉彤,論顏值論身材也都是一流。



關之琳


另一個顯赫的姓氏那拉氏,最著名的當屬慈禧太后。


漢姓中的那氏,就源自滿姓那拉氏,樂壇大姐、亞洲天后那英,可能就是慈禧後人!


當然,除了這些知名的明星,說不定你身邊也潛藏著某位改過姓的滿清貴族呢。




愛新覺羅原來是捆綁出來的姓

這裡得說一下,滿洲八大姓是沒有愛新覺羅的。



影視劇中的皇太極和多爾袞形象



倒不是說愛新覺羅不夠大,就是因為太大太尊貴了,清朝皇帝直接把愛新覺羅定成了國姓,凌駕於諸姓之上。


但是愛新覺羅這個姓,與八大姓相比較,卻是個很年輕的姓。


愛新最早是女真老姓,意思為金,所以這也是許多清室後裔改姓為金的緣故。


那麼覺羅是怎麼加到愛新後面的呢?啟功先生解釋過這個緣故。


當初清太祖努爾哈赤立國之後,把自己的直系子孫稱為“宗室”,把各家伯父、叔父家的後代稱之為“覺羅”,意思是非直系的本家子弟,後來叫著叫著順了口,就統稱為愛新覺羅了。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說法,爭議者還有很多。


啟功先生認為,他本姓是愛新,而非愛新覺羅。



啟功


清亡之後,愛新覺羅這個帶有特殊政治意義的姓更加敏感,他不願再摻合到政治中去,所以乾脆以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啟”作為姓氏。


姓什麼這是啟功先生個人的自由,事實上也是為了避開清亡的尷尬。


有的人還把老一套封建殘餘強行扣人頭上,自然惹人不高興。




滿族姓氏為什麼會有貴賤之分

漢族姓氏,即使在封建帝制時代,也沒有人為地分貴賤論高低。


皇帝能姓李,老百姓也能姓李,甚至為了籠絡人心,唐朝皇帝還賜過少數民族兄弟姓李。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形象


“你也配姓趙”,不過是魯迅先生故意逗你玩兒的。


漢人對姓氏,其實還是蠻大方的。


那麼滿族的姓氏為啥姓著姓著,還姓出來高矮胖瘦了呢?


滿族姓氏帶有濃重的原始色彩,大部分姓氏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要麼來源於居住地,要麼來源於部落。


八大姓之首佟佳氏,佟佳就是一個地名,瓜爾佳則是滿族部落名。


滿清崛起之初,實行軍事化的牛錄製度,一姓、一部落之人編入一個牛錄。大凡作戰、遷徙,一個牛錄都聚集在一起。



影視劇中的鰲拜形象


久而久之,勇猛善戰、軍功鼎盛的部落,勢力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重,姓氏也就自然而然地水漲船高,成為所謂的“八大姓”。


父母年代記憶


清初滿族入主中原以前,嫁娶儀式有著原始的樸素的風格。入關後受漢族影響,婚嫁儀式有了很大的改變,融入了很多漢族的風俗,但依然保留了一些滿族婚姻習俗的特色。

.打聽親事。在兒女10歲後,父母就會開始打聽有沒有門當戶對年齡合適的人家。滿族人較注重門第,尤其是軍功。

2.說親。有合適的人家,男方會請親友中身份地位較高的作為媒人去女方家說親。先後要去三次,每次帶一瓶酒作為禮物。女方同意後就會互換門貼。然後請人合八字,八字合適的話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3.下定禮。兩家同意親事後,男方就會準備貴重的禮品送給女方作為定禮,稱作“小定”。小定之後,男女雙方不可以見面。

4.下大禮。男方到女方家下聘禮,聘禮的多少、種類依地位貧富而異。與漢族最大的不同是,聘禮中必須有一頭活豬,供女方出嫁事宜及祭祖之用。

5.送嫁妝。婚期前一日或九日,女方要將嫁妝抬放於男方家並陳列於門前。女方親友要幫忙置辦嫁妝,也就是所說的“添箱”。

6.結親。婚禮分三日舉行。第一日是為嫁娶做準備。男方提前佈置好洞房,並整晚奏樂,俗稱“響房”。

跨火盆

7.歸寧。婚後三天或七天,新婚夫婦要去女方家拜望女方家長,叫“歸寧”或“回門”



鋒在起時


  • 滿清入關後,建立了清朝,並統治了兩百多年。滿人和漢人很多習俗是不一樣的,但是清朝統治期間,真正的改變的是滿人的文化,由於滿人的歷史沒有什麼自己的文化,很快的接受了中原的文化發展,並且清朝的皇帝們實行的教育都是儒家的思想。

清朝給人的印象就是流行的剃髮留辮,後來的的確確在中原也流行了幾百年,也被漢人所接受。但是由於滿族文字還很年輕、並不成熟,是努爾哈赤才開始創立的,還不具備取代漢字的能力。且漢語過於強大,慢慢的滿人已經十分崇拜漢族文化。後來發現如果強制推行他們的文字與穿戴習俗容易激起民變,不利於國家安定。所以最後無法改變只能去適應,慢慢的被漢化。


  • 滿族喪葬習俗還是盛行火葬,這與他們生活習性,遊牧性格有關,不似我們漢語的入土為安。但是後來深受漢語喪葬習俗影響,孝莊皇后不願行火葬,因此成為清宮帝后中實行漢族棺木葬第一人。雍正以後更是禁止火葬,改用漢人的棺木埋葬習俗。

滿族的漢化包括語言、衣食、習俗,乃至學習漢文,讀漢文著作,寫作詩文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被漢化也是必然的,以至今日滿人跟漢人幾乎沒什麼區別了。


左手指傷


滿族具有勤勞勇敢、熱情好客、聰明智慧的特點,也是一個具有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並善於融合富有創意的民族。滿族文化習慣非常具有民族性。

1,穿戴 滿族文化悠久,歷史深遠。

滿族穿戴高雅華麗,在中國華族服飾文化裡別具一格,對刺激中國服飾文化起了巨大作用。以前,冬天滿族男性穿袍子,可以加外套,馬褂,皮、棉、氈單臉厚底鞋,戴氈帽頭,三塊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長衫,外套單夾馬褂,內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夾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絛子(右開襟)襟上,袖口鑲五顏六色的雙絛子。梳旗頭、戴耳套、穿棉、單帶臉勾雲、繡花厚底鞋。滿族姑娘臨出嫁前繡門簾、枕頭頂,做許多繡花鞋。

2,住所 滿族多數依山居住房屋結構特點鮮明

滿族住房可以分為三間或者五間,坐北面南有利於光照,都是東邊向南邊開門,就像口袋,俗稱“口袋房”,有利於集暖。東面西面均有廂房,這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四合院。大多數房子都是起脊磚瓦房,俗名“海青房”。柱子都插入地中,大門均向南邊開,看上去高大寬敞。屋內正對門一間是堂屋。

3,禮節 滿族對禮儀十分看重。

滿族習慣中見人或者接待客人,都有許多禮儀,例如有牽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等禮儀。當中 抱見禮、磕頭禮男人經常使用,另外則用於女性。抱見禮是輩分相同時所用,晚對長者也能用,但晚輩要抱長者的腰,長者去撫晚輩的背。在現代社會有些繁雜的禮儀被精簡了。 滿族尊老愛幼的習俗顯得特別突出。


講故事品歷史


在婚煙制度上,滿族原保留部分氏族社會的族內婚習俗:嫁娶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治犧之俗,當時本不以為異”。

隨著漢化的深入,清統治者開始以漢族倫理觀念制約族內婚:“一族之內而娶其諸父昆弟妻,亂倫殊甚。…禮義之國,同族從不婚娶,若娶族中婦女,與禽獸何異?"。天聰四年(1630年),皇太極下令禁止娶繼母、伯母、嬸母、弟婦、侄婦,違者“以奸論"。族內婚現象漸在滿族內部消泯。

為漢族倫理觀念所浸潤,入關前並不提倡寡婦守節的滿族,入關後對婦女節操的重視日益加強。康熙朝以後,“朝廷每遇覃恩,詔款內必有旌表孝義貞節之條”。在朝廷的大力倡導下,旌表節孝成了地方官的一件要務。吳江縣於乾、嘉、道間建立貞節坊七個,旌節坊五十個;常熟縣把西洋天主堂改為節孝祠,儲放節婦、烈婦、孝婦、貞女的牌位。有的宗族祠堂也給孝婦貞女建立祠宇,並在家譜上大書她們的事蹟:“一以闡幽,一以勵俗。”

在風俗習尚上,滿族浸染漢俗也漸深入。滿族婦女向不裹足,由此皇太極及清初諸帝,一再申明禁令,嚴禁漢人婦女裹足。裹足踐害婦女健康,予以禁止本無可非議,但中國傳統社會裹足習俗太深,誠所謂“奉行者固多而習俗相陳”。再加漢族士大夫屢屢上疏,要求“酌復舊章”,寬民間女子裹足之禁。康熙為表示“滿漢一體”的民族和睦意願,特准王熙等士大夫所請,廢除裹足禁令。此後滿族上層婦女,因崇慕漢人風俗,亦有漸習裹足者。

漢族有行鄉飲酒禮的習俗,每年地方縉紳“年高有德”者,以尊賢養老為名,聚會歡宴,共商地方大事一一勸善、懲惡、薦舉人オ。康熙九年(1670年)十ー月,康熙帝批准順天府府丞高爾位之請,決定鄉飲酒禮,“滿漢一體舉行”。滿族入關前,貴族葬禮,慣於以人殉。努爾哈赤的妻子葉赫納喇氏孟古姐姐死,“將四婢殉之”。努爾哈赤、皇大極、順治帝、多爾袞死,皆有後妃,侍衛殉死。順治帝的董鄂妃死,據湯若望的回憶錄稱:“三十名太監與官中女官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待者”。康熙時,漢官朱斐上疏請禁人殉。他認為:“泥信幽明,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以主命責間奴僕,或畏成而不敢不從,或懷德而不忍不從,二者俱不可為訓好生惡死,人之常情,捐軀輕生,非盛世所宣有。”這番議論深刻體現了儒家文化重人生的價值觀。康熙帝採納他的意見,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領下的奴僕隨主殉葬,從而結東了滿族人殉習俗。

康、乾時期,為漢族棺木葬習俗和儒家慎終追遠觀念所影響,滿人還一改入關前的火葬習俗為土葬。


爛柯人君


1、很多滿族風俗在入關前與入關後發生了變化,該文章對滿族老風俗介紹得很詳細,但對滿族入關後的風俗嬗變則介紹較少。此外滿族入關後,京旗與各地駐防八旗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因此,滿族文化有老傳統,也有新傳統,事實上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不是停滯的,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應當在行文時避免“真正的”這樣本質化的用詞,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多樣的,應當注意保護民族文化內部的豐富性。

2、對於滿族的飲食習慣,我相信有些口味是可以遺傳的,我和我爸爸就非常喜歡吃酸的,家裡醋的消耗很快,我媽媽常常開玩笑說我們爺倆是在吃醋呢。還有我爸爸很喜歡吃粘的東西,我媽媽常常給他做粘糰子,就是糯米麵裡面包著豆沙餡兒蒸制而成。但是文章中很多的飲食風俗是因為狩獵習俗而產生的,例如鹿肉、麂子肉、熊掌、野豬這些山珍。而今,狩獵生產方式已經不復存在,而保護野生動物成為現在的社會風尚,因此滿族人應當通過騎射文化復活來體會先祖的勇敢精神,但不應以恢復傳統為藉口吃野味。那些又不是你像先祖一樣的自己憑藉能力打獵來的,況且盜獵也是違法的,很多野生動物正在因為人類的口欲而變得越來越少,環境變得越來越差,所以我們滿族人該做的是為保護生態環境拒食野味。

3、在滿族文化復興的過程中,恢復人生禮儀特別重要,例如文章中提到的《上樑歌》就非常引起我的注意,也希望可以引起阿克善阿哥等滿族音樂人的關注,收集整理創作一首膾炙人口的滿語《上樑歌》。因為豔格格行走其他民族地區,藏族、彝族都有自己的喬遷禮儀,現在買新房子也挺普遍的,如果滿族能有自己的喬遷禮儀是挺不錯的。此外,值得恢復的人生禮儀還有成年禮、婚禮、喪葬禮、祭祖禮等。

4、關於服飾文化,不知道今年頒金節晚會能不能有一個節目是滿族服飾展示?在前段時間的清宮服飾手機殼維權事件中,有些滿族族胞指出清宮服飾不等於滿族服飾,當然我也認為,清宮服飾只是滿族服飾中貴族化的一個類別,但它依然是滿族服飾。這裡我想從大傳統與小傳統角度來講講,清宮服飾屬於大傳統,就是官方文化,而民間服飾屬於小傳統,大傳統一般比較強勢,會影響小傳統,還可能帶動民間時尚,所以清宮服飾是滿族服飾很重要的一類,也是資料最完整的一類。而服飾展示節目在其他民族的晚會和展演中是常見的,我們可以不僅展示清宮服飾,也可以展示根據民間老衣、老照片復原的服飾。而將這樣節目分為傳統服飾展示與現代設計展示兩個環節也是常見的形式,的確,傳統的滿族服飾而今看來有很多不便穿著之處,脫離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所有民族的服飾都有一個現代化的問題,象徵化、簡化、批量生產化是一個趨勢。兩會時滿族代表將滿文字繡於外套上就是一個值得借鑑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