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改变了哪些满族原有的习俗?

书于简册


清军入关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开始。清军入关后,清政府曾提出“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口号,因此大量录用汉族人为官。京官满汉平分,外官则是汉多于满。然而有实权的位置大都掌握在满清贵族手中,汉人在统治阶级中处于从属地位。全体汉人还要出钱供养满洲人,所以清军入关后,在整个清代社会,满清贵族和汉族人民是封建地主农民关系。入关后的清朝在接受了中原王朝(主要是明代)的政治体制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使得明中后期已相对削弱的皇权再度膨胀,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继明初之后又一次大幅度强化,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恶劣。


聚焦世界热点


说到改变满族习俗我们就说说满族的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入关后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我是一个我自己


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满族入关之前,长期保持游牧渔猎经济的生活习俗,社会生产力落后。1644年入主中原之后,迅速吸收汉民族文化习俗,经过数十上百年的融合,满族在很多生活习俗方面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婚姻习俗。

婚姻礼制是汉民族最看重的习俗之一,满族作为游猎民族曾长期保持收继婚一夫多妻制,也就是女性在丈夫去世后要嫁给夫家的其他男性成员,如兄弟甚至叔伯等。这在汉民族看来是十分野蛮落后的行为。满族入关之后首先在婚俗礼制方面接受了汉族的一夫一妻(可以纳妾)制,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也不再转嫁夫家男性。

二是生产习俗。

满族千百年来主要从事游牧、打猎、捕鱼、采集等生产方式,但进入中原后,满族有很多人不再从事原来的生产方式,大量的底层满人,跟随汉族人逐渐学会了农耕和手工业,特别是到了清代中晚期,大多数中下层旗人为了养家糊口也纷纷从事各种生产加工业,如裁缝、打铁什么的,已和汉族人没什么大的区别了。

三是饮食习俗。

满族人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在饮食文化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喜欢吃猪肉、粘食、酸菜、甜食等,入关之后受到汉族饮食文化的影响,饮食结构得到极大丰富,基本上各大菜系都能接受,特别是满清王室,还将满汉全席作为皇家最高规格的饮食礼节。

四是语言习俗。

这可以说是除婚姻习俗外受到汉族影响最大的一个,满族在入关之前,主要使用满语,这是一种从肃慎语-女真语演化而来的语言,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蒙古语的影响。清王朝中早期官方一直坚持满汉并行的原则,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到了清晚期已经有很多满人不会说满语了。辛亥之后满语进一步衰微,到现在能够说满语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五是取名习俗。

入关前满族人用满语命名,一般比较偏爱使用有关动物、山林的名称、数字序号等较为朴素的词语,具有浓重的渔猎文化色彩。入关初期至乾隆时期满人取名变化不大,主要加入了一些代表吉祥祝福类的词语,清朝中后期受汉民族文化影响越来越深,不再受满族规制的限制,大多直接选取汉文华丽字词来取名了。辛亥革命之后很多旗人干脆连满族姓氏也改成了汉族姓氏。

六是宗教习俗。

满族在入关之前是信仰萨满教,这是一种相信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崇拜天地一切有形之物,如山、海、石头甚至于花草等,是一种原始人类心灵蒙昧的行为。但入关之后的满人基本接受了藏传佛教,满清皇室不再使用萨满教方式了,但是留在东北没有入关的满族依然还有信仰萨满教的。


汉族对满族习俗的影响是一个文明的、渐进的过程,使满族从落后的原始民族状态过度到封建主义高级阶段。与之相对,满族对汉族习俗的影响却是强制的、激烈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剃发易服”,为了实现形制上对汉族的压服,满族在入关初期以极其残暴的方式推行了这一政策,给汉族人民留下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新潮太史令


满清入关后,改变了哪些满族原有的习俗呢?

1、语言文字:

入关前,用的是满文,入关后,基本都是用的汉文。

2、吃:

入关前,喜欢吃牛羊肉和面食,入关后,满汉全席是清王朝的恶最高规格宴席,而且火锅也得到了满族人的喜爱。

3、剪纸:

满族在9月份有贴窗花的习俗,入关后,过年变成了贴春联了。

4、婚俗:

入关前以收继婚为主,而入关后,基本汉化,按汉族的婚俗习惯来。

5、取名

入关前生子命名多不取吉祥字眼,入关后,满人逐渐开始将汉人常用的平安吉庆、福禄寿喜一类美好的字眼运用于名字中。

其实,满清入关后,很多习俗都被汉化了。


大江侃历史


大概20年前的一天,有人拜访著名书法家,恭恭敬敬地在名剌上写:谨拜爱新觉罗·启功先生。


启功先生不客气地说,我既然叫启功,就是姓启名功,请您别叫错了。



启功



访客碰了一鼻子灰,心里纳闷不已,启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难道姓爱新觉罗有错吗?


爱新觉罗确实曾经是启功祖上的姓氏,但到了启功这里,如此称呼却是对启功先生极大的冒犯。


问题出在哪呢?这事还要从清朝灭亡、满族人民改姓说起。




满族贵族八大姓都改成了哪些姓氏?

满族姓氏源远流长,很多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肃慎、挹娄等民族。



古挹娄民居




清朝编纂的《皇朝通志·氏族略》,记载了满族679个姓,堪称最为权威的满族氏族志。


有人说,清朝初年满族一共才不到百万人口,居然整出来这么多姓氏,难道这玩意儿也是炫富的标志吗?


其实不光是满族兄弟这么干,汉人当了皇帝也喜欢拿姓氏说事。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氏族志》,把李姓排成天下第一姓;宋朝编《百家姓》,赵姓又高居第一;朱元璋当了皇帝,直接把朱姓定为国姓。



影视剧中赵匡胤形象



可见,姓氏在封建时代不只是姓,而是皇帝、贵族们的面子。


满族的600多个姓,在入关后逐渐演化成八大姓,分别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钮钴禄氏。


佟佳氏是贵姓中的贵姓,出过的名臣大将极多,以至于在清朝有“佟半朝”之美誉,比如清初五大臣之一扈(hù)尔汉,开国名臣佟养性,以及帮助雍正夺位的隆科多。


康熙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以及康熙的妻子孝懿(yì)仁皇后,都是佟佳氏的姑娘。清亡后佟佳氏改为佟、童、仝、董等姓,佟大为就是佟佳氏后人。


瓜尔佳氏的代表人物是那位被康熙活擒的权臣鳌拜,以及慈禧太后的心腹、晚清重臣荣禄。


瓜尔佳氏改汉姓后,多采取音译改为关,当然也有改成其他的,诸如石、鲍、汪、李等等。


关姓自古多美女,老一辈的关之琳,就美到让人舔屏,小一辈的国民闺女关晓彤,论颜值论身材也都是一流。



关之琳


另一个显赫的姓氏那拉氏,最著名的当属慈禧太后。


汉姓中的那氏,就源自满姓那拉氏,乐坛大姐、亚洲天后那英,可能就是慈禧后人!


当然,除了这些知名的明星,说不定你身边也潜藏着某位改过姓的满清贵族呢。




爱新觉罗原来是捆绑出来的姓

这里得说一下,满洲八大姓是没有爱新觉罗的。



影视剧中的皇太极和多尔衮形象



倒不是说爱新觉罗不够大,就是因为太大太尊贵了,清朝皇帝直接把爱新觉罗定成了国姓,凌驾于诸姓之上。


但是爱新觉罗这个姓,与八大姓相比较,却是个很年轻的姓。


爱新最早是女真老姓,意思为金,所以这也是许多清室后裔改姓为金的缘故。


那么觉罗是怎么加到爱新后面的呢?启功先生解释过这个缘故。


当初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之后,把自己的直系子孙称为“宗室”,把各家伯父、叔父家的后代称之为“觉罗”,意思是非直系的本家子弟,后来叫着叫着顺了口,就统称为爱新觉罗了。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说法,争议者还有很多。


启功先生认为,他本姓是爱新,而非爱新觉罗。



启功


清亡之后,爱新觉罗这个带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姓更加敏感,他不愿再掺合到政治中去,所以干脆以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启”作为姓氏。


姓什么这是启功先生个人的自由,事实上也是为了避开清亡的尴尬。


有的人还把老一套封建残余强行扣人头上,自然惹人不高兴。




满族姓氏为什么会有贵贱之分

汉族姓氏,即使在封建帝制时代,也没有人为地分贵贱论高低。


皇帝能姓李,老百姓也能姓李,甚至为了笼络人心,唐朝皇帝还赐过少数民族兄弟姓李。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形象


“你也配姓赵”,不过是鲁迅先生故意逗你玩儿的。


汉人对姓氏,其实还是蛮大方的。


那么满族的姓氏为啥姓着姓着,还姓出来高矮胖瘦了呢?


满族姓氏带有浓重的原始色彩,大部分姓氏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要么来源于居住地,要么来源于部落。


八大姓之首佟佳氏,佟佳就是一个地名,瓜尔佳则是满族部落名。


满清崛起之初,实行军事化的牛录制度,一姓、一部落之人编入一个牛录。大凡作战、迁徙,一个牛录都聚集在一起。



影视剧中的鳌拜形象


久而久之,勇猛善战、军功鼎盛的部落,势力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姓氏也就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成为所谓的“八大姓”。


父母年代记忆


清初满族入主中原以前,嫁娶仪式有着原始的朴素的风格。入关后受汉族影响,婚嫁仪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融入了很多汉族的风俗,但依然保留了一些满族婚姻习俗的特色。

.打听亲事。在儿女10岁后,父母就会开始打听有没有门当户对年龄合适的人家。满族人较注重门第,尤其是军功。

2.说亲。有合适的人家,男方会请亲友中身份地位较高的作为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带一瓶酒作为礼物。女方同意后就会互换门贴。然后请人合八字,八字合适的话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3.下定礼。两家同意亲事后,男方就会准备贵重的礼品送给女方作为定礼,称作“小定”。小定之后,男女双方不可以见面。

4.下大礼。男方到女方家下聘礼,聘礼的多少、种类依地位贫富而异。与汉族最大的不同是,聘礼中必须有一头活猪,供女方出嫁事宜及祭祖之用。

5.送嫁妆。婚期前一日或九日,女方要将嫁妆抬放于男方家并陈列于门前。女方亲友要帮忙置办嫁妆,也就是所说的“添箱”。

6.结亲。婚礼分三日举行。第一日是为嫁娶做准备。男方提前布置好洞房,并整晚奏乐,俗称“响房”。

跨火盆

7.归宁。婚后三天或七天,新婚夫妇要去女方家拜望女方家长,叫“归宁”或“回门”



锋在起时


  • 满清入关后,建立了清朝,并统治了两百多年。满人和汉人很多习俗是不一样的,但是清朝统治期间,真正的改变的是满人的文化,由于满人的历史没有什么自己的文化,很快的接受了中原的文化发展,并且清朝的皇帝们实行的教育都是儒家的思想。

清朝给人的印象就是流行的剃发留辫,后来的的确确在中原也流行了几百年,也被汉人所接受。但是由于满族文字还很年轻、并不成熟,是努尔哈赤才开始创立的,还不具备取代汉字的能力。且汉语过于强大,慢慢的满人已经十分崇拜汉族文化。后来发现如果强制推行他们的文字与穿戴习俗容易激起民变,不利于国家安定。所以最后无法改变只能去适应,慢慢的被汉化。


  • 满族丧葬习俗还是盛行火葬,这与他们生活习性,游牧性格有关,不似我们汉语的入土为安。但是后来深受汉语丧葬习俗影响,孝庄皇后不愿行火葬,因此成为清宫帝后中实行汉族棺木葬第一人。雍正以后更是禁止火葬,改用汉人的棺木埋葬习俗。

满族的汉化包括语言、衣食、习俗,乃至学习汉文,读汉文著作,写作诗文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被汉化也是必然的,以至今日满人跟汉人几乎没什么区别了。


左手指伤


满族具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聪明智慧的特点,也是一个具有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并善于融合富有创意的民族。满族文化习惯非常具有民族性。

1,穿戴 满族文化悠久,历史深远。

满族穿戴高雅华丽,在中国华族服饰文化里别具一格,对刺激中国服饰文化起了巨大作用。以前,冬天满族男性穿袍子,可以加外套,马褂,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绦子(右开襟)襟上,袖口镶五颜六色的双绦子。梳旗头、戴耳套、穿棉、单带脸勾云、绣花厚底鞋。满族姑娘临出嫁前绣门帘、枕头顶,做许多绣花鞋。

2,住所 满族多数依山居住房屋结构特点鲜明

满族住房可以分为三间或者五间,坐北面南有利于光照,都是东边向南边开门,就像口袋,俗称“口袋房”,有利于集暖。东面西面均有厢房,这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四合院。大多数房子都是起脊砖瓦房,俗名“海青房”。柱子都插入地中,大门均向南边开,看上去高大宽敞。屋内正对门一间是堂屋。

3,礼节 满族对礼仪十分看重。

满族习惯中见人或者接待客人,都有许多礼仪,例如有牵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等礼仪。当中 抱见礼、磕头礼男人经常使用,另外则用于女性。抱见礼是辈分相同时所用,晚对长者也能用,但晚辈要抱长者的腰,长者去抚晚辈的背。在现代社会有些繁杂的礼仪被精简了。 满族尊老爱幼的习俗显得特别突出。


讲故事品历史


在婚烟制度上,满族原保留部分氏族社会的族内婚习俗:嫁娶则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治牺之俗,当时本不以为异”。

随着汉化的深入,清统治者开始以汉族伦理观念制约族内婚:“一族之内而娶其诸父昆弟妻,乱伦殊甚。…礼义之国,同族从不婚娶,若娶族中妇女,与禽兽何异?"。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下令禁止娶继母、伯母、婶母、弟妇、侄妇,违者“以奸论"。族内婚现象渐在满族内部消泯。

为汉族伦理观念所浸润,入关前并不提倡寡妇守节的满族,入关后对妇女节操的重视日益加强。康熙朝以后,“朝廷每遇覃恩,诏款内必有旌表孝义贞节之条”。在朝廷的大力倡导下,旌表节孝成了地方官的一件要务。吴江县于乾、嘉、道间建立贞节坊七个,旌节坊五十个;常熟县把西洋天主堂改为节孝祠,储放节妇、烈妇、孝妇、贞女的牌位。有的宗族祠堂也给孝妇贞女建立祠宇,并在家谱上大书她们的事迹:“一以阐幽,一以励俗。”

在风俗习尚上,满族浸染汉俗也渐深入。满族妇女向不裹足,由此皇太极及清初诸帝,一再申明禁令,严禁汉人妇女裹足。裹足践害妇女健康,予以禁止本无可非议,但中国传统社会裹足习俗太深,诚所谓“奉行者固多而习俗相陈”。再加汉族士大夫屡屡上疏,要求“酌复旧章”,宽民间女子裹足之禁。康熙为表示“满汉一体”的民族和睦意愿,特准王熙等士大夫所请,废除裹足禁令。此后满族上层妇女,因崇慕汉人风俗,亦有渐习裹足者。

汉族有行乡饮酒礼的习俗,每年地方缙绅“年高有德”者,以尊贤养老为名,聚会欢宴,共商地方大事一一劝善、惩恶、荐举人オ。康熙九年(1670年)十ー月,康熙帝批准顺天府府丞高尔位之请,决定乡饮酒礼,“满汉一体举行”。满族入关前,贵族葬礼,惯于以人殉。努尔哈赤的妻子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姐死,“将四婢殉之”。努尔哈赤、皇大极、顺治帝、多尔衮死,皆有后妃,侍卫殉死。顺治帝的董鄂妃死,据汤若望的回忆录称:“三十名太监与官中女官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待者”。康熙时,汉官朱斐上疏请禁人殉。他认为:“泥信幽明,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以主命责间奴仆,或畏成而不敢不从,或怀德而不忍不从,二者俱不可为训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宣有。”这番议论深刻体现了儒家文化重人生的价值观。康熙帝采纳他的意见,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领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東了满族人殉习俗。

康、乾时期,为汉族棺木葬习俗和儒家慎终追远观念所影响,满人还一改入关前的火葬习俗为土葬。


烂柯人君


1、很多满族风俗在入关前与入关后发生了变化,该文章对满族老风俗介绍得很详细,但对满族入关后的风俗嬗变则介绍较少。此外满族入关后,京旗与各地驻防八旗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因此,满族文化有老传统,也有新传统,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不是停滞的,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当在行文时避免“真正的”这样本质化的用词,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多样的,应当注意保护民族文化内部的丰富性。

2、对于满族的饮食习惯,我相信有些口味是可以遗传的,我和我爸爸就非常喜欢吃酸的,家里醋的消耗很快,我妈妈常常开玩笑说我们爷俩是在吃醋呢。还有我爸爸很喜欢吃粘的东西,我妈妈常常给他做粘团子,就是糯米面里面包着豆沙馅儿蒸制而成。但是文章中很多的饮食风俗是因为狩猎习俗而产生的,例如鹿肉、麂子肉、熊掌、野猪这些山珍。而今,狩猎生产方式已经不复存在,而保护野生动物成为现在的社会风尚,因此满族人应当通过骑射文化复活来体会先祖的勇敢精神,但不应以恢复传统为借口吃野味。那些又不是你像先祖一样的自己凭借能力打猎来的,况且盗猎也是违法的,很多野生动物正在因为人类的口欲而变得越来越少,环境变得越来越差,所以我们满族人该做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拒食野味。

3、在满族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恢复人生礼仪特别重要,例如文章中提到的《上梁歌》就非常引起我的注意,也希望可以引起阿克善阿哥等满族音乐人的关注,收集整理创作一首脍炙人口的满语《上梁歌》。因为艳格格行走其他民族地区,藏族、彝族都有自己的乔迁礼仪,现在买新房子也挺普遍的,如果满族能有自己的乔迁礼仪是挺不错的。此外,值得恢复的人生礼仪还有成年礼、婚礼、丧葬礼、祭祖礼等。

4、关于服饰文化,不知道今年颁金节晚会能不能有一个节目是满族服饰展示?在前段时间的清宫服饰手机壳维权事件中,有些满族族胞指出清宫服饰不等于满族服饰,当然我也认为,清宫服饰只是满族服饰中贵族化的一个类别,但它依然是满族服饰。这里我想从大传统与小传统角度来讲讲,清宫服饰属于大传统,就是官方文化,而民间服饰属于小传统,大传统一般比较强势,会影响小传统,还可能带动民间时尚,所以清宫服饰是满族服饰很重要的一类,也是资料最完整的一类。而服饰展示节目在其他民族的晚会和展演中是常见的,我们可以不仅展示清宫服饰,也可以展示根据民间老衣、老照片复原的服饰。而将这样节目分为传统服饰展示与现代设计展示两个环节也是常见的形式,的确,传统的满族服饰而今看来有很多不便穿着之处,脱离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所有民族的服饰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象征化、简化、批量生产化是一个趋势。两会时满族代表将满文字绣于外套上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