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句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究竟是为什么呢

农村有句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究竟是为什么呢?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和人之间总会有一些“圈子”,诸如亲戚、朋友、同学、邻里等等,毕竟都是些熟人。倘若遇到了红白喜事等“大事”时,或者去帮忙,或者去参加,总不能空手而去,起码要随上人情“份子”。这“份子”大都是钱,也有送物的。

农村有句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究竟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送物,还挺有讲究的。农村就有“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的老话。简单明了的话语,其实,已经说明了“送礼”的禁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喜不送伞

孩子滿月、百日、结婚,老人寿辰,乃至房屋上梁、房子乔迁,孩子升学、分配了工作,家里买了车,等等,凡是沾了“喜”气的都要办了,或订个酒席,以示庆贺。说是来吃酒席的,还能少了“贺礼”。特別是婚嫁,堪称家里的大事情。毕竟是两情相悦的人要生活在一起,过一辈子的日子。因此,都期盼他们恩恩爱受,白头偕头。谁家儿女婚嫁,特别是在过去,便会送去红枣、老酒、桂圆、红糖等。其他的喜事也会有相应的“吉祥”物,但是千万别送伞过去。说起其中的原因来,这“伞”与“散”谐音,而“散”的意思是“聚散而分离”。怎么说,这与人家的“喜”背道而驰。若是婚嫁,寓意更隐晦了。非常的不合时宜,非常的不吉利,“喜不送伞”原因也在于此。

农村有句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究竟是为什么呢

寿不送烟

人只有过了60岁,才叫过寿。这时候,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做父母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做为儿女说啥也要为自己的父母过寿。做寿也算是人生的喜事,家庭的大事情。也证明自己已进入老年,该是真正退后家庭“三四线”的时候了。那么在老人寿辰之时,无论儿女,还是亲朋,可以送酒,特别是陈年老酒,有“长长久久”,寿比南山的蕴意。只是特别禁忌送烟的,这是因为其一,“烟”谐音与​“咽”,暗含“咽气”之意;其二,在实行火葬的地方,与人化作“一缕青烟”有关联;再说了,也是为老人的身体着想,也不适宜抽烟。吸烟有害健,吸烟对身体很不好,这“寿不送烟”也在情理之中了。

农村有句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究竟是为什么呢

丧不后补

因为太忙或者其他的原因,忘了给办丧事的人家送礼,之后想把这份人情还上。不过,农村还是有忌讳的,这个“礼”千万是不能去补的。虽然说补送是为了表达歉意和诚心,但是主人不但不会领这份情,还会一脸的不高兴,甚至被责怪。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村办白事的讲究本来就不少,在农民看来,事后“补礼”,多少有些旧事重提,揭开伤疤的意思;另一方面,至亲离世本来就是一件伤心事,丧礼办完也就意味了一切过去了。如果有心想补上这份心,不合时宜地补礼,只会让逝者的家人再伤心一次;再者,丧事本身重在吊唁,连吊唁也没到场。都过去了,人都入土为安了,后续再补,显得有上不太尊重逝者。因此,也就有了“丧不后补”的说法。

农村有句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究竟是为什么呢

结语:

“喜还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老话,都是以前人们送礼的一种习惯和方式,确切地说就是禁忌。还別说,喜事没有送伞的,只是受条件的限制,只要是个礼物便是,其实,已经犯了忌​讳。“寿不送烟”也渐渐地被人们接受,还以钱来替代。至于“丧不后补”,还真是这样,已经没有去参加葬礼,又何必“马后炮”,就是那礼,水涨船涨,不堪负重了。又何必去“破费”呢?如此看来,“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农村有句老话:“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究竟是为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