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想知道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首先要搞清楚语文新课标的指向和高考的社会责任什么。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高考是干什么的?

高考是一种社会性的选拔考试,旨在为社会建设选拔优秀人才。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竞争日益激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已经由来已久,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高考是选拔人才最公平的方式,因为没有考试,很多的猫腻必然出现。同时,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所以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改革扭转其指向“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发挥它应有的正确引导作用。从考试、招生制度与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为中国教育改革贡献助力。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立德树人”,可以说,新课标实施之后,有一个明确的转变就是知识性、记忆性的内容弱化,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有着明确的检测。

我先把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试题的题干全部剪贴出来,从这些题干,我们大约可以了解高考语文到底考些什么,平时教师如何教学,毕竟应试阶段,你搞不清考什么,怎么考,是要吃大亏的。看看学生如何学习,高三如何备考。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8.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

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结构上,我们一线教师和同学已经烂熟于心,毕竟从高二下学期开始,高考模式的试卷我们就开始反复操练,但是很多技巧性的东西,到了高考就不灵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操练都是规模化、模式化的技巧性训练,老师讲题目的时候,偏重题型的讲解,而现在高考题的问法,却是陌生化的,更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高考试卷确实是为检测能力而生的。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试卷怎么出很重要。

高考试卷,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

大家试想想是不是这样,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言文、诗歌鉴赏自不必说,情境式默写则是在原先知识性考察的基础上将能力层次提升,你要读懂语境,并且保证没有错别字,才能拿到全分。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语料的阅读,或选择,或提炼书写,最后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还是材料作文,但是材料更有针对性,或者让你进行逻辑统筹,找到材料间的联系,或者大事小事,时政要闻,热点事件,或者你身边发生的事情,让你找解决问题的办法。19年的写作就是前瞻性的,关键词是勤、劳动、演讲稿,细心的人会发现,劳动教育即将进入课堂,而演讲词作为一种常见应用文体也给很多同学一闷棍,因为书信的形式早就忘了。写作的指向,一个是切实检测你写出来的文章有没有基本语言能力,有没有思辨性,有没有实践能力,“立德树人”体现非常到位。

题型我们看下考纲怎么说的,然后我用通俗的说法再简单分析一下: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论述类文本,字数800-1200,19年试题一千多字,试想三个题,十二个选项,从一千左右的篇幅来,那你阅读的时候或者先读文再读题,或者反之,都没关系,但是关键词、概率型表述词语、关联词、事态、谁做了什么等等,你要特别注意,另外还要有整体认识,三个题目有局部,也有整体考察。这个特点把握了,结合平时老师为大家总结的常见十大命题角度,就差不多了。

实用类文本,19年考题就是对图文能力的考察,这个题目,无他,就是要细心,相当细致地比对,选择题的问题就在字眼上抠,那个主观题受损原因则一般可以从文中找到,稍加提炼变形即可。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文学类文本,平时技巧记多了,脑子就不好使,其实这三个题,选择题挺简单的,小说题,我们平时答题,绕来绕去,一般几方面问题,首先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加上主题,然后标题的特点等,有的会适当探究一下,紧扣文本是关键,不能泛泛而谈。第8题其实就是我们平时练习的人物特点和手法的变体,但是有同学就不适应了,高考题中,很多时候专家是反套路的,所以我们平时要有能从套路中看到反套路,你才能切实进入到我们熟悉的套路中答题,第9题,问得很清楚了,就是让你从故事和新编两个词入手,你再把这两个词在脑海中过几遍,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了,故事是什么,怎么来的,新编是什么意思,怎么新编的,带入文本,梳理一下,答案就来了,高考改卷,主要看你的思路是否清楚,关键词是或否明晰。

文言文阅读,选了大家很熟悉的《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文言文选题时候,我们都会对原文进行大量的删和略微变动,《史记》语言规范,可读性又强,断句很常规不难,平时注意多读,了解句读特点即可。文化常识主要还是靠积累,很多同学是靠天收的,不过近几年的常识,难度是不大的,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在我们文本的学习中,老师都会经常提到的,比方说学《赤壁赋》、《兰亭集序》、《逍遥游》,三家思想都会渗透。12题还是细枝末节的考察,看你是否看懂,文白能否对应上,翻译则是考察实词、虚词,通假字,简单的句式等。

诗歌鉴赏,最近都是律诗,四联非常适合命题,难度也比较好控制,选择题依然要注重细节和理解的考察,主观题一般考察情感,整体内容的描绘等,根据新课程标准,纯技法的题目基本不会出现。

名句名篇默写,基础是背会、写准,然后是理解准确,常见的有内容提示、关联性提示、技法提示、结构提示、情感提示等,必背文章烂熟于心,方能胸有成竹。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语言文字应用,一则材料,三个选择题,考察你的辨析能力、语感、逻辑判断能力。补写句子就是要注意到上下文的提示性和对应性,或总或分,这个题阅卷时就是对应关键词,最后一题则是提取关键信息和压缩。

写作,刚刚上面已经写过,不再赘述。

现在的高考语文,对阅读的要求很高,一张试卷阅读下来大概八千多字,加上写作一千多字,读写共一万字左右,还是很累的。所以平时针对性的阅读非常重要,高考只有69天了,我想基础我们同学都积累得差不多了。那么,了解怎么考,站得更高答题会更从容,因为,自信源于你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当然,能了解高考走向就更好了。

对于小的题型怎么去针对性做,后面我们再聊。


十五分钟帮你理清高考语文到底考什么,怎么考(2019全国Ⅰ卷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