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表扬”与“批评”方式是指引孩子迈向“更高更强”的动力

这样批评孩子才最有效

我给出批评两原则:注意情绪,对事不对人。

  • 注意情绪

亲友经常会给父母建议,吃饭时、睡觉前、当着众人……这些特定的时间、地点不要批评孩子。归纳起来其实就是,要关注孩子当下的情绪或感受。

01 如果批评的方式已经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了,就先停止。这样说下去孩子也听不进去,批评的有效性为零。还可能激发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对事不对人

这个原则的意思是,批评孩子的时候,聚焦在行为本身,不要扩散到对孩子品格、天性等的指责。

人无完人,没有人可以一生不犯错,孩子尤其需要在不断试错、犯错中吸取教训,获得成长。

但如果孩子一旦犯错,受到的批评指责就是关于自己“笨”、“懒”、“不用心”、“马大哈”、“烂泥扶不上墙”……等等这一类对品格、天性贴标签的评价,久而久之孩子会躺在这样的标签上不再起来,认为自己反正天生就是这样的人,努力也没有什么用。

而“对事”呢,就是指出孩子的行为、或者处理方式,有哪些具体的错误,孩子在逐步改掉这些错误的行为方式之后,从中体会到的成就感与价值感,会帮助孩子逐步建立“不怕犯错、改了就好”的观念。

另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孩子知道一切评价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自己的年龄、能力、成熟度、做事方法息息相关,那么他们即使面对批评,也不会一蹶不振,失去自尊。

相反,稳固的自尊心,是在一次一次做错后的修正中,建立的越来越坚固。

了解了以上两点原则,很自然就能总结出如何表扬孩子,才不会让他们轻易“翘尾巴”、“自我中心”,这个原则,同样是“对事不对人”。

02 关于表扬孩子的技巧

聚焦到表扬这件事上来说,就是“两要两不要”

“两要”——要表扬过程、表扬具体细节;

“两不要”——不要表扬天赋、不要表扬结果。

表扬过程和具体细节,让孩子明白他到底哪里做得好,也明白父母关心得是他是否在整个过程中尽力,同时他也深切体会到,自己的闪光点与努力值,都被父母关注到了,孩子从父母对细节的描述中,会读出父母的真诚。

这种被父母真正“看到”的孩子,是幸福且内心充满力量的;而只表扬天赋、表扬结果,比如常常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又考了一百分,你真棒!”、“你又拿了冠军,真牛!”

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可能反而会出现止步不前,不敢尝试。因为这些对“天赋”和“结果”的表扬,反而会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紧箍咒”。

在他遇到不太擅长的领域时,以前积累的所有表扬,都反而成为了“包袱”。

他会一直在内心自问“这个我做不好,是不是就不够聪明了”、“不够优秀了”、“我拿不了冠军,是不是他们就不再喜欢我了”……空虚的、缺乏内容的表扬,不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真诚”,同时也没有办法发掘自己内心更多更深的力量。

正确的“表扬”与“批评”方式是指引孩子迈向“更高更强”的动力

03 当别人批评你的孩子该怎么办

那么有的父母可能会问啦,我现在明白到底要怎么“表扬”或“批评”孩子啦,但是如果就是拦不住有旁边的人,批评就不能“对事不对人”、表扬就只表扬“天赋”和“结果”,那我该怎么办呢?

比方说家长会上老师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批评自己孩子。老母亲在众目睽睽下羞愤难当,回到家要如何面对孩子呢?

我的建议还是:“对事不对人”。

如果老师批评的内容,孩子确实做错了。那么需要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你哪里做错了,你需要怎样怎样改进,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在班级中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但如果老母亲一见孩子,就把一腔怒气劈头盖脸撒到孩子身上,那么你希望孩子改正的地方未必能有机会改进,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又比方说放学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孩子,而且不注重情绪,或者做不到“对事不对人”。

那么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正确的“表扬”与“批评”方式是指引孩子迈向“更高更强”的动力

我的建议是:

1、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先让孩子表达和释放情绪。

2、再跟孩子谈行为的对错。错误的行为当然要改掉,因为这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3、谈论完行为之后,可以跟孩子谈一谈,是否能理解老师这样说话的原因。建议父母帮孩子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多建立几个观察角度,让孩子有机会理解在同一件事情里,不同人的感受和角度是有所不同的。在心理学中,这是孩子需要发展的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同理心”——即“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正确的“表扬”与“批评”方式是指引孩子迈向“更高更强”的动力

没有一个孩子,可以一帆风顺,不经历一点波折地长大。

成长过程中他需要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行为做事方式,批评与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但如何面对“表扬”而不自高自大、如何面对“批评”而不自怨自艾,经历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能有所收获。把每一种经历都转变为成长路上的财富。

父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方式,对周边他人深深的理解,对事物客观全面的看法,是指引孩子迈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源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