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表揚”與“批評”方式是指引孩子邁向“更高更強”的動力

這樣批評孩子才最有效

我給出批評兩原則:注意情緒,對事不對人。

  • 注意情緒

親友經常會給父母建議,吃飯時、睡覺前、當著眾人……這些特定的時間、地點不要批評孩子。歸納起來其實就是,要關注孩子當下的情緒或感受。

01 如果批評的方式已經讓孩子感到不舒服了,就先停止。這樣說下去孩子也聽不進去,批評的有效性為零。還可能激發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對事不對人

這個原則的意思是,批評孩子的時候,聚焦在行為本身,不要擴散到對孩子品格、天性等的指責。

人無完人,沒有人可以一生不犯錯,孩子尤其需要在不斷試錯、犯錯中吸取教訓,獲得成長。

但如果孩子一旦犯錯,受到的批評指責就是關於自己“笨”、“懶”、“不用心”、“馬大哈”、“爛泥扶不上牆”……等等這一類對品格、天性貼標籤的評價,久而久之孩子會躺在這樣的標籤上不再起來,認為自己反正天生就是這樣的人,努力也沒有什麼用。

而“對事”呢,就是指出孩子的行為、或者處理方式,有哪些具體的錯誤,孩子在逐步改掉這些錯誤的行為方式之後,從中體會到的成就感與價值感,會幫助孩子逐步建立“不怕犯錯、改了就好”的觀念。

另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孩子知道一切評價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跟自己的年齡、能力、成熟度、做事方法息息相關,那麼他們即使面對批評,也不會一蹶不振,失去自尊。

相反,穩固的自尊心,是在一次一次做錯後的修正中,建立的越來越堅固。

瞭解了以上兩點原則,很自然就能總結出如何表揚孩子,才不會讓他們輕易“翹尾巴”、“自我中心”,這個原則,同樣是“對事不對人”。

02 關於表揚孩子的技巧

聚焦到表揚這件事上來說,就是“兩要兩不要”

“兩要”——要表揚過程、表揚具體細節;

“兩不要”——不要表揚天賦、不要表揚結果。

表揚過程和具體細節,讓孩子明白他到底哪裡做得好,也明白父母關心得是他是否在整個過程中盡力,同時他也深切體會到,自己的閃光點與努力值,都被父母關注到了,孩子從父母對細節的描述中,會讀出父母的真誠。

這種被父母真正“看到”的孩子,是幸福且內心充滿力量的;而只表揚天賦、表揚結果,比如常常對孩子說“你真聰明”、“你又考了一百分,你真棒!”、“你又拿了冠軍,真牛!”

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可能反而會出現止步不前,不敢嘗試。因為這些對“天賦”和“結果”的表揚,反而會成為他前進路上的“緊箍咒”。

在他遇到不太擅長的領域時,以前積累的所有表揚,都反而成為了“包袱”。

他會一直在內心自問“這個我做不好,是不是就不夠聰明瞭”、“不夠優秀了”、“我拿不了冠軍,是不是他們就不再喜歡我了”……空虛的、缺乏內容的表揚,不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真誠”,同時也沒有辦法發掘自己內心更多更深的力量。

正確的“表揚”與“批評”方式是指引孩子邁向“更高更強”的動力

03 當別人批評你的孩子該怎麼辦

那麼有的父母可能會問啦,我現在明白到底要怎麼“表揚”或“批評”孩子啦,但是如果就是攔不住有旁邊的人,批評就不能“對事不對人”、表揚就只表揚“天賦”和“結果”,那我該怎麼辦呢?

比方說家長會上老師當著全班家長的面,批評自己孩子。老母親在眾目睽睽下羞憤難當,回到家要如何面對孩子呢?

我的建議還是:“對事不對人”。

如果老師批評的內容,孩子確實做錯了。那麼需要開誠佈公地告訴孩子,你哪裡做錯了,你需要怎樣怎樣改進,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在班級中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

但如果老母親一見孩子,就把一腔怒氣劈頭蓋臉撒到孩子身上,那麼你希望孩子改正的地方未必能有機會改進,還會影響親子關係。

又比方說放學接孩子的時候,老師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孩子,而且不注重情緒,或者做不到“對事不對人”。

那麼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正確的“表揚”與“批評”方式是指引孩子邁向“更高更強”的動力

我的建議是:

1、先關注孩子的感受。先讓孩子表達和釋放情緒。

2、再跟孩子談行為的對錯。錯誤的行為當然要改掉,因為這利於孩子今後的成長。

3、談論完行為之後,可以跟孩子談一談,是否能理解老師這樣說話的原因。建議父母幫孩子在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多建立幾個觀察角度,讓孩子有機會理解在同一件事情裡,不同人的感受和角度是有所不同的。在心理學中,這是孩子需要發展的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同理心”——即“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正確的“表揚”與“批評”方式是指引孩子邁向“更高更強”的動力

沒有一個孩子,可以一帆風順,不經歷一點波折地長大。

成長過程中他需要不斷修正自己前進的方向,行為做事方式,批評與表揚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同等重要的。

但如何面對“表揚”而不自高自大、如何面對“批評”而不自怨自艾,經歷每一次成功或失敗,都能有所收穫。把每一種經歷都轉變為成長路上的財富。

父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方式,對周邊他人深深的理解,對事物客觀全面的看法,是指引孩子邁向“更高更快更強”的源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