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和古音很像嗎?為什麼?

王建國HIST


近日,網絡上流傳起《唐詩三百首》的中古漢語配音朗誦版,部分聽過配音的網友們表示:“怎麼唐代人說話有點像粵語?”很難想象,大唐長安的詩人們朗誦詩歌,發音並不像現在的陝西話,而是像粵語?

  這部在網絡上頗受關注的《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朗誦版,由電子書出版機構字節社推出,收納進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作。記者還看到,杜甫的《望嶽》一詩,被逐字配上了音標,這些音標都有別於傳統的漢語拼音。

  作者嚴實自稱是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後,他向記者介紹,該版本的《唐詩三百首》,根據對韻書《切韻》的考據,構擬了一種中古漢語(注:中古,即三國至宋朝時期),進行朗誦。他表示,書中的整個音系,還有每一個音,都是有考證的,且參考了很多音韻學者上百年的成果。因此該書“雖不算學術著作,或類似於科普” 。

  據介紹,在隋文帝年間由陸法言主編的《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古韻書,此前的語音已無法系統考證,代表了南北朝時期士族所使用的語言。之後各朝各代雖然口語發音有變化,但韻書依舊遵循《切韻》系統編修。大多數漢語方言以及域外方音——除閩語外——的發音基本都是切韻音系的繼承,例如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的漢字發音等。

  而北師大語言學教授王寧則告訴記者,根據某些韻書,對古代語音進行構擬,在學界很常見,但是多為對音韻的體系和關係進行的構擬,而根據一些方言和範文,對發音進行準確構擬還原,“比如對唐代人說話的聲音的還原”,則較難實現,她表示:“這種構擬是難以證偽也難以證實的。”

  為什麼《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版讀起來像粵語?這個問題是很多好奇的網友關心的。

  在古漢語界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粵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某些特徵(例如保留大量入聲字)。但是,嚴實表示,不能因此認定用粵語讀唐詩才是正宗發音,也不能認定以北方方言為本的普通話則是“不文”的外族語(“胡人話”)。他在《中古漢語語音教程》的序裡說,如果讀者覺得他的讀音聽起來像廣東話,是因為如今的普通話乃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人們比較熟悉北方話。

  針對粵語是否能代表中古漢語的問題,王寧認為,語言的演變非常複雜,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來,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詞彙。“在吳語區、贛南語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語音中的入聲字”,但是,沒有哪種現代方言會和一千多年前的漢語完全一樣,方言的演變,除了時間的影響,還有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難說哪一時期的哪一種方言更接近中古漢語,比如唐朝話。”



俏花旦


古音和現代音一樣有很多種,各有各的傳承!

粵語屬於邊陲百越音之一,根據傳承屬於“古南越部落的口音”,即使後期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來說處於五嶺阻隔的邊陲之地,保留古南越部落的口音很完整。

雖然古越本地由於文明文化的滯後,所以幾乎沒有保留古代有關古越自身的歷史文化的史料記載,也沒有詩詞歌賦突出的百越古人。所以只能憑藉北方華夏曆史名人的文獻史料來論證!

從漢朝到明朝的古詩、古詞句描述過對粵語的認知。

  • 西漢《南州物志》中關於百越的記載稱其為“賊“:我朝番禺,去國都萬里,境轄群蠻,此蠻賊北據五嶺,南抵大海,地方數千裡,賊有數種,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魏書》形容越佬族“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 《六祖壇經》慧能法師自述語音不正,六祖弘忍祖言:‘汝是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時至今日北方人依然聽不懂嶺南的口音,所以反面論證,粵語和古南越部落音是一脈傳承的。


鳥言夷面


是的,因為傳承!我們古代南越部落的口音。

秦始皇徵百越之後,書同文雖然統一了文字,但各地的方言口音依然傳承至今。

粵語是古代南越國的官方口音,公元前203年因邊禁問題與呂雉交惡,建立南越國,趙佗自稱南越武王,以廣州為都城。數敗漢軍,吞併閩越、西甌、駱越,聲威很盛。


越人之志


在些方面粵語保存古音相當好:比如入聲三套韻尾都全,尖團聲母完整不混而且都不顎化,跟廣韻的對應關係也相當整齊。但這絕對不意味著“粵語是最正宗漢語”或“古人說的就是粵語”或“粵語最接近古語”,因為粵語也有大量的自身的晚近的音系演變,同古語的距離也不小;更不意味著粵語比別的漢語方言更優越,因為所有方言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存古的地方。


看看人家怎麼幹


某些方面粵語保存古音相當好:比如入聲三套韻尾都全,尖團聲母完整不混而且都不顎化,跟廣韻的對應關係也相當整齊。但這絕對不意味著“粵語是最正宗漢語”或“古人說的就是粵語”或“粵語最接近古語”,因為粵語也有大量的自身的晚近的音系演變,同古語的距離也不小;更不意味著粵語比別的漢語方言更優越,因為所有方言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存古的地方。

優酷上有教中古漢語的視頻 你去聽聽看 感覺粵語只是保留了中古漢語部分特點 還有就是在生活用語上也保留了部分古代用語 全國各地的方言都有不同的保留中古漢語~ 我個人認為南方的方言肯定是要比北方的方言更接近中古漢語 不僅僅體現在發音上 日常用語也是。


獵奇圈外


粵語是“雅言詞、百越腔”的混合漢語!


氣吞萬里如猴


古代說的是粵語吧,現在的普通話是北京話,民國的時候定普通話,粵語差點就成了普通話,好多外國電影中國人都說粵語,老外認為粵語是普通話。


墨亦泉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北宋說起。\r

北宋的都城是汴梁,就是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東京汴梁,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那麼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問,北宋時的普通話是現在的河南方言嗎?這個問題和題主的問題可以一併回答。\r

公元1125年(金天會三年)至 公元1127年(金天會五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東路由完顏幹離不率領攻燕京(今北京),西路由粘罕率領攻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立國號靖康。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至十一月,完顏宗翰(金兀朮)率金兵東路軍兩次攻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並擄走徽欽二帝,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r

同年,康王趙構逃往南方,在濟州稱帝,重建宋朝,史稱南宋,多次輾轉後建都臨安(今杭州),據長江天險與金對峙。金由忽必列即位,改國號為元。\r

此時北方由元朝掌控,為防止漢人反搞,在北方實行三光政策,造成北方真正的千里無人區。即北方基本沒有漢人。\r

150年後,南宋政權與金人的元朝進行了最後一次搏殺,即崖山海戰。崖山海戰以陸秀夫揹著宋末帝趙昺跳海,文天祥,張世傑率軍 10萬餘全部殉國為結局。\r

“崖山之後無漢族”,即指漢人的大量消亡,也指漢人氣節的消失。\r

自南宋建立後,元朝對南宋的侵佔從未間斷,南宋皇族,文人,官僚節節敗退,從浙江一路南縮至福建南部,廣東南部,雷州半島,普通百姓也是跟隨南宋朝庭大量南遷。\r

而南宋滅亡後,由於元朝種種內部的原因,元朝沒有對最南部的漢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而是採用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從而讓漢族人有了後面的留存。\r

因此而推斷,北宋時期河南開封的普通話,應為現在的閩南話和潮汕話的發音。\r

歷史,就是這麼地可怕!



物聯網大鑫


粵語的形成是在唐朝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廣東人口稀疏。現在的人口是唐以後的人口遷移填充逐漸形成的,才造就了今天的粵語。換句話說,中原古話被移民潮帶到廣東。


Oh鄧木


我認為不像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