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論語中的「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曰:瑚璉也。」?

夜丶未明


如何理解孔子將子貢比作「瑚璉」?


這句話來自《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這句話用大白話翻譯:

  •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

  • 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
  • 子貢又問:什麼器具呢?
  • 孔子說:瑚璉。



對「瑚璉」的解釋,一般都是從東漢經學家包鹹的《論語》註解:宗廟重器,其隱喻也就是「棟樑之才」:


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宗廟之器貴者:引自:十三經整理委員會,《論語註疏》,何注邢疏. (1999). 北京大學出版社.頁60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漢語俗語中經常說年輕人「成器」或者「不成器」,所以,這句話就是說子貢已經「成器」,而且是「成大器:瑚璉」,是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也確實如此,史書記載的孔門得意弟子端木賜,字子貢,不僅能言善辯,學術一級棒,還具備卓越的行政、外交和經商才能,可以說最早的「儒商」,靠經商發家致富的實幹家。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


夫子說顏回窮得叮噹響,而子貢做生意賺大錢:


《論述·先進》——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所以,子貢是:孔門大學霸,衛國「巴菲特」,春秋「王健林」,能言善辯賽「馬雲」,聯合縱橫比「張蘇」,這樣的人當然是「瑚璉之才」。


所以,孔子的眼光還是不錯的。因此,孔子困於陳蔡,如喪家之犬,夫子遂果斷派子貢說楚,三寸不爛,不辱使命,夫子脫險。


------------------------------------------------------------


但是,孔子又說 「君子不器」是個什麼鬼呢?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這個「器」就要做另一番解釋了,「君子不器」意思君子不僅要專,而且要博,在專一門的基礎上儘量的廣博。


所以,孔子教授學生「六藝」:不但要知書通禮,能寫會算,還要當騎馬能射箭,吹拉又彈唱,樣樣皆通的老司機。


正所謂:

中國出了個孔夫子,孔門有個端木賜,學弟之楷模,學妹之偶像,人民好兄弟,父親好兒子,上馬一提金,下馬當商人,拳上能站人, 命根能走馬, 胸口碎大石, 菊花開瓶蓋。。。。。。。

--------------------------------------


《易經》之句「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做何解?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我認為這句話,跟西方哲學中柏拉圖的本體論(ontology)的學說很像,柏拉圖的」本體論簡單說就是分「理念世界」和「物質世界」,如我們視覺感官看到一個「蘋果」,他是現實的物質世界,我們觀察到的蘋果只是一小部分,還有一個理念上的「蘋果」,也即理念世界中「蘋果」,才是本質。


大概有點這相當於今天物理學上所說的「信息的不完備性」,比如:愛因斯坦剛開始根本無法接受量子力學的超距作用,他認為量子力學只是局域性的理論,不是完備的,還有一個更深一層的機制,我們不清楚。



柏拉圖 用「山洞比喻」來解釋:現實世界都是理型世界的投影,理型世界才是世界的本質,是完美的。


西方哲學跟中國哲學隱晦不一樣,講究定義和概念明晰,以及嚴謹的邏輯,柏拉圖的本體論(ontology)有概念定義和邏輯腿帶,這裡三句話也講不清,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百度。



好,回到《易經》:

「形而上者之謂道」也即理念世界,是世界的本質,是無形的。

「形而下者謂之器」,也即「物質世界」,被我們觀察感知有形的世界,所以叫做「器」。


所以,《易經》中的這個「器」是個哲學上的定義,相當於柏拉圖說的有形物質世界,叫做「形而下」,理念世界就是「形而上」。


所以,西方哲學中探討知識論、本體論的哲學,在漢語中翻譯為「形而上學」,不得不說這個翻譯非常恰當。


其實「形而上學」在古希臘語的詞源意義是「物理學之後」。


---------


「瑚璉」是個什麼東西,其實是有爭議!


《論語·公冶長》一篇,此篇是孔子同志和學生談論仁德。本篇名句如雲,如:「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等。


這句話產生的典故名句則是「瑚璉之器」,表示可堪大用的棟樑之才:

在天下之二行書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老顏將自己壯烈犧牲的侄子小顏:顏季明,稱之為「宗廟胡璉,階庭蘭玉」:



我們來看《太平預覽·器物部四· 瑚璉》引用了三種文獻對「瑚璉」的解釋:


  • 《三禮圖》曰:瑚受一升,形制未聞。《制度》雲:如簋而平下。璉受一升,漆赤中,蓋亦龜形,大夫飾口以白金。《制度》雲:如簋而兌下。
  • 《禮》曰:夏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皆黍稷器。
  • 《論語》曰:子貢問:“賜也何如?”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引鄭玄注:盛黍稷之器,夏曰瑚,般曰璉。


這裡三種註解都說的就是「瑚璉」就是周代的祭祀禮器「簠簋」,相當於今天的「電飯煲」:方形叫「簠」,圓形叫「簋」:

  • 鄭玄注《周禮·舍人》:「方曰簠,圓曰簋。」
方簠——亞醜方簋

「圓簋」——北單簋上圓下方——利簋


又《禮記·明堂位》言:

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我們都知道青銅禮器跟身份對應,西周時期禮制有嚴格的規定:九鼎八簋


那麼「胡璉」是表示政治地位的禮器,當然是比較貴重的,用其來比喻「棟樑之才」非常合理。


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進一步闡發:

夏曰瑚,商曰鏈,周曰簠簋,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子貢見君子許子賤,故以己為問,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則子貢雖未至於不器,其亦器之貴者歟。


關鍵在這句:「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青銅器怎麼裝飾「玉」呢?

其次,「瑚璉」二字是「斜玉旁」,表明這個東西跟「玉石」有關?那怎麼會是青銅器呢?青銅器絕不可能裝飾玉,沒有這種東西。


這是「瑚璉」為「青銅簋」非常大的一個BUG:


所欲,在《論語》註疏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清代阮元的註解是:引《說文注》釋「連」,以及《禮器碑》「胡輦器用」,證明「瑚璉」是也即「胡(木連)」、「胡連」,也就是「胡輦」,是一種古代的車子:


《說文》:「連,員連也。從辵從車。」段玉裁改為「負車也」,注云:「連即古文輦也。」「負車者,人輓車而行,車在後如負也。字從辵車會意,猶輦從㚘車會意也。人與車相屬不絕,故引伸為連屬字。」引自:十三經整理委員會,《論語註疏》,何注邢疏. (1999). 北京大學出版社.頁60


《論語正義》引馮氏登府《異文考證》認為胡璉是「瓦器」

劉寶楠. (1993). 論語正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67-168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認為「瑚璉」是竹製:「簋」從竹,以玉裝飾,故「瑚璉」從玉:


瑚璉乃宗廟中盛黍稷之器,竹製,以玉飾 之,言其既貴重,又華美,如後世言廊廟之材。


見: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第 111 頁

---------------------------------------------

我看到「豆子人民藝術家」說「瑚璉」是「胡簋」的漢代傳抄錯誤,不知道可否有信息來源?

是不是傳抄錯誤我不敢確定,「瑚璉」絕對不是「豆俎」,因為「俎」是「陳肉」的禮器,

--------------------------


所以,根據《論語》來看,「瑚璉」是宗廟重器。「瑚璉」到底是什麼,在沒有看到更多材料以前,我也拿不準,也就不妄下結論了。


小漢字見大歷史


子貢問孔子:老師,我(子貢名端木賜)是什麼呢?

孔子說:你啊,可以用一樣祭器來形容。

子貢問:是什麼器具呢?

孔子說:瑚璉啊。


什麼是瑚璉?

瑚璉不是珊瑚,不是擺著好看的裝飾。瑚璉是漢代抄錄古文時的傳抄錯誤,原本應為“胡簋”。這是古代的一種祭祀用的禮具,和古代的“豆”“俎”一樣,都擺在案前,用於敬天祭祖。

孔子對禮十分熟悉,進太廟,每事問,他自然通曉各式各樣的禮器所代表的不同性質。後世將“瑚璉”直接翻譯作“祭祀用容器”,根本體會不到是褒揚還是貶斥。一如我們說:“小劉這個人啊,是大哥大;小王這個人,是擴音器;小周這人啊,是智能機。”我們大概是什麼意思呢?小劉這人老古董、死板,小王這人嘴不嚴實,小周這人聰慧、能幹、多面手。

然而,可惜的是,幾千年後的後人,翻譯這段話時這樣說——“大哥大、擴音器、智能機,都是古代的通訊設備”。然後那時候的人們,通過這個翻譯來理解這段話,大家肯定是這樣理解的:“小劉是通訊設備,小王也是通訊設備,小周還是通訊設備。”這樣的理解,和我們的原意相差太多了,可以說近乎荒謬了。

孔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子貢為什麼是瑚璉?

瑚璉,是祭祀中較為尊貴的禮器,裡面盛放的是“黍稷”,故而,我們可以將瑚璉視作“社稷之材”,“可以在重大禮節中擔當大任”。《道德經注》上舉例:“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璉,不可倉卒而成也。”可見,瑚璉,是和九鼎一樣的國家重器。根本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小器”。

如果孔子說:子貢是尿壺。

意思就是說:子貢這人埋汰。

但孔子說的是:子貢是瑚璉。

所以孔子的意思是:子貢是大器,可擔當大任。


豆子人民藝術家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原文如下: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譯文(大意):

子貢問孔子,說:“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就是一個器具”。子貢又問,說:“是什麼樣的器具呢”?孔子說:“是宗廟裡盛糧食的瑚璉”。

注:

(1)賜:子貢姓端木,名賜。

(2)女:汝,當你講。

(3)瑚璉:古代祭祀時用來盛糧食的器具,比較尊貴。

解析:

子貢問孔子:我怎麼樣?孔子說子貢是祭祀時盛糧食的瑚璉。孔子把子貢比喻為瑚璉,肯定子貢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才能的,這是很可貴的,但又認為子貢還沒有達到“君子不器”的高度,提示子貢要努力修身,不斷提高自己,爭取做一個真正的君子。

其實《論語•公冶長第五》中的這段對話,解析起來,就這麼簡單。



布衣閒人10


先說答案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這句話的意思是:

子貢問孔子:“我算不算是合於大道了?”

孔子回答:“你還是隻具備某方面的才能,還不能以道御世,應物無窮。”

子貢問:“我有哪方面的才能呢?”

孔子回答:“你可以依禮治國。”

《論語·為政》中有:

子曰:‘君子不

。’”

《論語·八佾》中有:

子曰:‘管仲之小哉!’

這三處的“器”指的都是一隅之用的意思。

為什麼說子貢器也,為什麼說管仲器小,為什麼說君子不器。

其實說的都是“道”與“器”之辯。

君子應成道,而不因只以成器為目標。

君子成器,只能有一器之用;

君子成道,則無所不能,無所不用。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故此,君子以成道為志,而不以成一器為志。

孔子說子貢為瑚璉之器,是說子貢尚不能合於大道;

孔子說管仲器小,是說管仲雖然身懷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廣施於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雖大而所謀者小。

這和《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是一個意思。

因為不器,所以能生養、承載、虛容無窮多的事物,故能大到無窮,這是不易之大;

一器之物,再大也是小。再強,也只是一個春秋,一個循環,這是變易之小。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不器不物,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樸,不裂道為器,不離不忒,不器不物,所以隨物變化,應物無窮。

另外,要想弄明白《論語》裡的話,就要搞清楚《論語》是怎樣的一本書。

《論語》

《論語》是孔子與他的弟子們的論道之語。

在這本書裡面,教與學,都是圍繞著聖人之道展開的。以問答的形式,來論述什麼是儒家之道。

它是孔子日常教學傳道過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論集,也是一部生動的古代教學日誌。

白雲先生認為,通過《論語》,我們可以還原孔子當年是怎麼傳道的,也可以看出來當時社會上有那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們,是如何問道求道和學道的。

儒家

儒家就是人倫之道,人倫之學,人倫之教。

儒家從何而來,從道而來。

先有天,後有人;先有天道,後有人道;先有道,後有儒。

在遊牧採集時代,天人未分之際,社會是不需要儒家的,因為那時候,天人合一而不分,人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循天理而生活著。

到了農業文明時代,為了指導農業生產,不得不以人開天,所以,伏羲之後,天人兩立,仿效天道而立人,以人為天,這便是失道而後德。

到了黃帝時代,天人相離,人們再難理解自然而然的天道,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不得不效法天道建立一套人們可以理解的社會治理系統,這便是黃帝垂裳治天下,以仁義禮儀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誕生了。

儒家思想,是效法天道而來。

比如,在儒家的思想裡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天為昊天上帝,天子則為皇帝;

君王以德配天,君為天,臣民為地;

天地化育萬物的天倫,可以複製到人倫,變成天子華育百姓;

天地對萬物有無限責任,天子對百姓也具有無限責任。

儒家說仁者愛人,君王得承擔起無限責任、無限能力和無限的慈愛,要成為有道君主,要英明神武,不但要能夠抵禦所有的外來入侵,還要對臣民充滿慈愛,保護天下百姓,繁衍生息,安康富足。

君臣齊心協力,以道治國,把國家治理好了之後,國富民強,百姓安康。

再將天子之盛德,澤被中國之外的所有地方。

也就是先正中國,再平天下。

這就是儒家。


平凡2850


有一天子貢(端木賜)問孔子“老師,您覺得我是怎樣的人?”

孔子就說:“你啊,成器啦!”

子貢又問:“啥器啊?”

孔子說:“瑚璉!”

這瑚璉是什麼東西呢?其實“瑚璉”是兩種器皿的總稱,這兩種器皿分別叫簠fŭ和簋guĭ,都是宗廟祭祀的時候用來盛糧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圓形的叫簋。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瑚璉是比較高貴的,因為祭祀是非常神聖的事。所以祭祀時用來盛糧食的“瑚璉”就被稱為國之重器,但孔子說子貢是“瑚璉”到底什麼意思呢?《論語》裡寫到這就不寫了,很有意思。

這就好比子貢問孔子:“老師我成什麼器了啊?”孔子說:“手機!”又好比一個員工問老闆:“老闆我在公司什麼作用啊?”老闆說:“花瓶!”

我覺得子貢如果聽到這一定也聽出來了,平時老師常常說“君子不器君子不器”的。器就是有著某一個固定作用的東西,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在於,一個有思想的君子不能將自己限定於某個作用,哪怕再重要也不行。

意思是子貢你別驕傲,你頂多就是個蘋果手機,你離人工智能還遠著呢。你就是個大器,還不是君子,慢慢來吧。

孔子教育人就這樣,把話不說死,你自己悟吧!這就是智慧啊,我們也慢慢學吧。


保哥談


史書上說子貢比孔子小31歲,在孔子的學生中以伶牙俐齒、利口巧辭著稱,這可不是貶義,說人家巧舌如簧。從史書記載看,這是誇讚他口齒伶俐,善於雄辯。有一次,孔子問他,你和顏回誰更加優秀,子貢的回答堪稱完美。一般人面對這樣的問題,不太好回答,說自己吧,難免自負,一味說別人,略顯虛偽。子貢是這麼回答的:“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這是說,當然是顏回更出色,顏回知道一個道理能推出十個,我知道一個最多推出兩個。這回答,說別人有十自己有二,這是大讚別人,小誇自己,承認大師兄顏回的優秀,並舉出實例,是實在的謙虛,不是虛偽的謙虛,這樣優秀的回答,孔子聽了能不高興嗎?瑚璉之器子貢的才華,可不僅僅在口中,在實際中也能夠經世致用。子貢有一次問孔子,“老師您看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你是個東西。“子貢聽完這個回答估計蒙了………… 問道:”什麼東西?“孔子不慌不忙的答道:”瑚璉之器。“什麼是瑚璉之器,這個對話說明什麼呢?給大家科普一下,\t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從孔子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出子貢可不是一個“嘴炮”,而是一個有才能的賢者。

這個問題我再講一個故事,講完大家就知道為什麼孔子說子貢為瑚璉之器了。

春秋晚期那會兒,諸侯們忙著稱霸,家臣們忙著擅權,簡直一個禮崩樂壞的社會,周公知道這樣估計都氣得要蹬棺材板。當時的齊國,有一位權臣,叫做田常,他想要大權獨攬,但齊國還有其他幾位權臣,我們把他們稱作齊國諸強,齊國諸強們可不想受制於田常。於是田常就想了一個損招,調用齊國諸強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達到削弱齊國諸強的目的。

魯國是孔子的祖國,孔子就派子貢去救援魯國。子貢就這樣帶著老師的囑託和匡扶正義的宿願出發了,他先到了齊國。子貢對田常說了一句讓田常覺得被耍的話,他說:”魯國太弱了,您不要打魯國了,吳國強大,您去打吳國吧。“田常心裡一定是無語的,回答道:”您是玩我吧,老太太吃柿子還挑軟的呢,我不打弱的去打強的,有病吧?“子貢這個時候的答覆,體現了他對時局精準的判斷,他說道:“您打勝了魯國,於上,齊君會更加的自負;於下,齊國諸強會更加的強大,您就更難擅權了。您去打吳國,基本上打不贏,士兵死在國外,諸強們在齊國就不能和您爭鬥,國君就會更信任您!”田常當時肯定覺得:“我去!有道理啊”。但是他已經派出了軍隊去攻打魯國,他就問子貢怎麼辦,子貢說:“莫慌,在下這就去吳國。"

帶著說服田常的喜悅,子貢自信滿滿地一路向南到了吳國。他對吳王夫差說:“您不是一直想稱霸嗎?現在有個絕好的機會。”夫差說:”還有這種好事?“子貢答道:“齊國現在正要入侵魯國,就好比有人欺負弱小,您若能站出來匡扶正義,定能威震天下,打敗齊國,就能使晉國等強國屈服,到時候您就是老大。”夫差一聽,喜出望外,已然被人拉進了圈套,但他還算有些理智,告訴子貢說:“我當然想稱霸,但是吳國和越國有世仇,你等我收拾了越國再去收拾齊國。”子貢說:“到那時候黃花菜都涼了,齊國打敗了魯國就會越來越強,況且吳國不站出來,天下人也會恥笑,你彆著急,越國那兒我去說,讓他們跟您一塊出征。”夫差一聽,就像天上掉了餡餅,這子貢安排的也太周到了。這裡,說一句後話,夫差這智商不愧是亡國之君。

拉吳國下水之後,子貢繼續向南到了越國。對越往勾踐說:”夫差要伐越。“勾踐趕緊向子貢求教,子貢說:”莫慌,我現在正在勸吳國伐齊,您只需要向他表示您對他的尊重,派出士兵幫助他,給他錢物資助他,他就會對你沒有後顧之憂,夫差伐齊,不勝,是您的福氣,若勝,必然逼近晉國,我再去聯繫晉國和您一起攻打吳國,您必然能報當年的殺父之仇。“勾踐聽後,感激涕零。為了像夫差表達誠意,勾踐派使者去吳國說願意資助吳國並且隨吳王一起北上伐齊。當然同行只是表達尊重,勾踐這會可在臥薪嚐膽呢。最後還是在子貢的建議下,夫差接受了資助獨自率領吳軍和三千越軍北上伐齊了。

這個局到這裡基本已經布好,子貢只需要完成最後一步。他匆匆趕到晉國,對晉軍說:“吳國伐齊,肯定會逼近貴國,你們可要好好準備呀,隨時防備吳國。”

跑完這一大圈,子貢回到了魯國,他肯定想不到,自己的這一連串操作,從某種程度上說改變了中國歷史。

最後的結果是,吳王伐齊,打敗齊國,保存了魯國。事情按說該結束了,破齊存魯已然能夠稱霸了。可天知道夫差卻是個好戰分子,率領大軍直接撲向了晉國,結果晉軍以逸待勞,打破吳軍,夫差率領敗軍回撤,這時候越國得到了消息,直撲吳軍,最後夫差戰死,吳國滅亡,勾踐臥薪嚐膽成功。史書上這樣記載:“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故事講到這兒就講完了,歷史有時候真的很有趣,我們常說歷史的發展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但事實是隻要順勢而為,某個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可能會超乎想象。子貢之所以能完成這麼強大的一波操作,影響五個國家的命運,就在於對“勢”的把握。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孔子說子貢是瑚璉之器了吧。





蘭皋問道


子貢問孔子:你覺得我咋樣?孔子說:你就是個器。子貢問:啥器?孔子說:寶器😂。

孔子評價子貢是寶器(不是罵人哈😋),其實並非很高的評價。並非當時成大器與當下成大器的意涵有區別,而是孔子的眼界更高。

孔子晚年研究易經(五十究易),寫了十篇易經的註釋文章,為《易經》《十翼》(有爭議),在《易經·繫辭上》中,孔子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認為合乎大道的,都是無形無質的,所以君子不器。如器者,仍是凡品。

綜觀子貢一生,孔子對其“器”的評價是恰當的,子貢辦事通達,有幹才,善言辭,精貨殖,家累千金,以成鉅富,還擔任過魯國、衛國的相。但子貢終究未能如孟子荀子一般,在孔子後,成為儒家巨擘、思想高峰,未能達到孔子對於道的要求。

以上。


稗官野記


如何理解: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

一丶此段話出處:

出自《論語·公冶長》 。

二丶關鍵字詞解釋:

賜,指子貢,此為子貢自稱。子貢名叫端木賜。

器,器物,具有特定性狀、功能和作用的用具。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

三、相關背景知識:

周代的祭祀,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概括為天神、人鬼、地祇三大系統。而不同級別使用禮器的種類數量都有嚴格規定。

如祭祀祖先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

《禮記·王 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 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 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按照西 周的嫡長子繼承製,只有周天子才能行使祭祀天地 的儀式,這就使祭祀成為權力的象徵。這就形成一種現象,就是主祭者有地位、有名望,堪當大任。而陪同參與祭祀的,也就是得君王、諸侯信仼的股肱之臣,身份地位非同小可。

同樣,將參與祭祀之用的器物與人類別,能與鼎器並用的,也就成了非凡之物,有一種尊貴和神。所以孔子此處用器物喻人。

四丶這段話的意思:

子貢問孔子,說:老師,你看我的是怎樣一個人呢?

孔子說:你就像一個器物。

子貢又問:我像什麼器物呢?

孔子說:像璉瑚。

五、一點解讀:

孔子對子貢的評價不高。孔子說過,君子不器。因此,此處言外之意是說子貢還不夠君子的格,還比君子低一個層次。但也不是說他就是小人。

而是暗示他是一個“大器”,可以參加君王或諸侯的祭祀活動,陪伴左右。暗示子貢可能在朝堂上發揮才幹,任要職。

六、璉瑚的比喻義:

這樣,‘’璉瑚‘’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被後人運用。即: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用以比喻人有立朝執政的才能。


水煮周易


這兒不搬古文,只談感受。先設想一下子貢為什麼要問孔子對自己的評價。首先子貢是個悟性很高的人,但他有些 恃才傲物,所以最容易犯的錯誤便是目中無人、標榜自己。

孔子作為子貢的老師,當然很瞭解學生的 脾氣秉性,孔子回答子貢:汝,器也!而且是名貴的器物。這是一方面老師對學生成績的認可,另一方面孔子又說:“君子不器”。孔子怕子貢過於驕傲,一方面告訴他你現在已是個專科生了,另一方面你還沒有達到本科生的成績,還需要繼續努力。

正是孔聖人的因材施教,才讓孔門賢人輩出,也讓孔聖人的學術得以發揚光大。


歐陽大拙


翻譯出來就是,子貢問孔子:老師,您看我這個人如何?,孔子說,你會取得很好的成就。子貢又問,哪方面呢?,孔子說:你會當大官的!

子貢這個人口才極好,能言善辯,擅於捕捉對方語言的漏洞,通過細節表現事情的真相,他是天生的外交家!

孔子是講中庸的,講仁德的,孔子眼中的標準是”君子“。

那麼,子貢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孔子眼中的”君子“,所以孔子通過這一番對話,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一方面是認同子貢的才能,另一方面,表示出了惋惜,因為子貢只能是”器“,哪怕是”瑚璉“,也是器!

而孔子的倡導是”君子不器“

可千百年來的事實證明,與其”不器“,不如”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