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國史話卷廿:趙國曾多次相助於周王室,而這次卻要選擇離開

伯益(大費),上古聖賢,嬴姓,是秦國與趙國共同的先祖

。又因他能通鳥獸之語,並把這項技能傳於後人,讓他的兒子大廉有了“鳥俗”這個氏。其後,“鳥俗氏”這一支血脈歷經夏、商兩朝,雖起起伏伏,但仍然經常被史書所提及。特別是孟戲、中衍、蜚廉、惡來這幾位後人,在商朝還獲得了顯赫的地位,讓這一族人成為周天子眼中的殷商嫡系,成為重點看管的對象。

不過,“鳥俗氏”並未因此而沒落,反而到了第二任周天子成王之時,便重新獲得了朝廷的青睞。當時的那位後人名叫孟增,因輔佐成王有功,獲封皋狼之地,他也便有了“宅皋狼”這一稱呼。之後,孟增的孫子造父更是發揮家族所長,在穆王之時大顯身手,獲得了趙城的封地並建立趙國,成為了周王室的附庸之國。從此,“鳥俗氏”的這一支血脈便以國名為氏,開啟了趙氏一族在周朝的新篇章。也正是因為造父一族獲得的這份殊榮,也讓他們的同宗大駱(秦國始封君秦非子父親)羨慕不已,特意將自己的族人也改稱趙氏去沾一沾趙國的喜氣,足見趙國曾經還是秦國先人的驕傲

諸侯國史話卷廿:趙國曾多次相助於周王室,而這次卻要選擇離開

趙國始封國君造父像

而趙國人自己也很爭氣,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反倒是繼續發揮著本國擅於駕馭車馬的本領,成為了歷代周天子的御用“司機”。因此,到了宣王之時,造父的六世孫奄父再次上演救駕大戲,愣是在眾所周知的“千畝之戰”這場宣王敗得最慘的一場戰鬥中,保著天子衝出重圍。足見奄父駕車能力有多麼的超群,以及他和趙國對周王室有多麼的忠心了。

但是,趙國對於周王室的忠心幾乎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當奄父的兒子趙叔帶繼承君位後,趙國將會和王室說拜拜了。當然,這並不是說趙叔帶對周朝產生了什麼二心,實在是當時的天子周幽王過於昏庸,不僅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還不聽忠言,把滿朝賢臣一個個都逼走了。趙叔帶就是其中之一,曾在“岐山崩,三川竭”異象發生的時候,數次上書諫言,希望幽王能有所悔改,可得到的結果卻是被罷免大夫之職,回國養老去了。

諸侯國史話卷廿:趙國曾多次相助於周王室,而這次卻要選擇離開

趙叔帶勸諫周幽王

這下好了,趙叔帶空有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眼瞅著周朝(西周)就要走到它的終點,作為趙國的國君他也得為自己的族人和子民考慮啊。所以,最終叔帶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那就是讓趙國與周王室斷絕關係,不再做周朝的附庸邦國,而是改投到晉國麾下,成為了晉國的附庸

諸侯國史話卷廿:趙國曾多次相助於周王室,而這次卻要選擇離開

趙叔帶被罷官歸國

講到這裡有的童鞋可能要看不明白了,同樣是做附庸,做王室(國家級)的附庸不是比當某一個諸侯(地方級)附庸更高級一些嘛,趙國為什麼自降身價呢?趙國是怎樣轉投到晉國的,這是如何操作的呢?另外,諸侯國有那麼多,實力較強的大諸侯也有很多(齊、魯、衛等),趙國怎麼偏偏選擇了晉國呢?那接下來,咱們就圍繞著這三點來好好地分析一下。

關於趙國為什麼願意自降身價的問題,實際上並非看起來那麼簡單,其背後的生死存亡問題要比這點身價嚴重得多。因為在當時,趙國國君趙叔帶已經得罪了幽王,此時雖然只是罷官沒有問罪,但早晚會被這位昏君的怒火所波及。說不定哪天姬宮湦一發脾氣要找趙國的茬兒,趙國就會被王師討伐而滅國了。另外,趙國作為王室的附庸,就要接受王室的徵召和稅賦,以幽王胡作非為的統治方式,趙國跟著姬宮湦混日子,早晚要被他給搞垮,還是會滅國。所以與其要保留這虛無的“國家級附庸”的身價,趙叔帶認為自己邦國的存亡才更重要

諸侯國史話卷廿:趙國曾多次相助於周王室,而這次卻要選擇離開

讓趙叔帶心存忌憚的周幽王

而對於趙國是如何歸晉的這個問題,各種史書中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操作流程,全都是用四個字“去周入(或如或適)晉”來帶過。所以在下也無法給出百分百準確的操作方式,只是推測應該會有以下這個過程:首先,趙國先要向晉國表示歸附的意願,且雙方達成一致;其次,

由晉國向王室提出索要趙國當附庸的請求(有點像分家出去的兒子,回本家向父親討要個僕人一樣,還是能夠要到的);其三,趙叔帶已經得罪了幽王,幽王本就覺得趙國這個附庸可有可無了。所以,順理成章地,趙國就劃歸到了晉國屬下

至於趙國為什麼要選擇投靠晉國,這就更值得細緻地分析一下了:

1、從地理位置上看,趙國只能選擇歸晉

趙城,並非眾所周知的戰國時期趙國的首都邯鄲,而是在今天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境內。正因如此,以這個地理位置來看,趙國周圍有足夠實力可以接收附庸國的諸侯只有晉國一家。畢竟趙國不可能隔著晉國,去投靠衛、魯、齊等諸侯,那樣做的話既得不到他們的保護,還容易被晉國惦記,所以乾脆投奔晉國最合適。

2、從各國與趙國的關係上看,趙國只有選擇歸晉

趙國此前是王室的附庸,所以他們並沒有什麼機會去跟魯、齊、衛等諸侯進行交流,也就是說趙國跟這些大諸侯們並沒有什麼私交,不太可能跟他們私下裡達成什麼附庸關係的合作。而晉國則不一樣,畢竟兩國之間屬於鄰國,雙方交流往來本就十分頻繁。等趙叔帶回國後,隨便找個理由就能派使者走訪晉國,這附庸的事也就能先暗中落實了。

諸侯國史話卷廿:趙國曾多次相助於周王室,而這次卻要選擇離開

由於關係更緊密,趙國選擇歸晉

3、從晉國的身份上看,趙國願意選擇歸晉

各位要知道一點,晉國雖然在建國時間和國家實力方面比當時的魯、齊、衛等國稍遜一些,在天子面前說話的分量也輕一些,但晉國卻有著他們無法比擬的血緣關係。因為,縱觀這幾大諸侯,齊國並非姬姓,屬於異姓封國;魯、衛兩國雖為姬姓,但他們是按文王來說才屬於嫡系血脈,如果以周朝建立者武王來看,他們仍然屬於旁系。唯獨晉國,是成王同父同母的親兄弟的封國,真正武王嫡系血脈。這層關係讓趙國轉投到晉國後,就像是繼續在侍奉周王室一般,當然是內心中仍忠於朝廷的趙國最好的選擇

4、從晉國當時的國君來看,趙國樂於選擇歸晉

晉國當時的國君是晉文侯姬仇,雖然咱們前面講“晉國史話”時提到過,他這一生將會比較坎坷,但姬仇其人還是比較有為和賢明

的。不僅在他的叔叔晉殤叔奪取君位後,很快就奪回了爵位、平定了內亂,還在日後周朝發生變故時,做出了勤王的義舉(這裡不展開,等日後再敘晉國史話時再細講)。所以,有這樣一位同樣忠於王室,又十分有為的晉侯在,趙叔帶當然更樂於歸附於晉國了。

諸侯國史話卷廿:趙國曾多次相助於周王室,而這次卻要選擇離開

被趙叔帶看中的晉文侯姬仇

5、從當時大形勢上看,趙國應儘快選擇歸晉

在前面咱們就提到了,當時的周朝在幽王的揮霍下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境地。眼瞅著天下即將大亂、兵禍將起,如果趙國還不抓緊時間的話,難免最後捲入風波。而他們如果可以儘快歸附於晉國,以晉國的實力(幾乎是千畝之戰大敗中唯一獲勝的部隊)足以抵擋任何來犯之敵。這不正是趙叔帶希望保全趙國的初衷麼?當然要把這件事儘快落實了。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趙叔帶選擇率領趙國附庸於晉國並非是臨時起意,反倒是他深思熟慮後的結果。那趙國附庸於晉國後有沒有達到趙叔帶的目的呢?按《史記·趙世家》中所記載的:“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足見他的選擇成功了。那到底叔帶以後趙國是如何發展的,又是怎樣興盛的呢?今天先不揭秘,等時候到了,咱們再來閒敘一番。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趙國歸晉、歷代為君御、奄父脫宣王、叔帶諫幽王、罷官歸國、去周入晉、自保重於身價、如何歸晉、歸晉原因、趙宗益興。

諸侯國史話卷廿:趙國曾多次相助於周王室,而這次卻要選擇離開

關鍵詞雲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