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史话卷廿:赵国曾多次相助于周王室,而这次却要选择离开

伯益(大费),上古圣贤,嬴姓,是秦国与赵国共同的先祖

。又因他能通鸟兽之语,并把这项技能传于后人,让他的儿子大廉有了“鸟俗”这个氏。其后,“鸟俗氏”这一支血脉历经夏、商两朝,虽起起伏伏,但仍然经常被史书所提及。特别是孟戏、中衍、蜚廉、恶来这几位后人,在商朝还获得了显赫的地位,让这一族人成为周天子眼中的殷商嫡系,成为重点看管的对象。

不过,“鸟俗氏”并未因此而没落,反而到了第二任周天子成王之时,便重新获得了朝廷的青睐。当时的那位后人名叫孟增,因辅佐成王有功,获封皋狼之地,他也便有了“宅皋狼”这一称呼。之后,孟增的孙子造父更是发挥家族所长,在穆王之时大显身手,获得了赵城的封地并建立赵国,成为了周王室的附庸之国。从此,“鸟俗氏”的这一支血脉便以国名为氏,开启了赵氏一族在周朝的新篇章。也正是因为造父一族获得的这份殊荣,也让他们的同宗大骆(秦国始封君秦非子父亲)羡慕不已,特意将自己的族人也改称赵氏去沾一沾赵国的喜气,足见赵国曾经还是秦国先人的骄傲

诸侯国史话卷廿:赵国曾多次相助于周王室,而这次却要选择离开

赵国始封国君造父像

而赵国人自己也很争气,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反倒是继续发挥着本国擅于驾驭车马的本领,成为了历代周天子的御用“司机”。因此,到了宣王之时,造父的六世孙奄父再次上演救驾大戏,愣是在众所周知的“千亩之战”这场宣王败得最惨的一场战斗中,保着天子冲出重围。足见奄父驾车能力有多么的超群,以及他和赵国对周王室有多么的忠心了。

但是,赵国对于周王室的忠心几乎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当奄父的儿子赵叔带继承君位后,赵国将会和王室说拜拜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赵叔带对周朝产生了什么二心,实在是当时的天子周幽王过于昏庸,不仅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还不听忠言,把满朝贤臣一个个都逼走了。赵叔带就是其中之一,曾在“岐山崩,三川竭”异象发生的时候,数次上书谏言,希望幽王能有所悔改,可得到的结果却是被罢免大夫之职,回国养老去了。

诸侯国史话卷廿:赵国曾多次相助于周王室,而这次却要选择离开

赵叔带劝谏周幽王

这下好了,赵叔带空有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眼瞅着周朝(西周)就要走到它的终点,作为赵国的国君他也得为自己的族人和子民考虑啊。所以,最终叔带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让赵国与周王室断绝关系,不再做周朝的附庸邦国,而是改投到晋国麾下,成为了晋国的附庸

诸侯国史话卷廿:赵国曾多次相助于周王室,而这次却要选择离开

赵叔带被罢官归国

讲到这里有的童鞋可能要看不明白了,同样是做附庸,做王室(国家级)的附庸不是比当某一个诸侯(地方级)附庸更高级一些嘛,赵国为什么自降身价呢?赵国是怎样转投到晋国的,这是如何操作的呢?另外,诸侯国有那么多,实力较强的大诸侯也有很多(齐、鲁、卫等),赵国怎么偏偏选择了晋国呢?那接下来,咱们就围绕着这三点来好好地分析一下。

关于赵国为什么愿意自降身价的问题,实际上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其背后的生死存亡问题要比这点身价严重得多。因为在当时,赵国国君赵叔带已经得罪了幽王,此时虽然只是罢官没有问罪,但早晚会被这位昏君的怒火所波及。说不定哪天姬宫湦一发脾气要找赵国的茬儿,赵国就会被王师讨伐而灭国了。另外,赵国作为王室的附庸,就要接受王室的征召和税赋,以幽王胡作非为的统治方式,赵国跟着姬宫湦混日子,早晚要被他给搞垮,还是会灭国。所以与其要保留这虚无的“国家级附庸”的身价,赵叔带认为自己邦国的存亡才更重要

诸侯国史话卷廿:赵国曾多次相助于周王室,而这次却要选择离开

让赵叔带心存忌惮的周幽王

而对于赵国是如何归晋的这个问题,各种史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流程,全都是用四个字“去周入(或如或适)晋”来带过。所以在下也无法给出百分百准确的操作方式,只是推测应该会有以下这个过程:首先,赵国先要向晋国表示归附的意愿,且双方达成一致;其次,

由晋国向王室提出索要赵国当附庸的请求(有点像分家出去的儿子,回本家向父亲讨要个仆人一样,还是能够要到的);其三,赵叔带已经得罪了幽王,幽王本就觉得赵国这个附庸可有可无了。所以,顺理成章地,赵国就划归到了晋国属下

至于赵国为什么要选择投靠晋国,这就更值得细致地分析一下了:

1、从地理位置上看,赵国只能选择归晋

赵城,并非众所周知的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邯郸,而是在今天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境内。正因如此,以这个地理位置来看,赵国周围有足够实力可以接收附庸国的诸侯只有晋国一家。毕竟赵国不可能隔着晋国,去投靠卫、鲁、齐等诸侯,那样做的话既得不到他们的保护,还容易被晋国惦记,所以干脆投奔晋国最合适。

2、从各国与赵国的关系上看,赵国只有选择归晋

赵国此前是王室的附庸,所以他们并没有什么机会去跟鲁、齐、卫等诸侯进行交流,也就是说赵国跟这些大诸侯们并没有什么私交,不太可能跟他们私下里达成什么附庸关系的合作。而晋国则不一样,毕竟两国之间属于邻国,双方交流往来本就十分频繁。等赵叔带回国后,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派使者走访晋国,这附庸的事也就能先暗中落实了。

诸侯国史话卷廿:赵国曾多次相助于周王室,而这次却要选择离开

由于关系更紧密,赵国选择归晋

3、从晋国的身份上看,赵国愿意选择归晋

各位要知道一点,晋国虽然在建国时间和国家实力方面比当时的鲁、齐、卫等国稍逊一些,在天子面前说话的分量也轻一些,但晋国却有着他们无法比拟的血缘关系。因为,纵观这几大诸侯,齐国并非姬姓,属于异姓封国;鲁、卫两国虽为姬姓,但他们是按文王来说才属于嫡系血脉,如果以周朝建立者武王来看,他们仍然属于旁系。唯独晋国,是成王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的封国,真正武王嫡系血脉。这层关系让赵国转投到晋国后,就像是继续在侍奉周王室一般,当然是内心中仍忠于朝廷的赵国最好的选择

4、从晋国当时的国君来看,赵国乐于选择归晋

晋国当时的国君是晋文侯姬仇,虽然咱们前面讲“晋国史话”时提到过,他这一生将会比较坎坷,但姬仇其人还是比较有为和贤明

的。不仅在他的叔叔晋殇叔夺取君位后,很快就夺回了爵位、平定了内乱,还在日后周朝发生变故时,做出了勤王的义举(这里不展开,等日后再叙晋国史话时再细讲)。所以,有这样一位同样忠于王室,又十分有为的晋侯在,赵叔带当然更乐于归附于晋国了。

诸侯国史话卷廿:赵国曾多次相助于周王室,而这次却要选择离开

被赵叔带看中的晋文侯姬仇

5、从当时大形势上看,赵国应尽快选择归晋

在前面咱们就提到了,当时的周朝在幽王的挥霍下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眼瞅着天下即将大乱、兵祸将起,如果赵国还不抓紧时间的话,难免最后卷入风波。而他们如果可以尽快归附于晋国,以晋国的实力(几乎是千亩之战大败中唯一获胜的部队)足以抵挡任何来犯之敌。这不正是赵叔带希望保全赵国的初衷么?当然要把这件事尽快落实了。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赵叔带选择率领赵国附庸于晋国并非是临时起意,反倒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那赵国附庸于晋国后有没有达到赵叔带的目的呢?按《史记·赵世家》中所记载的:“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足见他的选择成功了。那到底叔带以后赵国是如何发展的,又是怎样兴盛的呢?今天先不揭秘,等时候到了,咱们再来闲叙一番。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赵国归晋、历代为君御、奄父脱宣王、叔带谏幽王、罢官归国、去周入晋、自保重于身价、如何归晋、归晋原因、赵宗益兴。

诸侯国史话卷廿:赵国曾多次相助于周王室,而这次却要选择离开

关键词云图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