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廟號跟諡號不一樣,在古代一直是個很嚴肅的東西,而且沒有像後者那樣發展成純粹用來捧臭腳、拍馬屁的工具。而且以隋朝作為分野,在此之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幸能搞到一個廟號,在此之後廟號雖然氾濫,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皇帝的一生作出褒貶評判。

廟號起源於敬鬼神、重祭祀的商朝,所以帝王死後也需要建廟以供後人祭祀。不過按照禮制(我覺得主要是嫌麻煩),幾代之後便要將其奉入太廟合祭,稱之為“祧”(只有本宗之祖不遷,稱“不祧之祖”)。唯有對本朝有大功的先王,才會被追尊廟號,以示永享祭祀之意。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太廟是皇帝的宗廟,所以廟號這玩意是給祖宗看的,很嚴肅,不能像諡號那樣胡說八道

中國人敬祖宗,那麼何為祖宗?孔聖人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孔子家語·卷八·廟制第三十四》三國·王肅)因此廟號必稱祖或宗。一般來說,對開國之君(以及其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稱“祖”,比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吳始祖孫堅等等;對守成之君稱“宗”,比如漢中宗劉詢、宋太宗趙炅、明神宗朱翊鈞等等;不過一些“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清史稿·卷八·聖祖本紀第三》)的繼統之君也可以稱“祖”,比如北魏世祖拓跋燾、明成祖朱棣、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等。

廟號的選字並不嚴格參照諡法,但卻非常巧妙的在其中暗含褒貶之意。比如凡太祖、高祖均是打天下、立基業的開國之君的專屬;腦門上頂著世祖、聖祖、成祖之類廟號的都得是再打過一遍天下的“二世祖”;太宗的地位僅在各種“祖”之下、為諸宗之首,像唐太宗李世民就當之無愧,宋太宗趙炅就差點意思;世宗看似是讚頌守成有道的令主,實際上也暗指其得位不符倫常或世系順序,比如明世宗朱厚熜、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等;孝宗、睿宗通常是能力平庸但德行不錯的皇帝,比如唐睿宗李旦、宋孝宗趙昚;哲宗、顯宗之類的都是些沒什麼看頭的守成之君,比如漢顯宗劉莊、宋哲宗趙煦;肅宗通常是志大才疏之輩,比如唐肅宗李亨;英宗、神宗總是把國家弄得一塌糊塗,比如宋神宗趙頊、明英宗朱祁鎮;憲宗、宣宗一般被認為功過各半,比如唐憲宗李純、明宣宗朱瞻基;高宗暗指王朝由盛轉衰,比如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文宗通常軟弱無能,武宗則有窮兵黷武之嫌,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皇帝);此外德宗通常被人攆得滿地跑、寧宗軟弱可欺、穆宗光宗掛得快、玄宗真宗喜歡跳大神、熹宗一定是昏君跑不了、哀宗思宗什麼的看上去就是一臉衰像,一準是亡國之君。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像高宗、英宗、世宗這樣看上去挺正面的廟號,其實都暗藏玄機

而“仁宗”這個廟號,就頗有些說頭了。


“仁宗”這麼好的廟號,可惜沒攤上幾個像樣的皇帝。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國興朝滅不過尋常事,皇帝輪流坐莊更是沒啥稀罕的,唯一能夠始終屹立不倒並統治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唯有儒家。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可以說就是孔夫子的徒子徒孫們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

儒家的規矩很多,但唯有“仁”才是其倫理思想的核心,更是其所倡導的道德原則、標準和境界的終點。甚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孔夫子認為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即“殺身成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卷六·顏淵第十二》)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卷八·衛靈公第十五》)

後世甚至以“求仁得仁”這一成語來形容理想和願望的實現,可見“仁”之一字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再說回到廟號。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後,按照常規動作要給自己的祖宗建廟立號。於是大明朝就有了德祖玄皇帝朱百六、懿祖恆皇帝朱四九、熙祖裕皇帝朱初一等一大堆名字看起來像是鬧著玩的“先帝”(朱元璋的原名朱重八也好不到哪兒去)。而對於血緣最親近的老爹,朱元璋給予格外的殊榮和待遇,不但將其名字由朱五四改成了朱世珍,還將其廟號尊為仁祖。

想必老朱認為,朱老爹能把自己生出來就是他為天下作出的最大貢獻,稱之為“仁”毫不過分。於是朱老爹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仁祖”。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朱五四這位史上唯一的仁祖,最大的功績就是生下了明太祖朱元璋

歷史上還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直到北宋的第四個皇帝趙禎去世之後,世間才有了仁宗這個廟號——當然,據說在五胡十六國的時候漢趙皇帝劉淵亂認祖宗,曾追尊過蜀漢後主劉禪為漢仁宗。不過在這個以“樂不思蜀”而被嘲笑了千年的劉阿斗身上,人們顯然找不到仁之所在,所以得不到承認,也不算數。

從宋仁宗趙禎開始,中國歷史上一共有過6個仁宗,另外5個分別是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和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即嘉慶皇帝)。

周杰倫先生曾經曰過“仁者無敵”(開個玩笑,其實語出自《孟子·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可惜上邊這6位仁宗別說無敵了,大部分都是成天捱揍的慫貨。比如趙禎被遼國和西夏輪流欺負,被迫接受重熙增幣和慶曆和議這樣的屈辱;李仁孝在位期間採取“附金和宋”的策略,軍備廢弛屢戰屢敗,使得西夏的國勢開始走下坡路;朱高熾一輩子都處於被老爸虐待、被弟弟欺凌的苦逼狀態下,好不容易繼承了皇位結果剛過9個月就嗚呼哀哉;嘉慶皇帝更慘——他的敗家老子把國家禍禍得差不多了就瀟灑的蹬腿了,給他留下了個四面起火、八方走煙的爛攤子。即便他再勤政、給皇袍打再多補丁,也無力收拾舊河山了。

所以可以說,這6位皇帝雖然被冠以“仁宗”這個看似高大上的廟號,但怎麼看都像是鬧著玩的。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對於異族皇帝來說,只要重文崇儒,開開科舉神馬的,就能收穫“仁宗”高帽一頂

守成之君的廟號基本都是崇信儒家的士人搞出來的,他們為啥把祖師爺奉為圭臬的“仁”搞成這副德性?

以我的小人之心猜測,這幫傢伙開始可能是想憋把大的,弄出個完美無瑕的皇帝再貼上“仁宗”的標籤。於是在他們的眼中,劉恆、劉啟過於軟弱,劉徹則太粗鄙,劉詢簡直是儒家叛逆。漢末至唐初的亂世挑不出什麼好人,李治則沒管好自己的老婆,李隆基更是個天字號的大敗家子……

挑來挑去挑花了眼,結果1000多年就過去了。儒家門徒的這口氣憋得有點長,實在憋不下去了,乾脆拿趙禎湊合事得了。至於趙禎之後的那幾位仁宗,怎麼看都像是這幫傢伙自暴自棄,放棄治療了……

所以後來凡是出身異族的皇帝,只要尊崇儒學、重視禮樂、虛心接納漢文化,便統統奉上名曰“仁宗”的高帽一頂。比如西夏仁宗李仁孝崇文貶武,重用儒臣,重視教育、實行了科舉;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在位期間不僅是西遼國力最為鼎盛的時期,還學習和採納了漢法治國,加強了華夏文明與西域文明的融合;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自幼熟習儒家典籍,即位後重用漢臣、推行以儒治國的政策,而且還重開了科舉;至於清仁宗嘉慶皇帝更是親手終結了自順治皇帝以來持續了150多年的文字獄,光這一點就足夠成天感覺脖子涼颼颼的士大夫們歌頌他的仁德了。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明仁祖這個廟號送得有點早,其實朱佑樘比朱高熾更適合稱“仁”

至於漢人皇帝想搞到仁宗這個廟號難度就大得多了。比如一部明史幾乎可以被視為是皇帝與文官的爭權史,朱元璋和朱棣這爺倆都有看見文官就來氣的習慣,不但撤掉了宰相這個讓文官們朝思暮想的職位,還動不動就砍得他們腦袋滿天飛。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尊儒敬孔、跟文官親近的朱高熾,於是激動不已的士大夫們迫不及待就將仁宗這個廟號奉上,哪怕朱胖子就當了9個月皇帝,實際上根本來不及幹啥正經事。

不過士大夫們應該很快就後悔了。因為他們萬萬沒想到天生就跟文官犯衝的朱家皇帝中,居然又冒出來朱佑樘這麼個“怪胎”,對文官簡直是無敵的好。可惜仁宗這個廟號已經被佔了,只好拿孝宗湊合事——想必他們一定會痛悔當初輕易的就把仁宗這個廟號送給朱高熾了吧?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明朝的文官跟皇帝的關係一向糟糕,所以偷偷的在廟號裡做手腳以為報復

所以在5個仁宗裡邊,也就剩下個趙禎看上去最為名副其實了。


從“狸貓換太子”一事中,可以看出趙禎寬厚仁恕的性格。

關於仁,儒家認為“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經解第二十六》),道家的看法是“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莊子·在宥》),法家則理解為“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解老第二十》)。

無論儒道法三家對於仁的理解有何異同,在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裡出現的幾百位皇帝中,趙禎就算不是最跟“仁”字貼邊的,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趙禎的命其實是蠻苦的。他的老爹宋真宗趙恆一共生下了6個兒子,趙禎排行最末,本該跟帝位無緣,可沒想到他的5位兄長統統早夭,這下趙禎就算不想當皇帝都不行了。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趙禎是不是個好皇帝有爭議,但是個好人絕無爭議,而且可能是中國曆朝皇帝中品性最好的

看似很幸運?其實從趙禎出生的那一天起,迎接他的就是一幕幕的悲劇。

趙禎生母李氏的出身很低賤,本是宋真宗趙恆寵妃劉娥的侍女。李氏之所以能生出趙禎,一說是因為劉娥無子,所以拿李氏“借腹生子”,還有一說是趙恆隨地亂髮情無意中推倒了李氏,於是陰差陽錯之下有了趙禎。不管怎麼說,趙禎一生下來就被宣佈是劉娥所出,而可憐的李氏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親生兒子被抱走,卻不敢相認。

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趙禎即位後,劉娥以皇太后的身份代行國政。她不但在朝中大權獨攬,視皇帝如傀儡,而且處處以武則天為榜樣,擺明了要效法武氏成為女皇第二。可惜在士大夫為主體的朝臣的堅決阻擊下,劉娥的夢想成空:

“富弼上疏曰:昔莊獻(劉娥)臨朝,陛下受制,事體太弱,而莊獻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葢賴一二忠臣救護之,使莊獻不得縱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實忠臣之力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十三·明道二年》)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李氏去世,次年劉娥也崩了,這時關於誰是趙禎親媽的真相才大白於天下——後來人們還根據這事編出了一出“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可別以為這是件小事,後來宋英宗趙曙弄出來的“濮議”和明世宗朱厚熜搞出來的“大禮議”事件都折騰得朝廷上下雞飛狗跳,一大堆高官重臣因此或遭貶黜,或屁股遭殃,或是乾脆人頭落地都不稀奇。像是大禮議事件斷斷續續的延綿了20多年,搞得朝中有點骨氣的官員統統完蛋,就剩下一些諂媚阿上之徒,明朝的政治風氣日益敗壞。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劉娥對待趙禎很惡劣,但趙禎還是能夠以德報怨

更何況趙禎在位的頭10年,可是被劉娥欺負慘了,險些連皇位(甚至包括小命)都被這個惡婆娘給奪走。新仇舊恨之下,即便是性格不那麼暴戾的皇帝,也絕沒有饒過劉娥及其家族的可能。

那麼趙禎會怎麼做呢?

劉娥一死,皇太妃楊氏終於有膽子告知趙禎真相。緊接著著名的“八大王”趙元儼也跳出來跟著起鬨,聲稱“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於是“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以上皆引自《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

一般人在此晴天霹靂之下往往會失去理智,尤其是在有至高無上的皇權為憑恃的情況下,由此大開殺戒、殺得人頭滾滾乃是尋常事爾。不過趙禎尚能保持頭腦一線清明,先是派兵包圍劉娥親眷的府邸,然後派人調查真相。當得知李氏被以皇太后之禮下葬、遺體保存完好時,不禁感慨道“人言其可信哉!”(引用同上)

這時趙禎似乎忘記了劉娥曾經的僭越和對他的欺壓,有的只是對此前猜疑劉娥和對她冒犯的悔恨,於是便跑到劉娥的靈柩前焚香祭拜以示懺悔:

“章獻(劉娥)既沒,或疑章懿(李氏)之喪。仁皇遣李用和發其葬視之,容貌如生。使者馳入奏,仁皇於章獻神御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仁宗謂劉氏大娘娘,謂楊氏小娘娘。”(《龍川別志·捲上》宋·蘇轍)

此後,他還親率群臣送劉娥陪葬於真宗永定陵,並欽定諡號“章獻明肅皇后”——本來按照舊制,皇后的諡號只有兩字。不過趙禎以劉娥曾臨朝稱制為由,將其諡號增為四字。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孔聖人尚且倡導“以德報德,以直報怨”,趙禎能夠以德報怨,殊為難得

能幹出這種以德報怨之事的皇帝,除了趙禎以外,真的極其罕見。


上有仁君,下有賢臣——趙禎在位42年,幾乎將兩宋名臣“包圓”了。

在中國古代的君臣關係其實很簡單。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對其做出過明確的概況: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卷八·離婁章句下》)

所以歷朝歷代每有明君賢主在朝,必有良臣猛將為輔;若是昏君庸主當道,則必有奸佞國賊叢生。

說起北宋的名臣,大家都會想起誰?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像范仲淹、包拯這樣的賢臣當不上宰相的事情,起碼在兩宋只可能發生在仁宗一朝

當過宰相的如王曾、李迪、呂夷簡、陳堯佐、晏殊、杜衍、陳執中、文彥博、宋癢、龐籍、韓琦、曾公亮、富弼……其中的佼佼者在趙禎之後的英宗、神宗甚至哲宗朝繼續相位不倒,比如韓琦、文彥博、富弼等數人;沒當上宰相的如范仲淹、包拯、歐陽修、餘靖、蘇洵、蘇軾、曾鞏、沈括、米芾……隨便拉出來一個,只要運氣不太差在別的皇帝那裡都能撈到個宰相當當;至於像王安石、司馬光、王珪、司馬光、韓絳、呂公著、蘇轍、蘇頌、範純仁、章惇等後來當上宰相的傢伙,大都是在仁宗朝步入的仕途,並或多或少得到了趙禎的栽培和重用,才有了後來的輝煌。

即便在趙禎最弱的武事上,也有狄青、種世衡這樣的名將遮羞;至於奸賊,王欽若和丁謂倒算得上。不過這倆貨都是趙禎那個不靠譜的老爹留給他、並被把持朝政的劉娥所重用的,早在他親政以前就死的死、滾蛋的滾蛋了。趙禎在位42年中,用人用的最糟糕的代表大概就是賈昌朝了——不過老賈要是跟之前的王、丁之流以及其後徽宗朝的“六賊”、高宗朝的秦檜等人比起來,絕對是個大大的好人。

甚至可以說,要想搜索一下兩宋319年間的名臣(主要指文官),只需在仁宗朝劃拉一圈,基本上就能蒐羅個七七八八,漏不掉幾個。

趙禎何德何能,居然使得天下群賢畢至?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宋仁宗一朝絕對稱得上群賢畢至,滿朝上下星光熠熠

因為他生性恭儉仁恕,虛心納諫,御下仁慈,嚴於律己而寬於待人。比如他為了避免浪費和勞動下人,寧可捱餓也不肯在半夜要碗羊肉湯喝;再比如身為九五之尊,他甚至連生活用品都捨不得用新的:

“丙戌,中書、樞密院奏事於福寧殿之西合,見帝所御幄亦、裀褥皆質素暗弊,久而不易。帝顧韓琦等曰:‘朕居宮中,自奉正如此耳。此亦生民之膏血也,可輕費之哉!’”(《續資治通鑑·卷六十一·宋紀第六十一》)

這種人格上的魅力,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都極其罕見,足以吸引崇尚高貴德行的士大夫為之效命了。

而趙禎能夠讓天下英才死心塌地的替他賣命,最大的秘訣就是他對待臣民有著皇帝中少見的寬容與信任。

比如四川有個書生腦子進了水,居然吟出“把斷劍門燒棧閣,西川別是一乾坤”的詩句——這種屁話無論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十足真金的“反詩”,要是放在“我大清”那會兒不砍掉滿地的腦袋、把成百上千人折騰得欲仙欲死,那就絕對是見鬼了。可是趙禎卻不這麼看,他認為這傢伙就是因為科舉屢次落第,所以文人的酸氣發作、寫詩洩憤。既然找到了問題的主要矛盾,趙禎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給這傢伙封了個司戶參軍的小官噹噹。

於是問題解決,皆大歡喜。而除了趙禎以外,真沒有幾個皇帝能幹出這種事。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其實寬容才是為上位者最大的美德

再比如趙禎生活簡樸,更說不上荒淫,可是以大嘴巴著稱的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是個大嘴巴。他在科舉考試時胡說八道,譴責趙禎在後宮蓄積美女千人、生活紙醉金迷,壓根不關心民生。小蘇的這種行為很惡劣,在明清時被砍頭、夷族都不奇怪,可是趙禎連黜落這貨的懲罰都不同意:

“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

趙禎固然有他的弱點,比如“寬仁少斷”、“無定志”,這也是導致慶曆新政失敗和對西夏、對遼的戰爭和外交屢屢失敗、受辱的主要原因。不過作為一個成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守成之君,他有著這樣的毛病並不奇怪,畢竟像劉徹、李治那麼“變態”的皇帝,在歷史上屈指可數。

否則這貨豈不是要堪比秦皇、唐宗,還得給他弄頂“千古一帝”的大帽子戴戴?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千古一帝、雄才大略什麼的跟趙禎無緣,但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值得人們緬懷的好皇帝

前邊說過趙禎的命夠苦——小時候不知親媽是誰,當上皇帝還被後媽欺負;好不容易親政了不但得收拾敗家老爹留下的一副爛攤子,還經常讓包拯等臭脾氣的大臣噴一臉口水;大宋江山內憂外患不絕、天災人禍不斷,跟其他皇帝相比日子過得也是清苦不堪。最讓他傷心的是,拼命忙活了好幾十年,生下仨兒子都沒養活(女兒生下13個,也只養活了5個),只好認侄子趙曙為養子。結果趙曙即位後,不但成天跟趙禎的老婆(曹太后)吵架,還不認他這個養父,鬧出了個“濮議”事件。若是趙禎泉下有知,該有多傷心?

一生中遇到這麼多挫折,哪怕是普通人的心理也會發生一些不好的變化,何況一個皇帝?趙禎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如此自律、寬仁,對他人充滿了信任與慈愛之心,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了。以仁宗朝的實際情況,用漢武、唐宗那樣的高標準、嚴要求苛求趙禎,實在是過分了。

至少,天下人不分敵我、貴賤、國別,幾乎統統都愛戴趙禎——能做到這點的皇帝有幾個?

從趙禎聊起,說說仁宗之“仁”

每個皇帝都整天被人參來拜去,可是真正讓臣子心甘情願屈下膝蓋的又有幾人?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趙禎駕崩。消息傳出,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在洛陽,因為自發為他焚燒紙錢以示哀悼的人太多,導致城市上空“天日無光”;即便在偏遠的四川劍閣,山野間的婦人們也頭扎白巾為她們的皇帝戴孝。甚至在遼國,上至遼皇、下至百姓對趙禎的緬懷也跟宋國沒什麼兩樣:

“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邵氏聞見後錄·卷一》)

看起來好人也算有好報,趙禎這一生,應該知足了。

畢竟從能力和作為上看,他只能算是一個平庸的守成之君。但僅從人性的角度,他又絕對不負“仁宗”這廟號,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