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引言:

《三國演義》中被稱為“阿斗”的漢懷帝劉禪,成了現在“爛泥扶不上牆”的榜樣,我想再也沒有什麼詞語能比“阿斗”更能貼切的形容這類人。蜀漢江山的格局之所以在劉備逝世後一落千丈,相信這個原因的根結還是在於王朝的君主,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我認為名副其實。

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劉禪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生於公元208年,於公元271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原幽州涿郡人。三國時期蜀漢末代皇帝,為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史稱蜀後主。


公元263年11月,這時的蜀國已經沒有諸葛亮主持大局,魏國派兵大舉伐蜀,雖有大將軍姜維據守劍閣,奈何曹魏將領鄧艾偷渡陰平直奔成都,最終蜀漢後方大敗,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大軍投降,蜀漢王朝就此走向滅亡。

今天,我想跟大家講講,蜀後主劉禪留下的一個歷史典故“樂不思蜀”,眾人皆雲劉禪之為是不思進取,然而我卻認為這是他大智若愚的表現。

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劉禪-漫畫圖

樂不思蜀

話說,劉禪投降後與留下的大臣被迫遷往洛陽生活,得了曹魏賜封的“安樂公”稱號。

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有段記載如此寫到:

次日,後主親詣司馬昭府下拜謝。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感傷,獨後主有喜色。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昭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此!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樂不思蜀-漫畫圖

此文大意是:第二天,伐蜀大將軍司馬昭借劉禪來府拜謝的機會設宴款待劉禪,並囑咐歌姬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在座的蜀國降臣想起亡國之痛,無不掩面垂淚或是低頭哭泣。唯獨蜀後主劉禪一人看的津津有味,怡然自若,絲毫不見一絲悲傷之意。司馬昭見此,和賈充說道:“人的無情能到這種地步,就算諸葛孔明還活著,也不能輔佐他保全大業,更何況姜維呢?”話畢,轉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國?”劉禪答道:“在這如此快樂,自然不思念蜀國”。

劉禪的回答,傷透了在座蜀國將領的心,自此,“樂不思蜀”成了蜀後主劉禪的標記,不思進取成了世人對他的評價,“扶不起的阿斗”之名被坐實。

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劉禪-漫畫圖

何來“大智若愚”

不過,在看完劉禪“樂不思蜀”的典故之後,我卻不覺得劉禪如世人所言,古語有云:“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劉禪心知司馬昭設宴之意,“樂不思蜀”不是劉禪不思進取,反而是他的大智若愚。

下面,給大家列舉一下我這麼說的原因。

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三國演義》劇照

  1. 劉禪投降之後,蜀漢大將軍姜維假降於曹魏,意圖通過通過策反鍾會,達到光復蜀漢的目的。可天不如人願,姜維的目的最終還是被曹魏發現,落得慘死的下場。這時的劉禪再也沒有復國希望,因此,表現出“樂不思蜀”只不過是他給自己和隨降眾臣活下去的希望,否則,司馬昭怎能留他。
  2.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到劉禪投降曹魏這一年,整整過去四十一年,若說劉禪不思進取,哪來他這麼多年的帝位封固,自然,諸葛亮、蔣琬等文臣武將們功不可沒,但千萬不能忽視,一個國家還是君主主導,大臣為輔。
  3. 劉備死時,劉禪年僅十七歲,責令劉禪一切以諸葛亮為思想核心。諸葛亮死後,劉禪便不再理想,讓費禕主抓軍事監管政務,蔣琬主抓政務監管軍事,起到相互抗衡的作用,蔣琬死後,劉禪開始獨握大權,親自治理了蜀國近二十年。若說劉禪無腦,怎會懂得“鉗制之道”,又如何治國多年。
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三國演義》劇照

當然,劉禪的才能稱不上非凡,智慧稱不得絕頂,但從劉禪的表現來看,至少算是“明君”。

司馬昭伐蜀一役,劉禪選擇投降難道真的是他無能的表現嗎?大家都知道,戰爭發起,受苦受難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若要接戰我想蜀漢陣營有人會退縮,也有人會奮起迎敵。可戰下去,必然“死傷百萬,伏屍千里”。

劉禪內心知道,鄧艾繞陰平來犯成都,要姜維回援肯定來不及,加之諸葛瞻戰死綿竹後,失去了險要的控制權,在鄧艾大軍面前他們根本撐不到姜維回來。所以,投降成了他為自己,為眾臣,為蜀漢百姓爭取活下去的希望,只不過後果就是要負這“庸才”的罵名。

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三國演義》劇照

後人只看了劉禪如何受輔於諸葛孔明,如何有蔣琬輔佐朝政,卻忽視了劉禪作為一名帝王所發揮的作用。雖說作為一名帝王他並沒有出眾之處,更談不上有何治國的豐功偉績,但至少劉禪在蜀漢歷史中,獨掌朝政近二十年,足以說明他的能力並不似想象的那般弱。

結語

<code>心懷天下者,自有大智。/<code>

劉禪雖是蜀漢最後的皇帝,其實他的心裡還是懷有黎民百姓,懷有眾多朝臣。司馬昭伐蜀之時,要是他不降,想必定是黎民百姓遭殃,眾多將士們要家破人亡。再到在司馬昭設宴上,如果他不表現出“樂不思蜀”的模樣,也許早已人頭落地,隨降的文臣武將都要步上共赴黃泉的下場。

說劉禪“樂不思蜀”是不思進取,我卻認為這是大智若愚

《三國演義》劇照

因此,就劉禪“樂不思蜀”一事,若是判斷他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亡國君主,我無法贊同,至少他的回答,保住了無數條性命。

“世人稱我阿斗,貶我庸才,可我之行,我之言救下萬千性命,那揹負這罵名又如何呢?”

後記:歷史的作者是誰?我想這個問題大家心中都有一個明確的回答,是勝利者。成王敗寇,蜀漢終究沒能一統三國,劉禪投降和劉禪“樂不思蜀”之事,孰是孰非,箇中對錯自在每個人心中。有人看劉禪敗送蜀漢天下,便說無能,那如果最後蜀漢稱霸,莫非還有人給“阿斗”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