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一锅汤,我想,能熬成最补的浓汤,里面应该是“糖、盐、钙”俱全。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对孩子而言,他将成长为什么样子,最主要地还是由家庭的教育方式决定。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曾说过一段经典的话: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

“糖是关爱、鼓励;钙是自强自立;盐是直面挫折苦难,这三样东西在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的确,要让孩子成长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独立人,这3样被许多家长忽略的东西,其实是必不可少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先放“糖”,顺应孩子的天性

哲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但遗憾的是,中国式的父母,总是相信“爱之深,责之切”,以为只有用指责表达爱,才不是溺爱,殊不知,父母脱口而出的差评,就如同一把钝刀般,磨掉了亲子之间的爱,也磨掉了孩子心中的温暖。


今年四月,南宁的一名十岁孩子乐乐上了热搜。原来,孩子迷上了抖音,前后共给主播打赏了27000多元,相当于乐乐妈一年的工资。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事情一出,乐乐的父母都有些不相信。因为乐乐平时在家里乖巧懂事,成绩不错,怎么会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情呢?

在追问之下,乐乐说出了实情:“平时都没有人夸我,每次我送礼物的时候,主播都夸我,我很开心。”

乐乐的回答让人感到心痛,打赏万元,竟然只是为了一句夸奖。

父母或许不知道,童年时候得不到肯定和夸奖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很深的挫败感,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即便取得了再大的成就,依然还是不自信。

反之,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多点尊重和认可,便能激发孩子巨大的潜力,让他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顽劣捣蛋,不被老师待见。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又任性地辍学去创业。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仍然不安分,还要四处借钱继续创业。

后来,男孩创业成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当别人问及他成功的经验时,他笑着说:“我能成功,是因为我有一个好母亲。当所有人都认为我不好时,她也从来不曾打击过我。”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苹果之父”乔布斯。

的确,就如教育学家杰尔任斯基说的那样:“只有用爱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成长为父母喜欢的样子。”

成长路上,只有父母舍得放点“糖”,用温暖的言语化成甜蜜的爱,才能滋养孩子,让他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加点“盐”,教孩子面对生活的挫折

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记录了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的成长经历,从福原爱4岁开始拍摄。

让人深受启发的,是福原爱的妈妈福原千代的教育方式。

福原爱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时才4岁,由于发球姿势不规范,一直被裁判“警告”,还不断失分,小福原爱既伤心又懊恼,越急越打不好。

在她挫败时,妈妈温柔地提醒她发球的正确姿势。虽然几次尝试后,福原爱仍然发不好球,妈妈依然鼓励她去尝试,“就算不行也没关系,试试看。下一个球好好发。”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福原爱输了比赛,哭得很伤心,妈妈没有哄她,而是告诉她“练习的时候不好好注意,就会这样了,接下来一年我们好好练习改正,下次再来。”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说过: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他们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挫败感’,孩子会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处理这种创伤,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能力。”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挫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加点“盐”,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既不要一味哄她,让她的内心变得脆弱;也不要不管不顾,让她自暴自弃。

如果你的孩子在考试里失利,请你不要一来就撒“盐”,让孩子深陷在自己的糟糕和不优秀里。

但也不能只给“糖”,让孩子觉得自己总会被原谅,失去了督促自己努力的决心。

正如作家席慕蓉说的:“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

告诉孩子,我们拥有漫长的一生,眼前的一点挫折苦难并不能决定一切,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既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能力和自信。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补补“钙”,让孩子自强自立

作家刘娜说:“吃苦,不是小时候的必备,而是成人后的标配。”

为人父母,最大的错觉是自以为能为孩子遮挡人生路上所有的风雨,屏蔽一切挫折困难。

前段时间,11岁女孩小高雅感动了无数人。

她先天失明,却还是得拄着盲杖独自上学。368米的路程,小高雅要走15分钟。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每天能独自上学,是小高雅最骄傲的事情。

但她不知道的是,妈妈每天默默跟随着她,保持一个箭步就能赶上的距离。

走到车流大的路口,妈妈用身体默默为她挡住来往的车辆。

有时候小高雅会走错路,走进了“死胡同”,怎么也绕不出去,会耽误掉很多时间。妈妈在一旁看着心急又难受,但她还是忍住了,只能“狠心”旁观,没有去帮女儿。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在妈妈的培养下,小高雅乐观开朗,没有因为失明而受到限制,她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会吹陶笛,一个人在学校,也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对一个失明的孩子来说,能做到这些,需要经历多少次练习,经受多少次挫折,我们难以想象。

但是妈妈没有因为孩子先天的缺陷,而为她包办一切,而是狠下心来培养她的独立性格。

妈妈说:“她总会有离开我的一天,我希望她能独立、坚强、自信,什么都能够自己去克服。”

父母的帮助只能是一时的,孩子总要学会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给孩子“补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才是给他们的将来最好的礼物。

曾看过一个泰国励志视频。视频中的妈妈是一名水果小贩,和女儿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一天,孩子放学后看到同学们吃冰棍,心里很羡慕。可家里穷,妈妈没有办法满足孩子这个小小的愿望。夜里,妈妈突发奇想,把菠萝切成冰棒的样子,塞进了冰桶里。

第二天,女孩吃着妈妈做的冰棒,心里很开心,她还兴致勃勃地帮妈妈多做了一些,想要卖出去。

可是,整整一天的时间,女孩连一支冰棒都没有卖出去。妈妈没有帮她,而是建议她到菜市场里看看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

女孩学习了一天,有了灵感。她用蜡笔在冰桶上DIY,画上了可爱的冰棒模样,并写上5块钱1根,10块钱3根的字样。

渐渐地,女孩的菠萝冰棒越卖越好。妈妈在一旁欣慰地笑了,她知道,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她一定也能过得很好。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智慧和远见。

几年前,一则新闻曾经轰动整个中国。

一个名叫杨锁的23岁年轻人,智商正常、身体健全,可竟然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家里。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原来,杨锁有一对“爱他如命”的父母。虽然家境普通,但父母将他宠上了天。奢侈的猪油馍,别的孩子一个月都吃不到一次,可父亲每天给杨锁买两个,他常常吃了两口就丢掉;杨锁长到八岁,父母还舍不得让他走路,每次出门都要母亲用担子挑着他走。

几年后,杨锁的父母积劳成疾,相继去世。杨锁不愿干活,居然宁可饿死,也不肯自己做饭吃。

他去世的父母若是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自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把原本天资聪颖的孩子养成了一个废物。

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所谓“惯子如杀子”,愚蠢的父母从不知道,每一次跌倒,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每一次尝试,都在激发孩子的无限可能。

原来,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是在适当的时间学会手放开。只有给孩子适当地补点“钙”,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才能让孩子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有了“糖”,孩子就会阳光自信;

有了“盐”,孩子就会坚强勇敢;

有了“钙”,孩子就能独立自强。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具备了这三样,缺一不可。

唯有把糖、盐和钙的“比例”调和对,我们才能教育出真正不怕失败、不骄傲自持

涵哥分享这篇文章,希望能对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帮助,涵哥每天都会为家长带来专业的孩子成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可以关注涵哥的今日头条!孩子教育问题私信涵哥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