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一鍋湯,我想,能熬成最補的濃湯,裡面應該是“糖、鹽、鈣”俱全。

教育家蔡元培說過:“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對孩子而言,他將成長為什麼樣子,最主要地還是由家庭的教育方式決定。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在談到家庭教育時,曾說過一段經典的話: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糖,也需要鈣,同時需要鹽。”

“糖是關愛、鼓勵;鈣是自強自立;鹽是直面挫折苦難,這三樣東西在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的確,要讓孩子成長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獨立人,這3樣被許多家長忽略的東西,其實是必不可少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先放“糖”,順應孩子的天性

哲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但遺憾的是,中國式的父母,總是相信“愛之深,責之切”,以為只有用指責表達愛,才不是溺愛,殊不知,父母脫口而出的差評,就如同一把鈍刀般,磨掉了親子之間的愛,也磨掉了孩子心中的溫暖。


今年四月,南寧的一名十歲孩子樂樂上了熱搜。原來,孩子迷上了抖音,前後共給主播打賞了27000多元,相當於樂樂媽一年的工資。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事情一出,樂樂的父母都有些不相信。因為樂樂平時在家裡乖巧懂事,成績不錯,怎麼會做出這樣荒唐的事情呢?

在追問之下,樂樂說出了實情:“平時都沒有人誇我,每次我送禮物的時候,主播都誇我,我很開心。”

樂樂的回答讓人感到心痛,打賞萬元,竟然只是為了一句誇獎。

父母或許不知道,童年時候得不到肯定和誇獎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很深的挫敗感,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當中。即便取得了再大的成就,依然還是不自信。

反之,如果父母能給予孩子多點尊重和認可,便能激發孩子巨大的潛力,讓他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有一個小男孩從小頑劣搗蛋,不被老師待見。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卻又任性地輟學去創業。創業失敗欠了一屁股債,仍然不安分,還要四處借錢繼續創業。

後來,男孩創業成功,成為著名的企業家。當別人問及他成功的經驗時,他笑著說:“我能成功,是因為我有一個好母親。當所有人都認為我不好時,她也從來不曾打擊過我。”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蘋果之父”喬布斯。

的確,就如教育學家傑爾任斯基說的那樣:“只有用愛培養出來的孩子,才能成長為父母喜歡的樣子。”

成長路上,只有父母捨得放點“糖”,用溫暖的言語化成甜蜜的愛,才能滋養孩子,讓他成長成為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加點“鹽”,教孩子面對生活的挫折

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記錄了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的成長經歷,從福原愛4歲開始拍攝。

讓人深受啟發的,是福原愛的媽媽福原千代的教育方式。

福原愛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時才4歲,由於發球姿勢不規範,一直被裁判“警告”,還不斷失分,小福原愛既傷心又懊惱,越急越打不好。

在她挫敗時,媽媽溫柔地提醒她發球的正確姿勢。雖然幾次嘗試後,福原愛仍然發不好球,媽媽依然鼓勵她去嘗試,“就算不行也沒關係,試試看。下一個球好好發。”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福原愛輸了比賽,哭得很傷心,媽媽沒有哄她,而是告訴她“練習的時候不好好注意,就會這樣了,接下來一年我們好好練習改正,下次再來。”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說過:

“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他們需要一種‘恰到好處的挫敗感’,孩子會依靠自己的能力來處理這種創傷,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性能力。”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挫折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加點“鹽”,在孩子遭遇挫折時,既不要一味哄她,讓她的內心變得脆弱;也不要不管不顧,讓她自暴自棄。

如果你的孩子在考試裡失利,請你不要一來就撒“鹽”,讓孩子深陷在自己的糟糕和不優秀裡。

但也不能只給“糖”,讓孩子覺得自己總會被原諒,失去了督促自己努力的決心。

正如作家席慕蓉說的:“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著長長的一生。”

告訴孩子,我們擁有漫長的一生,眼前的一點挫折苦難並不能決定一切,相信未來,相信自己,既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也要有重新站起來的能力和自信。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補補“鈣”,讓孩子自強自立

作家劉娜說:“吃苦,不是小時候的必備,而是成人後的標配。”

為人父母,最大的錯覺是自以為能為孩子遮擋人生路上所有的風雨,屏蔽一切挫折困難。

前段時間,11歲女孩小高雅感動了無數人。

她先天失明,卻還是得拄著盲杖獨自上學。368米的路程,小高雅要走15分鐘。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每天能獨自上學,是小高雅最驕傲的事情。

但她不知道的是,媽媽每天默默跟隨著她,保持一個箭步就能趕上的距離。

走到車流大的路口,媽媽用身體默默為她擋住來往的車輛。

有時候小高雅會走錯路,走進了“死衚衕”,怎麼也繞不出去,會耽誤掉很多時間。媽媽在一旁看著心急又難受,但她還是忍住了,只能“狠心”旁觀,沒有去幫女兒。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在媽媽的培養下,小高雅樂觀開朗,沒有因為失明而受到限制,她多才多藝,會彈鋼琴、會吹陶笛,一個人在學校,也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對一個失明的孩子來說,能做到這些,需要經歷多少次練習,經受多少次挫折,我們難以想象。

但是媽媽沒有因為孩子先天的缺陷,而為她包辦一切,而是狠下心來培養她的獨立性格。

媽媽說:“她總會有離開我的一天,我希望她能獨立、堅強、自信,什麼都能夠自己去克服。”

父母的幫助只能是一時的,孩子總要學會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給孩子“補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自強自立,才是給他們的將來最好的禮物。

曾看過一個泰國勵志視頻。視頻中的媽媽是一名水果小販,和女兒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一天,孩子放學後看到同學們吃冰棍,心裡很羨慕。可家裡窮,媽媽沒有辦法滿足孩子這個小小的願望。夜裡,媽媽突發奇想,把菠蘿切成冰棒的樣子,塞進了冰桶裡。

第二天,女孩吃著媽媽做的冰棒,心裡很開心,她還興致勃勃地幫媽媽多做了一些,想要賣出去。

可是,整整一天的時間,女孩連一支冰棒都沒有賣出去。媽媽沒有幫她,而是建議她到菜市場裡看看別人是怎麼賣東西的。

女孩學習了一天,有了靈感。她用蠟筆在冰桶上DIY,畫上了可愛的冰棒模樣,並寫上5塊錢1根,10塊錢3根的字樣。

漸漸地,女孩的菠蘿冰棒越賣越好。媽媽在一旁欣慰地笑了,她知道,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她一定也能過得很好。

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智慧和遠見。

幾年前,一則新聞曾經轟動整個中國。

一個名叫楊鎖的23歲年輕人,智商正常、身體健全,可竟然活活餓死在自己的家裡。

最好的家庭教育: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原來,楊鎖有一對“愛他如命”的父母。雖然家境普通,但父母將他寵上了天。奢侈的豬油饃,別的孩子一個月都吃不到一次,可父親每天給楊鎖買兩個,他常常吃了兩口就丟掉;楊鎖長到八歲,父母還捨不得讓他走路,每次出門都要母親用擔子挑著他走。

幾年後,楊鎖的父母積勞成疾,相繼去世。楊鎖不願幹活,居然寧可餓死,也不肯自己做飯吃。

他去世的父母若是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自己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把原本天資聰穎的孩子養成了一個廢物。

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讓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所謂“慣子如殺子”,愚蠢的父母從不知道,每一次跌倒,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每一次嘗試,都在激發孩子的無限可能。

原來,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是在適當的時間學會手放開。只有給孩子適當地補點“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人,才能讓孩子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

有了“糖”,孩子就會陽光自信;

有了“鹽”,孩子就會堅強勇敢;

有了“鈣”,孩子就能獨立自強。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具備了這三樣,缺一不可。

唯有把糖、鹽和鈣的“比例”調和對,我們才能教育出真正不怕失敗、不驕傲自持

涵哥分享這篇文章,希望能對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幫助,涵哥每天都會為家長帶來專業的孩子成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涵哥的今日頭條!孩子教育問題私信涵哥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