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苕溪詩卷》的欣賞與臨摹技法解析

【一】米芾《苕溪詩卷》賞析

米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宋四家之一,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善。史傳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所以人稱“米顛”。

米芾學習書法取法不主故常,轉益多師,他學過柳公權、歐陽詢等唐人書法,並由此上二王堂奧。更為可貴的是米芾非常善於學古善化,集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成一家之書。蘇東坡以“沉著痛快”四字來概括其書法特點,最為精要。米芾則自稱“刷字”,一個“刷”字,可謂自其書法道天機。

《苕溪詩卷》,行書,為米芾38歲書,自撰詩,共6首。縱30.3釐米,橫189.5釐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全卷35行,共394字。

米芾兼善內掖和外拓之法,《苕溪詩卷》以外拓筆法為主書寫,故其點畫形質厚重豪爽,灑脫放達,似乎漫不經心而內涵筋力,牽絲與點畫輕重懸殊。點畫之內,用筆中鋒直下而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又以側鋒補之,故筆法靈活多變,情感天真放縱,純任自然,“情”重於“法”。如“皎”字的捺畫,以外拓直筆左長柳葉形狀,中見幾乎看不出有頓挫用筆之痕跡。米芾用筆強烈善變,變幻莫測,往往在行筆過程中變換運筆線路和或方向,使波折增多,形成字在氣勢上的奇崛豐滿,應特別提出的是,其行筆波折雖然多而速度並不降低,故線條依然勁挺有力。

在結體是米芾敢於打破常規,交叉取勢,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在保持了重心的平衡的同時,使字形結構欹側險峻的藝術效果。並與結構整體非常重視作品的氣韻之美,同時注意整體與部分的完善,這就造就了其字形結構都能左右顧盼,前後呼應。在章法行氣上有正有側有掩有仰,行氣連貫,氣脈暢達而呆板,頗具蜿蜒溪流自然前行之妙有。

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道出了此書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藝術特色。

米芾《苕溪詩卷》的欣賞與臨摹技法解析


(圖為《苕溪詩卷》局部)

【二】怎樣臨寫《苕溪詩卷》

學習《苕溪詩卷》時,應統觀全帖,把握其精髓、風貌、神采。臨寫時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做到局部與整體相結合。

繼而關注行氣。這一階段裡,成組對臨是十分必要的。局部與整體的分析、感知、臨寫,並非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應當彼此結合、反覆交替又相互交織。

米字的筆法極為豐富,峻急筆勢造成結構勢態的變化。將《苕溪詩卷》與米芾的其他書跡或與其他書家的經典行書範本作對比,分析其動勢的異同之處,也有利於理解該帖。

最後還要了解米芾書寫所用工具為狼毫,臨習當取狼毫或以狼毫為主的兼毫。紙張的選擇應以不洇滲而能運筆流利的宣紙為宜。臨寫大小最好是一比一,這樣最易看準、檢驗。

米芾《苕溪詩卷》的欣賞與臨摹技法解析


(圖為曹寶麟臨寫《苕溪詩卷》局部)

米芾《苕溪詩卷》的欣賞與臨摹技法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