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米芾《苕溪詩》賞析

《苕溪詩》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從無錫去往苕溪(今屬浙江湖州)時所作的六首詩,是米芾的經意之作。

米芾《苕溪詩》賞析

詩題稱“將至苕溪戲作呈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從詩中的內容可知,這時侯米芾是在無錫,已經從春天住過夏天,到這八月(秋中)間才預備離開無錫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將要離無錫時寫的。米芾自撰《頭陀寺碑》裡說道:“元祐戊辰,集賢林舍人,招為苕吾之遊九月二日道吳門,以王維畫古帝王易於龍圖閣待制俞獻可字昌言之孫彥文。翌日,與丹徒葛滿、字季憂檢閱審定。五日吳江舟垂虹亭題。”由此可考證這點。這時候米芾已經離開無錫,正從蘇州下船,經行江向西出發。到湖州約在重陽之前,其時應在書此卷之後不久。詩中又有“涼至逐緣東”和“句留荊水話”之句,那是指到江東——蘇州、湖州之前,原曾旅居湖北。林舍人是林希,萬曆《湖州府志》載,林希在元祐二年(1087年)就任湖州太守,到元祐四年(1088年)由呂溫卿接任。

此卷寫於元祐三年戊辰,正是林希知湖州時。唐顏真卿曾作湖州刺史,所以米芾以魯公比林氏。這些就是米芾作此六首詩的情景。米芾書《苕溪詩》時,年三十八歲,比他的另一個行書代表作品《蜀素帖》僅早四十餘天,《苕溪詩》也是他的書法風格逐漸成熟時期的作品。

用筆

《苕溪詩》用筆遒勁,濃纖兼出筆絲連貫,縱橫恣逸。米芾用筆豐富多變,跟他繪畫用筆有很大的關係,米芾在善於用筆的過程中形成飄逸豪邁的風格和沉著痛快的氣勢,追求跌宕多姿的變化,自成一家,顯得極有姿態。

米芾《苕溪詩》賞析

《苕溪詩》中中側鋒運用十分豐富,而且有些誇張,“看”中撇的筆畫是誇張的側鋒運用,又有些飛白意味,毫無做作的嫌疑。《苕溪詩》中橫豎筆畫大多重入輕收,以側鋒重按起筆,然後調為中鋒,行筆迅速,顯得痛快淋漓。每個字筆畫的長短粗細、屈伸正側,乃至整篇各個組成部分所佔空間的大小、疏密,都極富變化。總之就是“鋒勢鬱勃,揮霍濃淡如煙雲,變怪多態”側鋒的使用,給米芾的字增添了千般風流,萬種儀態。那種爽利超逸的氣質在筆鋒的肆意揮灑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苕溪詩》中用筆方圓並用,變化跌出,米芾習慣在用筆之中方和圓結合在一起使用,方中有圓,圓中寓方,張力十足。在《苕溪詩》中方圓的運用極為普遍,圓轉處穩健雄厚,氣勢雄渾,頗有顏真卿風韻;方折處果敢迅疾,意趣天然。每一個線條都剛柔並濟,富有彈性。米芾用筆藏露變化十分明顯,幾乎每個筆畫中都有藏露,信手拈來,非常自然,使鑑賞者能感受到極為強烈的韌勁。

《苕溪詩》中勾的寫法也極為別緻,如圖所示“水”字。這種筆法主要集自顏真卿《爭座位帖》,在此帖中強化為習見的手段。豎畫完成後稍微向上收筆,平勾出稍向下弧的勾,向上挑出,這種勾的寫法鏗鏘有力,沉著痛快。

結體

《苕溪詩》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欹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穩。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法的典型風貌。

米芾《苕溪詩》賞析

《苕溪詩》中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予人八面生姿、沉著痛快之感。每字結體修長,下半部微向右傾,如玉樹臨風,搖曳生情。左右、上下結構的字,強化開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縱,或上斂而下放。“遊”“蓬”“過”等字,“走之旁”形態各異,如掛帆滄海“依舊船行”(米芾詩名)。

米芾《苕溪詩》賞析

劉熙載《書概》有言,“字型有內抱,有外抱。如上下兩橫,左右兩豎,其有若弓之背向外、弦向內者,內抱也;背向內,弦向外,外抱也。”這種相向相背的字,在《苕溪詩》中也是隨處可見,如“因”字就屬於典型的相對的姿態,而“洲”字最後一豎則與前兩豎大致呈相向之勢,有了這種關係,就避免了筆畫的機械重複,增加了字的動勢。

章法

《苕溪詩》在章法的表現上,注重整體的氣韻和細節的完美,在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米芾認為“大小一倫”(《海岳名言》)不可取,字形的大小要順乎自然,排斥人工的造作,這樣也會有變化和錯落,不必刻意修飾,如卷中的“留”、“話”、“向”、“如”等字,並沒有因為字形偏小而影響全篇的統一,反而使作品看起來生動,富有意趣。同樣“荊”、“襟”、“峰”、“戴”幾個大字也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米芾《苕溪詩》賞析

《苕溪詩》是米芾成熟的行書代表作品之一,其章法佈局也已趨於完善,雖然字與字之間沒有視覺上直觀的連帶關係,但是行氣通暢自然,如行雲流水。映帶自如,章法上疏密有致,堪稱一絕。

此外,米芾還特別推崇王獻之的一筆書,傳王獻之《中秋帖》是米芾的臨本,他將這種書寫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來,在連續書寫的時候,誇張其提按頓挫,輕重快慢,表現出較強的節奏感,這在《苕溪詩》這篇作品中也可窺見一二,提按跳躍非常強烈,像極了搖滾音樂的節奏。

米芾《苕溪詩》賞析

如何學習《 苕溪詩帖》

米芾在《苕溪詩帖》中中側鋒運用十分豐富, 而且有些誇張,筆畫是誇張的側鋒運用, 又有些飛白意味, 毫無做作的嫌疑。橫豎筆畫大多重入輕收, 以側鋒重按起筆, 然後調為中鋒,行筆迅速,顯得痛快淋漓。每個字筆畫的長短粗細、 屈伸正側,乃至整篇各個組成部分所佔空間的大小、 疏密, 都極富變化,總之就是“ 鋒勢鬱勃, 揮霍濃淡如煙雲, 變怪多態”側鋒的使用,給米芾的字增添了千般風流,萬種儀態。那種爽利超逸的氣質在筆鋒的肆意揮灑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米芾《苕溪詩》賞析


但是“ 刷字” 這種筆法的適用性並不是特別廣泛, 試想大字作品中如果過多出 現這種用筆自然會顯得用筆不精, 缺乏意蘊。 因此在米芾創作運用中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 不能出現過多這種筆畫。

《 苕溪詩帖》 中用筆方圓並用, 變化跌出, 米芾習慣在用 筆之中方和圓結合在一起使用, 方中有圓, 圓中寓方, 張力 十足,但是用筆藏露變化十分明顯, 幾乎每個筆畫中都有藏露, 信手拈來, 非常自然, 使鑑賞者能感受到極為強烈的韌勁。

米芾《苕溪詩》賞析


《 苕溪詩帖》 是宋代“ 尚意” 書風的一個典型的代表作品, 所以想要得到它的古趣並不那麼容易, 臨摹時臨得像不 一定是抓住了它的風韻, 也許只是結字、 章法和筆法這些外 在的技法類似而已, 能夠寫出內在的神韻才算是把握住了 《 苕溪詩帖》的精髓, 所以在臨摹和創作過程中, 不要僅僅局 限於某個字某一個筆畫等技法方面, 抓住精神實質才能達到 臨摹與創作的最高層次。米芾的書法到了今天仍然是很多人臨習的範本,他率真自然的書風,沉著痛快的用筆, 詭譎的變化給我們帶來揮之不去的印象, 米芾的書法成就我們毋庸置疑, 但是我們在臨習創作的過程中, 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

所以我們在學習米芾書風中, 要記得一幅書法作品千人千面, 特別是在初學階段, 最重要的就是要認真認識字帖, 通過臨摹來仔細體會基本技法和筆法, 學習米芾“ 集古字” 的精神, 保持刻苦勤奮, 堅持不懈的學書精神, 深刻理解米芾書法的內在精神, 然而精勤固然重要, 但是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初學階段我們要在臨摹過程中不斷記憶並思考,學習除了筆法字法之外的章法布白, 只有這 樣才能為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