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月刊》2020年第3期目錄及摘要

《學術月刊》2020年第3期目錄及摘要

《學術月刊》2020年第3期目錄及摘要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主辦

《学术月刊》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学术月刊》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特稿

中國經濟制度創新的

政治經濟學分析

摘要:制度創新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國經濟制度創新有很強的內生性和路徑依賴,與國情、歷史、發展階段密切相關,通常是從內部、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漸從量變到質變。經濟制度創新既受生產力的約束,又受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1978年以來,中國走的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漸進式道路,是從計劃經濟最薄弱環節和最邊緣地區,從規避或突破已有規章制度開始,以點帶面,逐步展開。綜觀中國經濟制度的創新曆程,未來中國經濟制度創新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漸進式道路,不斷全面深化改革。

關鍵詞:經濟制度;制度創新;政治經濟學

作者:張道根,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 200020)。

人類認識:

廣義的理解與具體的形態

摘要:從廣義認識論的角度看,以事物自身規定為指向的認知、以確認事物對人的意義為內容的評價、以引導人的觀念活動和實踐活動為旨趣的規範,構成了人類認識的相關方面,認識的具體形態,體現於認知、評價、規範的統一。認知固然離不開感性材料與概念形式,但二者本身又有其現實之源;以所知和能知的互動為背景,認知過程同時涉及本體論或形而上的前提。評價過程所關涉的認識一方面以如其所是地把握事物自身的規定為前提,另一方面又以確立合理的價值觀念、認同合理的價值原則為條件。認識的規範性之維則以實然、必然與當然的把握為所以可能的條件。廣義認識論視域中認知、評價和規範的相互關聯,同時為說明世界與改變世界的彼此溝通提供了前提。

關鍵詞認知;評價;規範

作者:楊國榮,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上海 200241)。

自由主義的自由觀:

分析與重構

摘要:自由觀是自由主義思想的核心。通過對各種自由理論的分析,我們把自由主義的自由觀分為三種,即古典自由主義、極端自由主義和平等主義的自由主義。古典自由主義持有一種消極自由的觀念,它所說的自由意味著沒有來自外部的干涉,因此我們把這種自由觀的原則概括為“自由無干涉”。極端自由主義秉承了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但是針對當代福利國家的政治現實,它又提出了“義務無強加”的原則,從而發展出一種新自由主義。但是,這種由“無干涉”和“無強加”體現出來的自由觀具有重大的缺陷,需要加以修正。平等主義的自由主義承擔了修正的任務,它用平等主義來補充自由主義。但是,無論當代自由主義如何修正和發展,它都避免不了其消極自由的性質,也避免不了這種自由觀的侷限性。

關鍵詞:自由;平等;義務;自由主義

作者:姚大志,浙江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浙江金華 321004)。

作為一種城市研究範式的

“都市馬克思主義”

摘要:非馬克思主義者由於不能以實踐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理解城市而無法發展出一種總體性的城市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提供了以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城市問題和都市形式的線索,但也引發了“城市中的社會”研究還是“城市社會”研究的爭論。隨著人類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訴求使澄清作為一種城市研究範式的“都市馬克思主義”成為當前之需。馬克思主義探究的社會現實是人類生產自己生活方式的具體的總體,而城市是人類生產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因此研究城市必須將其放置於人類生產活動構成的社會總體之中。當今時代,都市已成為人類生產自己生活的自覺方式和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性構成。作為城市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範式和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哲學範式,都市馬克思主義以包含著豐富矛盾性的“都市”為理論總問題,以實踐的觀點辯證地理解和揭示現代世界的都市現實,是一種微觀視域和宏觀視域相結合,真正探究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況、生存矛盾、生活方式和生活意義的社會歷史理論。具體來說,它致力於建構都市的社會歷史解釋模式,展開都市政治經濟學批判和都市文化批判,提供與人類解放實踐相連的都市革命理論。

關鍵詞:城市;城市研究;都市;都市馬克思主義;研究範式

作者:張笑夷,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劉懷玉,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江蘇南京 210023)。

經濟思想、道路自信與歷史演化(筆 談)

摘要:馬濤、施華提出封閉性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國家為本位的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特點,也就決定了混合所有制的經濟結構和以儒家倫理為主幹的歷史文化根基。鍾祥財提出隨著封建國家的建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方法論中既有個人主義的方法論,也有整體主義的方法論,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實現經濟思想方法論整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科學兼容,是中華文明真正步入現代潮流的關鍵所在。宋丙濤、張庭從兩希合流與殷周之變探討了東西方文明分流的歷史基因,認為東西方文明演化路徑差異可以從公共經濟體制構建成敗的差異上得到說明,批判了西方中心論者的錯誤觀念,探討了中國文明的現代化轉型。周建波提出由於地理環境、土質結構的差異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風格和發展道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是由於超血緣農村公社瓦解較早而形成了重視血緣、重視國家的文化傳統,同時通過中古時期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論證了中國發展道路的特殊文化基因。

關鍵詞:經濟思想;道路自信;歷史演化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與發展道路

的歷史文化根基

作者:馬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 200433);施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上海 200433)。

中西傳統經濟思想的比較研究

——基於經濟學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整體主義的分析

作者:鍾祥財,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上海 200020)。

兩希合流與殷周之變:東西方分流的歷史基因探源

作者:宋丙濤,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河南開封 475004);張庭,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河南開封 475004)。

中國道路的歷史基因

作者:周建波,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北京 100871)。

“治理”替代“代表”?

——對中國人大制度功能不均衡的一種解釋

摘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當代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代議制在中國的實現形式。代表功能是人大合法性的首要來源,但是在現有治理框架下,執政黨要求人大承擔更為具體的治理責任,這就為各級人大選擇性運用其法定功能提供了機會。執政黨與人大間這種“調控—適應”互動的結果就是人大制度功能發揮的不均衡,治理功能某種程度上優先於代表功能。由此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各級人大均面臨著代表性不足的挑戰。另一方面,人大通過參與執政黨主導的國家治理過程,有助於提高國家治理的整體效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代表性不足可能引發的潛在政治參與問題。然而,隨著社會利益的多樣化、分散化和個體化,如何通過人大制度的完善來回應社會結構的變化,提升社會利益的整合水平,將是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回應的重要挑戰之一。

關鍵詞:人大;代表功能;治理功能;選擇性運用

作者:楊雪冬,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北京 100032);閆健,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 100032)。

讓社會運轉起來:

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公共生活建構

摘要:當下社區治理存在社區衝突持續不斷和小區早衰等各種困境,充滿挑戰。為更清晰地理解利益衝突所導致的困境,基於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視角,通過探討“國家—社會”關係的制度、哲學及話語三種傳統建構以及個人與國家間的聯繫機制,可呈現出國家與社會間互相建構的關係,進而構建出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公共生活轉向,並發現社區、小區中存在的關係性、政治性及利益性三種公共生活。從國家與社會互構關係的角度看,多發的利益衝突理應引發相應的轉型:社會衝突之所以持續是因為社區和小區中利益性公共生活的缺失,同樣也是因為國家和社會制度的不健全、矛盾無法轉移使得利益衝突各方持續對抗。為解決這樣的困境,在建立能使利益性公共生活正常運行機制的同時,亦應隨之構建出契合的配套制度,以實現社會良好運轉和國家繁榮昌盛。

關鍵詞:國家與社會間關係;利益性公共生活機制;公共生活政治

作者:牛長璐,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劉建軍,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 200433)。

歷史中國的分配正義:實踐與思想

摘要:在農耕大國的背景下,歷史中國產生了以“均平”為代表的有關分配正義的實踐與思想。農耕中國的特徵,決定了分配正義必須同時考慮“家”(村落)和“國”兩種共同體的需求。在實踐層面,中國古代有關土地和賦役的分配,其目標在於既要促成大政治共同體的發生,又要維繫村落共同體的穩定和互助。在思想層面,儒家的“不患貧而患不均”注意到分配正義只可能存在於“家”和“國”(而非“天下”)的共同體中,並充分考慮了村落共同體中的分配難題。分析中國傳統的分配正義,可以打通中西學術對此話題的交流,也對當代中國與世界的分配正義實踐同樣具有理論意義。

關鍵詞:分配正義;均平;家/國共同體;賢能與需求

作者:蘇力,北京大學法學院天元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 100871) 。

帝國—封建和主權國家的知識轉型:

以歐洲法學史為中心的考察

摘要:歐洲從帝國體系向主權國家體系的近代轉型,是一場深遠影響歐洲和世界政治的大事件,但這場轉型在法學領域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學術界並沒有深入研究。羅馬法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法領域,歷史學研究基本不觸及法學問題,從而形成了一個理論空白點。本文通過挖掘歐洲羅馬法解釋傳統,呈現出歐洲中世紀帝國—封建和近代主權國家兩種政治模式的法學邏輯,肯定了註釋、評註和人文主義法學家在歐洲政治轉型中的關鍵作用,展現了羅馬法在歐洲公法研究傳統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所有權;管轄權;治權;帝國;封建;主權;人文主義法學

作者:孔元,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 100732)。

魏晉南北朝別集序的文學批評意識

摘要:魏晉南北朝別集序作為研究這一時期作家作品最早的文獻,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批評與文集編纂信息。序作者對文集作者所作的傳狀式或頌讚式書寫,乃是秉承以人傳文的傳統,自覺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為讀者瞭解其人其文提供重要的支持,究其性質已經屬於文學研究中作家論的範疇。序作者對於文集作者詩文風格與文學造詣的品評,往往是其文學批評思想和見解的高度濃縮,具有相當的經典性與深刻性,對後來的作家作品研究,亦常常起著風向標的作用。在漢魏六朝舊集散佚殆盡的情況下,別集序所體現出來的編纂原則和編纂體例,是我們考察當時別集編撰情況和編輯理念的最為珍貴的材料。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別集序;作家論;文學批評;文集編輯理念

作者:石雅梅,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廣東廣州 510275);許雲和,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廣州 510275)。

中國近代“維新”概念的建構

摘要:戊戌變法在效仿日俄變政的同時,也引進大量新名詞、新思想。接續“舊邦新命”的價值傳統,吸收明治維新的思想資源,兼及作為“reform”的中譯名,晚清的“維新”概念集中了多重意涵。依據近代報章的闡述、域外學說的引入、辭書條目的變化等材料,藉助概念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剖析“維新”作為“新名詞”與“關鍵詞”的意義,考察知識的流轉互動和語詞背後的思想變遷,有助於探求近代知識空間的形塑歷程。

關鍵詞:維新;概念史;近代中國

作者:宋雪,北京大學中文系博雅博士後(北京 100871)。

中國二次元文化的緣起、形塑與進路

摘要:中國二次元文化作為一種當代青少年亞文化,以“趣緣”為紐帶,在特定語境中經歷了逃避式抗爭、儀式性狂歡和“族群忠誠”的文化建構過程,並歷經主流文化的意識形態規訓和文化資本的商業化改造,逐漸從失範走向規範、從亞文化走向泛文化、從個性表達走向價值建構,終而邁向主流文化對二次元文化的形塑之旅。在未來的歷史進路中,二次元文化需要把脈問題導向,培育剛健有為的文化生態;植根民族傳統的文化自信,實現對二次元文化的“精神賦魂”;打造本土文化產業鏈,開啟二次元產業的進階之路。

關鍵詞:二次元文化;緣起;形塑;進路

作者:歐陽友權,安徽大學文學院大師講席教授(安徽合肥 230601);鄧禎,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學博士生(湖南長沙 410083)。

人類學視野裡的生存性智慧與生態文明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當下國內各界的重要議題之一。本文通過闡釋生存性智慧和生態文明這兩個我國學者所創的概念,結合人類學的理論思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當下的重要議題與對“發展”的反思有關。“發展”所帶來消極影響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積極發展日益完善所必不可少的,是文明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理性的生存性智慧對於我們理解文化多樣性有所助益。生存性智慧是一個文化長年累月的生活實踐經驗的累積,不能因其非理性而忽視。狩獵採集社會千百年來的經驗累積提供給社會成員許多有關所處環境的知識,他們對於其他物種的看法近些年來引起了所謂“本體論轉向”的人類學家的高度關注。人類學者相信,許多狩獵採集社會和遊耕社會對待各種動植物的態度是這些社會之所以能在整個生態系統裡實現動態平衡的奧妙所在。他們對於其他物種的看法與態度是一種“美德”,值得珍視。

關鍵詞:

生存性智慧;生態文明;人類學;狩獵採集;“本體論轉向”;“美德”

作者:範可,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講座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江蘇南京 210023)。

宋元海洋知識中的“海”與“洋”

摘要:宋元時期隨著航海實踐的空前發展,海洋地理空間認知中“九州—四海”的“天下”格局的知識框架逐步被航海實踐突破和“遺忘”,在海洋地理認知上抽象的“海”向具象的“洋”的轉變,海洋被以多種方式劃分和命名為不同的“洋”。宋元對“洋”的劃分和命名仍表現為區域性知識,但其基於航海實踐的知識生成路徑奠定了不同朝代、不同國家形成共同海洋知識和海洋觀念的邏輯基礎。在中國接受和融入世界共同海洋知識和海洋觀念的過程中,宋元海洋實踐的空前發展開啟了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新階段。

關鍵詞:宋元;洋;海洋知識;轉折

作者:黃純豔,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 200241)。

以“未來”否定“現代”:

一戰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多歧性的形成

摘要:以往有關新文化運動的研究,多注意其在五四學生運動影響下的轉變,而忽視了歐戰的深遠影響。自清末至民初,中國人以西為新,視彼時西方現代文明為中國之未來,前期新文化運動即以此為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部分改變了這一思想態勢,時人認為原本被模仿的現代文明即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嶄新的未來文明,並視之為新的“過渡時代”。“未來”總體混沌而未知,但又被認為超越甚至否定現代文明,思想界也隨之出現“現代”負面整體化的傾向。正因此,時人以“未來”之名,部分消解了現代文明的正當性,同時一定程度上解救了被認為與現代文明對立的中國傳統文明及其他被壓抑的思想資源。西方現代文明、中國傳統文明、預想中的未來文明,多元互歧、互滲互競,角逐於五四思想界,形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多歧性。

關鍵詞:第一次世界大戰;未來;現代文明;五四新文化運動

作者:周月峰,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湖北武漢 430079)。

訪談

基於中國經驗的學術創造

——蘇力教授訪談

蘇力,祖籍江蘇,1955年出生於安徽合肥。少年從軍,當過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後進入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1985年讀研期間赴美留學,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92年起任教於北京大學法學院。現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天元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法理學、法律社會學、司法制度研究。著有《法治及其本土資源》《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是非與曲直——個案中的法理》等專著。

於明,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学术月刊》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