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大意是什么?该如何赏析?

你56144667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作者@平妈故事屋,因为喜欢讲故事,希望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大家谈论深奥的文化。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酣畅淋漓多,洒脱,被誉为诗仙。这首著名的古诗《静夜思》被久久流传,家喻户晓,每每人们想表达思乡情感时都不约而同想到这首诗。那么具体这首古诗如何欣赏呢?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写作的背景

据史料这首古诗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能确认。但是肯定的是在李白离开家乡在外漂泊时所作,李白一生中两次进长安希望获得功名,以此可以报效国家。但是,在两次的求仕途的道路上终以失败告终。这首诗我个人感觉在长安期间所做更为符合他的心境,李白因未能如愿的进入仕途,怀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让他更加思念家乡。


内容欣赏

1、“床前”:很多解释说床前就是说月光照在了屋子里的床上。其实在古代“床”的意思是井栏,也就是水井的围栏。月光洒在水井的护栏上,这和家乡的相似的景物让作者想起了家乡。李商隐在《富平少侯》写到"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这里的“床”有相似的解释。有人会想到“背井离乡”,这里的井不是简单的指水井,而是田地和家宅。这里的井就是家的意思。


2、“疑似”:这里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在明月之夜月光洒在后院的水井上,地面如撒上了满了白霜。疑有怀疑的意思,也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如同置身于一片白霜中。不难理解后面诗人借月思乡的心情。


3、“举头”这里有抬起的意思,“举目无亲”和这里的举有相同的意思。诗人看到一地看似白霜的月光,不由得抬头看月亮。张九龄《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故乡的月亮也和现在自己看到的一样,那么这个时候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4、“低头”顾名思义低下头,这里也表现诗人陷入沉思。


诗人的月亮情结

李白对月亮有独特的情结,纵览他的一生写了多和月亮有关的诗词。如《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关山月》等,这里也体现了诗人一直云游在外思念家乡时举头看月的心境。


全诗用“月”来连贯,把思乡之情抒发得极为流畅、真挚、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运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的华丽修饰,却能质朴的表达诗人思乡情怀,这也是这首诗被广为流传的原因。


希望我的解释对你有帮助,也期望看到的各位老师能关注和点赞。谢谢!


平妈故事屋


问题:《静夜思》的大意是什么?该如何赏析?


前言

静夜思是我们最熟悉的唐诗,估计很多人学会的第一首诗就是这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可以注意3点: 月亮这个意象的含义,这首诗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这是一首古体诗而不是格律诗。

一、月亮的含义

我们常常说唐诗宋词就是写,的确,风花雪月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四个意象。

说到月亮,正如苏轼词中的两局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圆月代表着团圆,缺月代表分离。月亮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都有人间离合的暗喻作用。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月亮起兴,抒发其思乡的情感。这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用法。

床前看到的月光,好像地上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我的故乡。

其中床这个字,有多种的解读,井床、胡床、睡床等。无论是哪一种床,都不妨碍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古绝句的特点

五言绝句有近体诗(格律诗)也有古体诗,这首诗就是古体诗而不是格律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仄平通平仄 平平平仄平 

这首诗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不是律句,所以是古体诗。望,平仄两用,意义相同,所以用“通”来表示,但是举头望明月这句是,无论望是平还是仄,都不是律句。

这种四句的古体诗,被称为古绝句。

三、多个版本

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只是《静夜思》众多版本中的一个而已,这是明朝刻本的版本。

另外还有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的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一版本虽然流传不广,但是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和康熙朝钦定的《全唐诗》中,《静夜思》都是这个版本。 曾国藩的《十八家诗抄》也是采用了这个版本。

两种版本中,有两个字不同:“看、山”。

宋朝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选》中,版本是这样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个版本,有一个字不同:山。

结束语

静夜思是古诗词中家喻户晓的一首,也有人说这首诗太简单,也没有用什么典故和技巧。

甚至有人说,假如不是李白而是其他人写的静夜思,可能这首诗就不会这么流传了。

您以为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首诗,太为人熟悉不过了,还需要再次特意解析吗?

不过,此刻在头条上看了一个小时的关于疫情的各种文字,总的来说,依然是紧张感,依然是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都很紧张的感觉,……,不妨换一下心思,想想这首五绝,放松一下。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床,对于这个“床”字,原来我一直以为诗人李白是躺在屋里的床上的,古代的屋子,家具都是方方正正、见棱见角的,所以我想像中这是一张床摆在屋子中间,一侧靠墙。相对的另一侧是空旷的,卧在床上的人可直接透过外墙上的大窗户看到外面的天空。此刻一轮明月悬着,清冷的月光洒落在床前的地面上,泛着白白的光影,很像是结了霜。——原来我是这么想象的。

不过,曾经有一次读到说,这个床,不是我们所以为的睡觉用的床,而是一种卧榻。——这个嘛,我想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可能需要咨询或查证一下,看看唐朝的人说“床”这个字的时候,一般是指什么。

不久前,又读到一篇文字,说这个床不是指屋里的床或塌,而是指屋外的水井,水井,一般不都有井台的嘛,那个外延的井台,才是李白所说的这个床。——这个解释,我以为,只能说有可能吧,但也是不能最终确认的。因为李白完全也可以说“台前明月光”,或者干脆直接说“井前明月光”啊是吧?

所以,我还是偏向于认为李白说的是屋内的床,至于这个床到底是一般意义的床,还是用来半坐半卧的塌,这个就不好说了。

这里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我认为这是李白睡到半夜突然醒来,睁眼一看,满地的白光,一时恍惚感、不知道自己此刻在哪里。这种感觉虽然只有一阵子,然而挺强烈的,所以他意识清醒之后,作下这首诗。当然,也有可能,他是这样的体会有了很多次之后,多次留下了心理冲击之后,他再作一番归纳、提炼,写下这首诗的。我们知道,李白一生游历多广。

所以,我以为如果诗人一直没有入睡,没有梦醒之后一时不知道身之所在的恍惚感、游离感,是不会有这首诗的。

我们自己很多人,相信都有过这种体验,如果你一直睡在自己熟悉的家里的床上,醒来时不会有那种游离感,但如果有一天你出门,在别的地方过夜,夜里醒来或早晨醒来时,你会有一阵子的恍惚、游离感,一时不知道此刻自己身在何处,漂离的感觉。

我记得自己有一次在酒店标间的床上醒来,恍惚中以为在自己家里,转头一看墙面的贴纸,才醒悟过来,自己昨天因为公干住在酒店了。

李白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他体会到这种感觉,一生中一定有过很多次。当他夜宿什么地方,夜里偶然醒来,他会一时失神、恍惚中以为自己是在已经远离的家乡呢。古代的房子,外窗是木架子糊上纱布或纱纸,只要这纱布或纱纸一破,月光就透屋子里来了。再就是,如果是在夏季天气很热或者春秋季天气一点都不冷的时候,窗户也有可能是不关上的。

所以我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里梦醒、一时恍惚下的感觉,是大概率的。

这首五言绝句,《静夜思》,


TeaC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乐府题,此是诗人見月思乡之作。更

深夜静诗人将寝之时,明月入窗,照我床头,

其白如霜。而床前安得有霜?举头而覌,则明

月正当空,因月而疑霜,因霜而思寒,月冷霜

寒,刚低头徘徊,致动我思乡之情。


星座命理风水


这诗和下了一场雨,花开了。

下了一场雪,天地都白了。

对着镜子,看到了自己。

是一个情况。

要说什么高深的写作方法,这诗是没有的。要说这诗有多么高深的内涵,也是没有的(如果乡愁是深沉的情感的话,倒是可以称得上是深)他的高在于,诗的表现与传达之间的完美无瑕,这才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就像我们吃东西,不需要咀嚼,入口即化,但是又非常的可口有味,回味悠长。这种东西很难找,也很难做出来。但是李白这个橱子或者蟠桃园的园主,五庄观的主人,弄出来了。

写东西的方法很多,写出的东西所呈现的情况也是不能详尽,但是归纳起来,还是表现与传达这两个方面的东西。很多人重表现,比如文辞华丽,技巧高超,想象奇葩。很多人重传达,比如文以载道,言之有物,道理高深。但更好的还是兼而有之。

静夜思就是这种兼而有之。表现与传达,完美合一。其实流传下来的诗,那些最著名的,最耳熟能详的,往往都是如此的。比如慈母手中线,少小离家老大回,春眠不觉晓等等。所以,静夜思好在哪里呢?好在,白开水喝出82年雪碧可乐老干妈茅台的味道。


也许这就是人生


《静夜思》浅显易懂,读书时代学习李白写的第一首古诗。描写了秋季里某一深夜,诗人朦胧醒来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讲述了一个外出漂泊游历的游子内心真实的感受。《静夜思》是经过后人记载流传下来的,涉及的版本可能有很多,最为广泛的是明代版本和宋代版本。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版本对比

关于《静夜思》流传下来的版本可能会有很多,在文学界中流传最广泛的版本有明代版本和宋代版本。两个版本的区别在于第三句诗,明代版本为“举头望明月”,宋代的版本为“抬头望山月”。一个是“举”的动作,把月亮描述为“明月”;一个用“抬”的动作,把月亮描述为“山月“。

“举头望明月“中”举“字,比较符合古时文体用语,也是抬起的意思,”明月“是指明亮的月亮,说明当时是在空旷的环境中,月亮高高升起,四周可能是一片偏僻的平野,也有可能是郊外的某一住处,夜里显得更加静寂。”抬头望山月“中”抬“字,直接明了,就是抬起的意思;而用”山月“来描述月亮,突出在诗人居住对面有一座山,当时的月亮刚刚升过头上高一点点,反衬出环境比较偏僻,夜里可能只有鸟虫的叫声,不然就是一片静静的黑夜,突出孤寂安静的意境。

2.背景介绍:

大概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秋季,当时李白约26岁,开始外出游历的时间不长,路过扬州住在客栈或者旅舍中。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26岁正当是一个人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时候,心中怀有一腔热血,为功名而奋斗的正当年龄。而此时的李白,功未成名未了,相当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既没有理想的工作,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空有一番热血,却没有用武之地。一个人外出打拼,毫无方向,一片茫然,面对寂静的夜晚,漂泊在外,做客他乡,看着月亮,禁不住思念亲人与家乡。

3.赏析: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全诗贯穿着动词,“疑“”举“”望“”低“”思“这些动词,很自然的把人日常的情绪表现时的动作描述出来。看似普通,却极具巧妙之处。再加上外出漂泊的一些年的经历,结合所居住的环境,衬托出来的思绪,其实是真情流露。只不过古人都习惯把相思寄托给明月,将情绪隐含在诗句之中,既能体现文人才华,也不失态,堂堂七尺男儿,有泪不轻弹。

4.总结

独自漂泊在外,实属不容易。古有言“父母在,不远游“,非要出游,也不应该太远。游遍祖国大好河山是好事,但也要依实际情况而定。热血青年,追逐梦想,成就功名,是好事,如果可以选择,应该选择距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会更有成就感。

我是于言,善读书爱写作,用文字讲述生活;看影视评书籍,经思考分享知识。欢迎关注,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于言


【我是加盐的咸鱼】非常感谢有机会回答您的问题。

内容提要:

01、作品原文

03、作品对比

04、历史背景

05、领略诗情

06、结束语

01、作品原文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名垂千古的唐诗大家,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后人看来,人生却诸多坎坷。

对于李白的评价,名人墨客早已不吝溢美之词。任何语言都无法概括李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李白是浪漫主义者,更是理想主义者

纵观李白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生活充满着期待,虽然也有些许挫折,但是感觉前路仍然是有希望的

第二个阶段,李白也有远大的抱负,身怀天下苍生,但是却迟迟没有如愿入仕,对前途产生了悲观的认知,心气也是郁闷。

第三个阶段,终于可以入仕,但是却饱受打击,官僚的腐败令李白心灰意冷,不如行走天涯,饱览大好河山,借以麻痹自己

第四个阶段,受牵连,被投入大牢,虽最后获释,但彻底放弃少时理想,不再幻想,直至悲凉辞世。

03、历史背景

《静夜思》作于726年,李白时年26岁。727年,李白成婚。在那个年代,李白是晚婚了。

妻子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还是倒插门女婿。李白渴望自由、散漫,那对于这桩婚事,李白的心境可见一斑了。

04、作品比对

(第一首)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对比《静夜思》,思乡情结更浓,凄凉的意味更甚。只因为年龄不同,境遇不同、阅历不同、心情不同,诗歌表达出来的情感和韵律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首)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与前两首诗相对照,这首诗狂野、奔放,可以明显感受到李白的豪情壮志,品味起来也不再是压抑的,能体会到作者心情的愉悦,即便这只是短暂的高兴。

再次印证了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生平经历等来洞悉作者的真实情感。

05、领略诗情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晚上,李白还没有入睡,发现月光照进了屋子里,洒落在地上。此处似乎感觉到作者的可爱。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幼儿,看到地上有月光照进来,不知所以然,然后抬起头来望月亮…….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

地上盖了一层月光,朦朦胧胧,随之升起一股忧伤的气氛。月光自是明亮,但是照在地上却是昏暗的。

预示着心情的悲伤。是不是事业未成,感觉有些伤感?这与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

为什么皎洁的月亮,照在屋里的地上却是雾蒙蒙的?作者抬起来望望月亮,想探个究竟。

这语境,似乎作者此时的脑子一片空白,面对着生活常识,显得麻木。分明是无奈!

第四句:低头思故乡

低下头来,想想,以前未曾注意过月光,今天似乎感觉与故乡的月色还是不一样的。

在家乡,无拘无束,自由洒脱,一切都是华美。同是月光,这里竟然埋藏着阴郁。想必也是作者心情低落。

06、结束语

这首诗虽然简单、质朴,但细细品味,也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李白想要入仕,已然26岁了,古语云:先立业后成家。作者年纪不小了,理想没有实现,却增加了牵绊,心有不甘可又无可奈何。

李白借淡淡的思乡情,说明他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但就像这月光一样,有点儿迷茫。


加盐的咸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r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


慕华清秋


静夜思(唐代:李白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诗人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头仰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赏析《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他乡作客的特定环境。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木口子一


你来问,我来答,给什么种子就开什么花。别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是斤斗山下。

一、《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该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当年李白二十六岁,途经扬州时寄宿在一家简易的旅馆里,当晚正是月圆之时,天空中月朗星稀,诗人百般无聊中凝望皓月,久离家乡后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来自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谱写出了这首千古传颂,中外共识的名篇《静夜思》。



二、原文和大意。

静夜思

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意:明亮皎洁的月光从窗子照进来,屋里地上就好像撒了一层薄薄的秋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到天空中一轮满月,月圆之时团圆之时,我只有低下头来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人,思念之情涌上我的心头。



三、赏析和学习。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于九月十五日,应是江苏晚秋光景,晚秋月圆之夜,诗人望月感怀,旅途的悲苦和思乡的无奈,所以借月来抒发个人的情感。诗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动态,诗句清新简洁,浅显易懂,但韵味十足,情感饱满,自成诗以来,深受我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人民的喜爱和传颂。

四、从《静夜思》到《秋夕旅怀》。

在《静夜思》成诗的同一时期,李白又创作了《静夜思》的姊妹篇《秋夕旅怀》,这首诗李白的情感从思乡过度到悲秋伤怀,内心的悲苦色彩浓厚。

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李白这两首诗创作于同一时期,说明李白困顿在旅馆日久,心情也由平静过度到烦躁和伤悲,事业上的挫折和对前途的无望,困居的无聊,用度的困窘都用无声的诗句表达出来了,诗人落魄的情感影响到整首诗的消极,悲情色彩浓厚也影响了这首诗的传颂,但从写作技巧和分段组句结构上看,《秋夕旅怀》扔不输《静夜思》的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