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教師們都可能用到的“預學單”,究竟是好是壞?

預學單,從誕生到如今,以火箭般速度,完成了從新事物到課堂常態的蛻變。特別是在公開課中,常見青年教師使用。一般情況下,推廣得特別快,特別廣的,我們都希望大家對其抱以“謹慎的歡迎”。

就在最近的幾次聽課中,我們都看到“預學單”的影子——事先佈置學生學習部分內容,完成預學單的填寫。之後在上課時帶著預學單進入課堂。我們隨手翻看了幾張預學單,發現大同小異。不外乎是對本課生字詞的自學,對課文重點內容的關注,對疑難問題的思考等。同時,我們也發現,預學單之所以迅速風靡,至少有三個凸顯的好處:

第一:有利於學習習慣的養成。

這一點不言而喻,也是預學單存在的最大價值。習慣的養成需要歷練力量,歷練的過程,要顯而易見。所以,完成預學單,真的能養成好習慣。

第二,有利於初級障礙的掃除。
確實,有些內容不需要在課堂上講,有些內容不能等到上課時才講,這些都可以成為預學單關注的對象。例如,前文中我們發現的,新課中不懂的生字詞,不理解的詞語,含義深刻的句子等等,或者是課後的思考題,確實都可以在初讀中得到解決。我們稱之為掃除初步的閱讀障礙。倘若這些內容都留到上課時,勢必讓課堂教學變得臃腫而低效,也會讓學習變得索然無味,教學變得很不順暢。

開學在即,教師們都可能用到的“預學單”,究竟是好是壞?

但如此火爆的預學單,真實的面目應是一柄“雙刃劍”。設計操作得好,教學變得高效、便利;一旦操作不當,就成為一種全新的負擔。大多情況下,我們看到青年教師使用的預學單,由於過度依賴,過於呆板,最終都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全新負擔。負擔,至少有兩個:

負擔之一:將作業提前至課前。

預學單中涉及的課文重點內容填空,課文關鍵語句理解等等,在“預先學習”時“先學先做”,這固然好。但實情是學生並不喜歡。請不要忘記,這些內容大多在教學之後的課後練習時,還要再做一次。這樣就等於重複練習兩次。負擔增加在“量”上就看得見。而且,上課前做作業,課後做作業,加重學生的負擔,還使學習的過程變得繁瑣。

記住,所有的麻煩都是自找的。

第二怪:該陪的不陪。
學習,並非都要獨立。合作與陪伴,也應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伴讀,讓師生在互動中成為學習的夥伴,讓學習在相互陪伴中發展。這,都是一種值得體驗的樂趣。預學單使用過度,讓學習成為學生的個體活動,缺乏了教師的參與,閉門造車的傾向讓學習的格局窄化。

第三怪:該幫的不幫。
學習中最具價值的就是建構的歷程,建構的真相就是教學相長。老師可以藉助教材,通過教學設計,輔助學生完成學習活動,實現認知的升級。很多看起來“像是個問題”的內容,通過教師的輔助,都將不成為問題,而成為一種讓人欣喜的獲得經歷。如今過度仰仗預學,將各種應有的輔助屏蔽,會讓學習再次陷入孤獨的困境。

預學單成為新的負擔,不禁要問:如何即保留預學單,發揮其作用,又能實現有效減負呢?我們提出三點改良建議:

所謂“迴避”,即教師應注重預學單的內容設計,要與課後練習的內容不同。例如:教師可以事先看看要學生做的練習冊、生字書寫本、課後習題等,不要出現與預學單重複的內容。所謂“側重”,應重在讓學生體驗到最為質樸的初讀感受。“預學”,顧名思義,就是預先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身體和心靈放鬆的自由、自然狀態下,嘗試接觸文本,產生一種近似於本能的閱讀反應。當然,反應之後,還可以超越本能有所提升。然而,在這個階段,所涉及的學習活動,應努力維持學生最為樸素的理解與感受,不要有太多的暗示,也不要太多的人為干擾。否則,喪失了“預學”的特質,讓預先學習成為一種變異的教學。

目前,我們看到的預學單,大部分還是“手工作坊”,以填寫各種內容為主。填單,做題,形式單一。預學單就在這老舊的形式下,異化為一種新型的作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全新學習負擔。

每一位學生的預學單形成之後,要有多樣的使用路徑。預學單,絕對不是供教師檢查時使用的“另類作業”。預學單應該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共用的教學資源,成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共同流通的學情信息,成為集體學習活動中共享的學習信號。如:你學到了什麼,我擁有了什麼,你思考了什麼,我探索了什麼,我們可以在未來的學習中共同擁有些什麼……預學的結果要更多地被同伴借鑑,被集體共享,才能夠讓預學真正發揮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