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一分鐘批評理論

疫情期間,我讀了一本書,美國斯賓塞·約翰遜寫的《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

他提出的了“一分鐘批評”理論。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相比於他的另一部作品《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提出的可操作方法論和思考深度是遠不及的。

至少在中國,這套教育不聽話孩子的方法顯得“水土不服”。


原因如下:

文化差異化。

對於普遍的家長來說,批評的即時性是毋庸置疑的,恨不得孩子還沒犯錯,中國家長已經實現了預警。所以“一分鐘批評”的前30秒“在事情發生後立即批評”就是正確的廢話,因為中國家長都是這樣做的;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育兒理想化。

養娃的家長都是深有感觸,孩子哪是一分鐘能搞定的,換句話說:用一分鐘搞定的孩子,都是相對聽話的孩子。前30秒說教,後30秒動情,孩子可不像家長一樣有那麼多豐富的內心戲,他的認識層面淺,接收方法往往比較簡單直接。

孩子也做不到對事不對人,就是下面這段:“只對自己的行為難過,還能對自己擁有良好感覺”,這一點恐怕很難做到。

所以,解決“聽話”問題既要符合中國父母的養育習慣,更得符合孩子的成長階段。


聽話與不聽話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孩子每一階段“不聽話”都有不同特徵,且小時候的管束和習慣養成是會影響後期的。

2歲孩子的不聽話和5歲孩子的不聽話一定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內容和原因也是天差地別。

但2歲的孩子不聽話沒有處理好,沒有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和自控力,5歲孩子也不可能聽話,而且越長大越叛逆,越難管。

聽話與不聽話

孩子就一定得聽話嗎?

“也不一定”

家長批評孩子做的不對,證明家長永遠是對的嗎?

“也不一定”

舉例:

孩子一直吵鬧是影響了周邊的人,還是隻是他一個人精力的消耗。

你讓他消停下來,他就一定得聽話嗎?你的管束就一定對嗎?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有時候,不那麼服從的孩子反而更聰明,更有活力。

孩子的獨立意志是需要鼓勵的,必然會有思維的碰撞,進而言語行為的碰撞;

家長的權力界限不明晰,也是需要劃分清楚的,絕對有此消彼長的話語權之爭。

“不聽話”發展階段


蘇菲課堂還是分情況討論,把3-12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孩子沒有獨立意志,需要父母全權安排;——否定+命令句,言行一致,定好玩的規矩“XX時間”

第二階段:孩子獨立意志生長,開始不服從,並與父母辯論;(有些主動不得不做的事,孩子自控力差)

第三階段:極端叛逆生長期或者一直乖巧聽話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如何判斷孩子步入了一階段還是二階段,可以根據孩子表達反饋來觀察,請參考

差不多3歲左右(年齡會有差異),小朋友能夠簡單閱讀,具備理解能力的時候,就開始有自主意識了,這基本上開始步入第二階段了。

如果他們已經會接受外界反饋好壞,會有不自信,害怕恐懼等多種深刻感受的時候,自主意識開始強化,二階段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主要是檢驗一二階段的做法是否正確,正確就水到渠成——孩子聽話善解人意;不正確——孩子叛逆甚至步入歧途。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階段一的處理方法


不聽話=聽不懂

所有家長都是這麼教育孩子的:

“不許用手抓飯!”

但是孩子接收到的,自動屏蔽了“不許”,他只能聽得懂“手抓飯”這樣簡單的有實物,有行為對應的意思。

他還聽不懂否定詞,所以你就會發現你跟寶寶說什麼,他就是不照做,否定詞這樣的虛詞,已經超綱了,他還沒學到,也無法對應。

所以怪不了他“不聽話”,關鍵是他“聽不懂”。

這個時候家長的行為引導很重要。

讓他不要抓飯,你就做給他看,正確的是拿筷子或者湯匙吃,你先拿起來,然後讓他自己學著你的樣子拿,用習慣了,他自然就不會用手抓了。

因為這種方法他沒用過,他的大腦就會反饋“用不習慣”。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父母言行不一致,幼兒感到疑惑

很多家長邊跟寶寶說“你不許碰電插銷”,然後邊玩手機,或者幹別的事情。

寶寶就會很疑惑“哦,原來拿著手機就等於不許碰插銷啊。”

寶寶當然會繼續碰插銷,完全接收不到你的信息。

優秀的媽媽會這麼做:

媽媽過來拔插銷,然後做出觸電了,誇張表現很疼很難受的樣子,就這樣“表演”給孩子看。讓你的行為和你要求他聽的話聯繫起來。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習慣養成的“儀式感”

對於孩子不喜歡乾的事情,比方說:“不愛刷牙”“不愛洗澡”“挑食”,在孩子小的時候玩圈可以讓他擁有儀式感和趣味感去重新接納好習慣。

兩種方法:

增強儀式感:好玩的刷牙時間,定好遊戲的規則。

如下圖:刷牙遊戲(把畫套上塑料袋,用白板筆畫上汙漬,讓小朋友有趣刷牙)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刷牙親子游戲

增強趣味性:可以邀請他喜歡的小豬佩奇或者艾莎公主一起參與刷牙,洗澡和吃飯的過程;

進入第二階段,以上兩個方法基本不奏效了,所以要在他還容易“被套路”的時候養成習慣,不然,第二階段就不好管啦。

階段二的處理方法

第二階段孩子的獨立意志生長,“不聽話”主要分兩類: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1. 面對危險,家長和孩子感受有差別;

父母很清楚意味著什麼危險,孩子卻只看的到表面。

比如:交通安全,家長肯定認識比孩子深刻,出過事故的家長肯定比沒出過事故的家長深刻。

但有些錯誤是沒有改變機會的。

所以你只能用最直白,最急迫的表達讓他認識到事情嚴重性。

溫柔的表達在這裡,他是認識不到說話內容的緊迫性的。

而語言產生的迫切性,他能很快接收到,並且印在自己的腦子裡。碰到危險,媽媽著急的樣子就會浮現。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2.面對該做不想做的事,孩子拖延,管不住自己

別說孩子,大人都會面臨逃避痛苦做選擇,比方說工作拖延等。

孩子也是如此,總是拖到開學才寫暑假作業。

放假前期:做作業一定比不做痛苦,所以本能逃避,就選擇一拖再拖;

放假後期:被老師批評一定比做作業痛苦,所以搶著最後一天做完作業;

小朋友面對刷牙,吃飯,看書這些慢慢學習的新內容,他們也會因為沒有形成習慣而逃避堅持去做的痛苦。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對應的解決辦法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媽媽喊:“什麼時候去洗澡呀?”“趕緊去寫作業”,其實你不需要給孩子一個開放的問題或者需要時間思考的問題。

要讓孩子服從,直接給一個選擇題就好,

是現在去洗,還是過五分鐘去洗?

是現在寫作業還是五分鐘後去寫作業?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他八成會隨口答道,五分鐘後,但也不要緊,只要他默認這是一件提上日程的事情即可。

讓孩子不用思考,潛意識去做正確的選擇。

當他形成習慣,不用你說,他就會自己去,習慣就是這樣慢慢養成的,不要給他一點商量的餘地。

大多數小孩子是沒有自控能力的,自控能力是要階梯式鍛鍊的。

階段三的處理辦法

前兩個階段沒處理好,第三階段將會步入叛逆期,與父母的衝撞頻率會增多。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很多孩子叛逆期離家出走,甚至抽菸犯罪,都不是一件事導致,而是矛盾積累太多,無法排遣,情緒沒有得到釋放,而是越積越深。

佛洛依德說過: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這裡蘇菲課堂不講個別例子的“法”,而是出一個“道”的解決方針去指導不同親子矛盾的處理方法。

俄勒岡社會學中心的傑拉德佩特森團隊提出了“高壓脅迫循環”理論。

當雙方因為觀點爭吵時,父母孩子都想通過自己惡劣的表現影響對方。

一個人生氣,另一個人更生氣來回敬,你來我往,不斷增加籌碼,越累越惡劣,直到一方妥協。

時間長了,家長孩子都會跳過前面的過程,直接讓憤怒爆發。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這就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麼吵完架,不記得為什麼吵,為什麼親子關係會變成無法挽回的地步。

所以這一階段對於孩子不聽話的應對方式一定不是簡單粗暴,情緒先行的。父母需要擁有控制情緒的能力。

本篇先說系統發展論,具體的處理方式歡迎到音頻頻道收聽《家庭親子溝通|父母智慧表達》系列節目。


你家孩子有不同階段“不聽話”的情況嗎?

是如何解決的?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哦~


蘇菲課堂——專注3-12歲孩子思維表達力提升

培養既“聽話”又“獨立”的孩子全面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