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司马懿,作为《三国演义》中唯一匹敌诸葛亮的谋士(同时期),深谋大略,为何直到“古稀”才造反?很多人说,他暮年造反并不是像司马昭一样厚积薄发,养精蓄锐,而是真的被逼急了,才会在该享福的年龄开始造反。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司马家族为什么能够兴起为帝,离不开两个关键人物:司马懿和司马师。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司马懿,我们都知道,他本是东汉臣子,后来归附曹操。在曹操手下,比较小心谨慎,面对曹操这种枭雄,身为下属的他,即使有反叛之心,也没这个胆量,所以只能忠心耿耿的在曹操手下做事,曹操看人也比较准,早年时就察觉此人的野心,甚至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提醒曹丕时刻提防他。不过和曹操不同,曹丕看重司马懿,对曹操的叮嘱没有放在心上。此外,曹丕和曹植在争夺继承人的过程中,司马懿站队曹丕,并为其出谋划策,这也是曹丕看重他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如果一个人能掌握兵权,那么这个人才真正的掌握实权,所以皇帝一般都会把兵权放在亲信和家族手中,尽管这个时期的司马懿很有带兵作战的能力,但是,在曹丕眼中,他只是个外人,当时的兵权仍然掌握在曹氏和夏侯氏子弟的手中。直到曹丕死后,曹叡继位。而曹叡身边,缺乏领兵作战的人才,而司马懿此时凭借三朝元老的身份,并且在各种大战小战中立下的汗马功劳,让曹叡极其重视他,这也让司马懿和司马家族迎来了崛起的机会——曹叡把兵权交到了司马懿的手中,而这是司马家族辉煌的开端。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而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可以说,没有司马师,就没有“高平陵事变”。很多人对此有疑问:“高平陵事变”不是司马懿主导的吗?跟司马师有什么关系?这里大家且听小编为大家分析。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根据《晋书》记载:公元249年正月,曹芳带领群臣到高平陵给魏明帝曹睿扫墓,曹爽和他的亲信也跟着去了。而此时,在家装病的司马懿进宫,向郭太后讨得圣旨,写了一堆罪名,请求废除曹爽兄弟。但是,身在后宫的郭太后为什么会答应司马懿这样的要求呢?答案是:曹爽独揽重权,不仅得罪郭太后,还引起了郭太后的忌惮。当初,曹爽在朝政上赶走司马懿之后,认为郭太后妨碍自己“一家之言”,就让人请郭太后迁到永宁宫,目的是让自己独揽政权,让自己的兄弟和家族掌管禁军。而此时司马懿提出的要求,让郭太后看到翻盘的机会,她当然不会放过,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另外,此时的司马师担任中护军首领,在曹爽和他的亲信出门之际,顺利控制了京都,同时司马师还召集了自己在民间阴养的三千死士。再往后,就是曹爽在司马懿的软硬兼施之下,选择投降,让司马家族顺利夺权。但是,同年二月,曹芳想要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辞不受,同年十二月,曹芳又受九锡于司马懿,可司马懿依然不受。次年司马懿便称病,不再上朝。但随后,王陵造反,他又亲率大军前去灭敌。此时,曹芳又封司马懿为相国,安平郡公,可司马懿仍然不受。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也就是在“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只活了两年。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此时,我们来进行分析:“高平陵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外乎两大因素——郭太后的圣旨和司马师的中护军与三千死士。郭太后的圣旨让司马家族的事变师出有名,但真正击溃曹爽的是司马师手中的军队,因为所有的政变都离不开军事武力的支持。但是,晋书中记载的三千死士,是由司马师一人阴养的,为何不写成司马家族阴养的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师才是此次政变的实际掌控者,司马懿只是配合他的行动。再看这么一件事。在事变前夜,当司马懿将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的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并且次日清晨,会兵司马门时,司马师镇静内外,置阵甚整。这说明司马师早已知晓此事并积极参与,不然此时的司马师应该和司马昭一样的恐慌,而不是如此般镇定的率兵作战并召集自己阴养在人间的三千死士。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再来看看司马家族内发生的事情,司马师毒杀自己的妻子夏侯徽。据《晋书》记载,夏侯徽知道司马师不是曹魏的忠臣,而司马师也对出身夏侯家族的妻子非常顾忌。两人的婚姻是曹丕为了曹氏宗亲和司马家族和睦相处而安排的政治联姻,也可以说夏侯徽是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安排在司马师身边的一颗棋子。当然,曹丕也在司马懿的身边安排了柏灵筠。但是,在司马家族中,死的只有是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柏灵筠没死。可以想来:如果是司马懿一直有谋反之心,并一直在策划,以司马懿的小心谨慎和雄才大略,肯定会杀了柏灵筠以绝后患,以防出现李春香(李春香是黄奎的妾,与黄奎妻弟苗泽私通,在苗泽授意之下探得黄奎和马腾欲杀曹操之意,告知苗泽,苗泽密报曹操,导致黄奎、马腾事败被杀。)的告密事件。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但是,如果我们把“高平陵事变”中的主角换成司马师,那么有些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司马师才是那个一直想要谋权篡位的人,他在父亲司马懿被曹爽打压的时候竭力保住了中护军的职位,他怕自己的一直以来的野心和行动被人发现,于是毒杀了自己的妻子,还偷偷阴养了三千死士,随时准备造反。而作为司马师的父亲,司马懿怎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所以司马懿知道一旦自己死去,若是继续让司马师这样准备造反,一旦被发现,祸害的是整个司马家族。再加上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的事情,不是能保多久的秘密。那么司马懿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危,最终答应了司马师,告知自己能在高平陵事件中出面帮助,正是凭借司马懿在军中和朝中多年以来积累的威望,才使得大部分士族支持司马家族(也可能是曹爽的专政影响了士族的利益),没有进行抵抗和通风报信,才得以轻松除去曹爽和他的亲信。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司马懿在夺权后,曹家所有的加封称号一概不要,那就是因为他没有反心,只是想做一个忠于曹家的权臣以报答曹操和曹丕的知遇之恩。但是夺权之后,他自知愧对曹丕的知遇之恩,愧对两代皇帝的托孤重任,他不敢要这些称号。此后,司马懿称病在家对朝政不闻不问,大权在握也不曾用过半分。

“古稀”岁数的司马懿为何造反?真正的原因在于他!

而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再也无人压制。朝中的军政大权集中在司马师手上,他先灭夏侯玄(夏侯徽的哥哥)三族,再废曹芳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更是四处兴兵讨伐,一副大权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势。(和曹操很像)而司马师这样的举动,才是一个造反派或者说枭雄该做的事情。

司马师为人沉稳,又有雄谋大略,其能力、情商和政治智慧不弱于父亲司马懿。当他看到父亲失势后,立刻明白朝政大局,了解自己一身本领不会再有可用之地。借助父亲的威名完成“高平陵事变”,成功颠覆朝政,让司马家族得以掌权,更是在司马懿时候,独揽朝政。尽管如此,司马师还是在掌权四年后就病逝了,拥有了至高的权利,却抱憾遗世,最终成就了弟弟司马昭,可能这就是因果循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