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導語:在西方的音樂世界中,多聲部、復調、和聲等等佔據了主體地位,他們將音樂之美定義為縱向的對位,而在中國卻是恰恰相反的,中國的旋律發展是最為突出的,也就最講究的,就如我們的民族樂器,古箏、琵琶、二胡等等。中西方的風土人情以及藝術審美都是不盡相同的,各有各的美,不能用"先進"和"落後"來下定義。

中國的旋律,是中國音樂的特性之一,是區別於其他國家、地區的特徵,也突出顯示了中國人的線性思維,那麼促成這樣單聲旋律發展的又是什麼樣的語境呢?政治環境如何?是什麼樣的哲學思想呢?音樂與禪又是什麼關係呢?本文就中國的單聲旋律與禪的相關問題來一一來討論。

一、禪與音樂的關係

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但同時一方水土也造就一方的音樂。在華夏民族五千年的這片土地上,從先秦時期的"亂"到儒家提倡的"禮樂"再到隋唐的燕樂,以及後來的說唱音樂、市井音樂等等,都是與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主流的哲學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那我們就從單聲音樂的源頭說起。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儒家代表孔子在講學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當然它也將中國的音樂從複雜、變化多端的"亂"中解困出來,走上了單聲音樂的道路,逐漸發展出平和、中庸的旋律特徵,但這些中正的音樂線條,免不了缺乏一些生動和生機,在發展到隋唐的燕樂和雅樂之後,這種平和的音樂就已經走向了末路。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隋唐燕樂畫像

這個時候禪宗出現了,有一種說法,說禪是使中國音樂起死回生的妙藥。禪宗不同於儒家文化,它反對"複雜"形式的出發點與儒家不同,並沒有將"內容"與形式分割開來,並相互對立。禪宗用"簡約"的精神來解放儒家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束縛。《史記春秋》中"大樂必易,大禮必簡",但這裡的"簡"並非"簡單",而是"簡單"的形式下包含"不簡單"的內容。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禪宗祖庭 黃梅五祖寺

禪宗南宗一派主張的"頓悟",他們認為只要"明心見性",便可以"立地成佛",一切複雜的形式,根本達不到你主觀的目的,所以,要從根本上拋棄一切繁文縟節,從離卻形式的"簡單"裡,尋找蘊含生機的內容

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禪宗,拋棄一切形式主義和繁文縟節的哲學思想,在那個被形式所壓迫的已經奄奄一息的社會中廣泛的流傳開來,藝術領域也不例外,中國傳統音樂沐浴到禪宗的甘露後,像是雨後的春筍般,開始與唐朝的禪宗一起茁壯成長,"簡約"之風就此興起。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六祖大師銅像

二、禪宗影響之下的"線性"中國音樂

中國由於受到禪宗的影響,所以講究的是形式"簡約",所以,從許多方面來說,都與西方音樂的縱向音樂有著非常大的區別,那麼,我們就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具體說一下到底是哪裡有差別

1、結構

中國作曲家趙曉生在《中國音樂與東方美學》中指出:"從句法或語法上看,中國音樂只有短句而五真正意義上的、能與瓦格納或者拉赫瑪尼諾夫或者馬勒那些幾十乃至上百小節的樂句相似的長句"。這就猶如中國語言的凝練般,蘊含中國華夏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的如《論語》《荀子》《孟子》等等文著,也不過短短几千字而已,音樂亦是如此,由無數簡練的短句組合構成,即使是如戲劇、蒙古長調一般的長句也都是建立在若干短句上的。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中國音樂家、作曲家 趙曉生老師

曲式結構也體現了禪宗的"簡約"特徵。在中國大部分的流傳較廣的民歌都遵循了"上下樂句"的結構模式,內蒙古的爬山調、陝北的信天游等等,一問一答,"簡約"的形式,去掉繁雜的曲式體系,才能看到內涵中的豐富多彩,與禪宗的"明心見性"的審美追求相一致。

2、節奏

中國傳統的"板"和"眼"就是西方音樂的節奏、節拍。一板一眼就是一強一弱的2拍子,一板三眼就是一強三弱的4拍子。古人說"一個人做事一板一眼"或者"這個人辦事有板有眼"就是在說這個人辦事有章法、中規中矩的,在音樂裡也是這樣,例如中國器樂曲中的"老六板"、"老八板"家族,其實與禪宗裡的"一花五葉"一樣,充滿著生機,同時也充滿了千變萬化的魅力。

前面我們說到"老六板",其實就是中國民間的絲竹樂曲《老六板》,它的基本旋律是由2/4拍的68小節,或者是4/4拍的34小節組成八個樂句,其中第一、二樂句共擊板六下,所以稱之為"老六板"。這首樂曲年代久遠,但是確實後續發展的許多樂曲的原型,在它的基礎上進行千變萬化,由於傳播的地域不同,所以叫法上也產生了不同,在內蒙古地區被稱之為《八譜》、《八音》,廣東地區被稱之為《十八板》,並演化出瞭如河南的箏曲《天下同》、琵琶曲《陽春古曲》、潮州弦詩《錦上添花》等等變體。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中國民間的絲竹樂曲《老六板》

除此之外,在節奏方面,還有一種就是散板的存在,節奏自由,沒有約束,完全根據感情的抒發而定,例如蒙古族的長調歌曲以及國粹京劇中的"導板"和秦腔中的"二導板"等等,都是運用了散拍,這也是禪宗中解脫無礙的思想體現。

3、傳承方式

說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可謂是最能體現禪宗思想的方面了。至今為止,許多器樂的教學以及歌曲、戲劇的演唱都在用中國獨特的傳承方式——口傳心授。這要從中國古代所使用的記譜方式來說了,在西方音樂還沒有像如今這樣大肆普及時,中國都是在用工尺譜來記錄音樂,譜面上只記錄了主要的音高和旋律線條,但是節奏、韻律和技法等等都無法表達,必須讓師傅親自口頭教授,並且需要自己領悟其中的韻味,才能達到真正想要的演奏效果。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藝術家的口傳心授

中國民間的這種只記錄骨幹音和旋律線條與最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傳承方法相結合的做法正是體現了中國禪宗的精神——最簡約的形式之下最豐富的、最具有生機的內容。

中國的古琴譜就是這種傳承方式最好的例證了。中國的古琴是中國文人的必備,也是中國文人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古琴最早是用文字來記錄樂譜的,知道後來發展成了減字譜。現在唯一留存的古琴文字譜就是《碣石調.幽蘭》,雖然有譜,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譜面上只記載了骨幹音高和旋律線條,所以,即使拿到樂譜,如果沒有老師的口口相傳,沒有師傅示範的讀譜過程,是不會將音與音之間的"味道"唱出來的,唱不出來,也就更不會演奏出來了古琴應有的韻味來了。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碣石調.幽蘭》的文字譜

除此之外,中國的民間音樂家還會根據自己的習慣或者是演奏時的情景,在原有的基礎上臨時進行加花,也就是進行個性化的"裝飾",這也是在譜面上不可能進行標記的。

4、中外交流

社會在進步,文化在高速的流通,中國音樂也好、禪宗也罷,都在融合新的元素。在中國的器樂合奏上,逐漸融入了多聲思維,但仍然保留了中國禪宗講究的人本主義哲學,在合奏中"同中求異",講究不同音色之間在同一旋律上的交融和消長的音響效果,而西方在多聲音樂中卻是"異中求同",講究的是不同音色在不同聲部和不同旋律中的對比和競爭。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100多年前,民間樂隊的合奏

雖然我們也將西方的多聲思維引入中國音樂之中,但其運用的方法和目的卻是截然相反的,體現了中國音樂與禪宗的人本主義哲學與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之間的差別。

明心見性——古代音樂中的簡約與單聲旋律的禪意

莫扎特歌劇《女人心》的縱向和聲的運用

結語:六祖慧能是禪宗的代表,禪宗的"頓悟"深深的影響著中國的音樂,禪宗的哲學思想也是在中國音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如同中國充滿魅力的語言一般,中國的音樂也是充滿了哲學的意味簡約的"外殼"加上豐富的"內在",賦予了音樂獨特的魅力。促使中國音樂走上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道路。"神韻"成為了中國音樂的重要標籤。

參考文獻:

田青《禪與樂》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莊孔韶《人類學通論》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