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导语:在西方的音乐世界中,多声部、复调、和声等等占据了主体地位,他们将音乐之美定义为纵向的对位,而在中国却是恰恰相反的,中国的旋律发展是最为突出的,也就最讲究的,就如我们的民族乐器,古筝、琵琶、二胡等等。中西方的风土人情以及艺术审美都是不尽相同的,各有各的美,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下定义。

中国的旋律,是中国音乐的特性之一,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的特征,也突出显示了中国人的线性思维,那么促成这样单声旋律发展的又是什么样的语境呢?政治环境如何?是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呢?音乐与禅又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中国的单声旋律与禅的相关问题来一一来讨论。

一、禅与音乐的关系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同时一方水土也造就一方的音乐。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这片土地上,从先秦时期的"乱"到儒家提倡的"礼乐"再到隋唐的燕乐,以及后来的说唱音乐、市井音乐等等,都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主流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我们就从单声音乐的源头说起。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儒家代表孔子在讲学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当然它也将中国的音乐从复杂、变化多端的"乱"中解困出来,走上了单声音乐的道路,逐渐发展出平和、中庸的旋律特征,但这些中正的音乐线条,免不了缺乏一些生动和生机,在发展到隋唐的燕乐和雅乐之后,这种平和的音乐就已经走向了末路。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隋唐燕乐画像

这个时候禅宗出现了,有一种说法,说禅是使中国音乐起死回生的妙药。禅宗不同于儒家文化,它反对"复杂"形式的出发点与儒家不同,并没有将"内容"与形式分割开来,并相互对立。禅宗用"简约"的精神来解放儒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束缚。《史记春秋》中"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但这里的"简"并非"简单",而是"简单"的形式下包含"不简单"的内容。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禅宗祖庭 黄梅五祖寺

禅宗南宗一派主张的"顿悟",他们认为只要"明心见性",便可以"立地成佛",一切复杂的形式,根本达不到你主观的目的,所以,要从根本上抛弃一切繁文缛节,从离却形式的"简单"里,寻找蕴含生机的内容

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禅宗,抛弃一切形式主义和繁文缛节的哲学思想,在那个被形式所压迫的已经奄奄一息的社会中广泛的流传开来,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中国传统音乐沐浴到禅宗的甘露后,像是雨后的春笋般,开始与唐朝的禅宗一起茁壮成长,"简约"之风就此兴起。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六祖大师铜像

二、禅宗影响之下的"线性"中国音乐

中国由于受到禅宗的影响,所以讲究的是形式"简约",所以,从许多方面来说,都与西方音乐的纵向音乐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那么,我们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具体说一下到底是哪里有差别

1、结构

中国作曲家赵晓生在《中国音乐与东方美学》中指出:"从句法或语法上看,中国音乐只有短句而五真正意义上的、能与瓦格纳或者拉赫玛尼诺夫或者马勒那些几十乃至上百小节的乐句相似的长句"。这就犹如中国语言的凝练般,蕴含中国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的如《论语》《荀子》《孟子》等等文著,也不过短短几千字而已,音乐亦是如此,由无数简练的短句组合构成,即使是如戏剧、蒙古长调一般的长句也都是建立在若干短句上的。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中国音乐家、作曲家 赵晓生老师

曲式结构也体现了禅宗的"简约"特征。在中国大部分的流传较广的民歌都遵循了"上下乐句"的结构模式,内蒙古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等等,一问一答,"简约"的形式,去掉繁杂的曲式体系,才能看到内涵中的丰富多彩,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审美追求相一致。

2、节奏

中国传统的"板"和"眼"就是西方音乐的节奏、节拍。一板一眼就是一强一弱的2拍子,一板三眼就是一强三弱的4拍子。古人说"一个人做事一板一眼"或者"这个人办事有板有眼"就是在说这个人办事有章法、中规中矩的,在音乐里也是这样,例如中国器乐曲中的"老六板"、"老八板"家族,其实与禅宗里的"一花五叶"一样,充满着生机,同时也充满了千变万化的魅力。

前面我们说到"老六板",其实就是中国民间的丝竹乐曲《老六板》,它的基本旋律是由2/4拍的68小节,或者是4/4拍的34小节组成八个乐句,其中第一、二乐句共击板六下,所以称之为"老六板"。这首乐曲年代久远,但是确实后续发展的许多乐曲的原型,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千变万化,由于传播的地域不同,所以叫法上也产生了不同,在内蒙古地区被称之为《八谱》、《八音》,广东地区被称之为《十八板》,并演化出了如河南的筝曲《天下同》、琵琶曲《阳春古曲》、潮州弦诗《锦上添花》等等变体。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中国民间的丝竹乐曲《老六板》

除此之外,在节奏方面,还有一种就是散板的存在,节奏自由,没有约束,完全根据感情的抒发而定,例如蒙古族的长调歌曲以及国粹京剧中的"导板"和秦腔中的"二导板"等等,都是运用了散拍,这也是禅宗中解脱无碍的思想体现。

3、传承方式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可谓是最能体现禅宗思想的方面了。至今为止,许多器乐的教学以及歌曲、戏剧的演唱都在用中国独特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这要从中国古代所使用的记谱方式来说了,在西方音乐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大肆普及时,中国都是在用工尺谱来记录音乐,谱面上只记录了主要的音高和旋律线条,但是节奏、韵律和技法等等都无法表达,必须让师傅亲自口头教授,并且需要自己领悟其中的韵味,才能达到真正想要的演奏效果。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艺术家的口传心授

中国民间的这种只记录骨干音和旋律线条与最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相结合的做法正是体现了中国禅宗的精神——最简约的形式之下最丰富的、最具有生机的内容。

中国的古琴谱就是这种传承方式最好的例证了。中国的古琴是中国文人的必备,也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古琴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乐谱的,知道后来发展成了减字谱。现在唯一留存的古琴文字谱就是《碣石调.幽兰》,虽然有谱,但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谱面上只记载了骨干音高和旋律线条,所以,即使拿到乐谱,如果没有老师的口口相传,没有师傅示范的读谱过程,是不会将音与音之间的"味道"唱出来的,唱不出来,也就更不会演奏出来了古琴应有的韵味来了。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碣石调.幽兰》的文字谱

除此之外,中国的民间音乐家还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是演奏时的情景,在原有的基础上临时进行加花,也就是进行个性化的"装饰",这也是在谱面上不可能进行标记的。

4、中外交流

社会在进步,文化在高速的流通,中国音乐也好、禅宗也罢,都在融合新的元素。在中国的器乐合奏上,逐渐融入了多声思维,但仍然保留了中国禅宗讲究的人本主义哲学,在合奏中"同中求异",讲究不同音色之间在同一旋律上的交融和消长的音响效果,而西方在多声音乐中却是"异中求同",讲究的是不同音色在不同声部和不同旋律中的对比和竞争。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100多年前,民间乐队的合奏

虽然我们也将西方的多声思维引入中国音乐之中,但其运用的方法和目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体现了中国音乐与禅宗的人本主义哲学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之间的差别。

明心见性——古代音乐中的简约与单声旋律的禅意

莫扎特歌剧《女人心》的纵向和声的运用

结语:六祖慧能是禅宗的代表,禅宗的"顿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音乐,禅宗的哲学思想也是在中国音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同中国充满魅力的语言一般,中国的音乐也是充满了哲学的意味简约的"外壳"加上丰富的"内在",赋予了音乐独特的魅力。促使中国音乐走上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道路。"神韵"成为了中国音乐的重要标签。

参考文献:

田青《禅与乐》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

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