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青年教师需警惕“预学单”成为全新负担

预学单,从诞生到如今,以火箭般速度,完成了从新事物到课堂常态的蜕变。特别是在公开课中,常见青年教师使用。一般情况下,推广得特别快,特别广的,我们都希望大家对其抱以“谨慎的欢迎”。

就在最近的几次听课中,我们都看到“预学单”的影子——事先布置学生学习部分内容,完成预学单的填写。之后在上课时带着预学单进入课堂。我们随手翻看了几张预学单,发现大同小异。不外乎是对本课生字词的自学,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关注,对疑难问题的思考等。同时,我们也发现,预学单之所以迅速风靡,至少有三个凸显的好处:

第一: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一点不言而喻,也是预学单存在的最大价值。习惯的养成需要历练力量,历练的过程,要显而易见。所以,完成预学单,真的能养成好习惯。

第二,有利于初级障碍的扫除。
确实,有些内容不需要在课堂上讲,有些内容不能等到上课时才讲,这些都可以成为预学单关注的对象。例如,前文中我们发现的,新课中不懂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等等,或者是课后的思考题,确实都可以在初读中得到解决。我们称之为扫除初步的阅读障碍。倘若这些内容都留到上课时,势必让课堂教学变得臃肿而低效,也会让学习变得索然无味,教学变得很不顺畅。

何捷:青年教师需警惕“预学单”成为全新负担

但如此火爆的预学单,真实的面目应是一柄“双刃剑”。设计操作得好,教学变得高效、便利;一旦操作不当,就成为一种全新的负担。大多情况下,我们看到青年教师使用的预学单,由于过度依赖,过于呆板,最终都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全新负担。负担,至少有两个:

负担之一:将作业提前至课前。

预学单中涉及的课文重点内容填空,课文关键语句理解等等,在“预先学习”时“先学先做”,这固然好。但实情是学生并不喜欢。请不要忘记,这些内容大多在教学之后的课后练习时,还要再做一次。这样就等于重复练习两次。负担增加在“量”上就看得见。而且,上课前做作业,课后做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使学习的过程变得繁琐。

记住,所有的麻烦都是自找的。

第二怪:该陪的不陪。
学习,并非都要独立。合作与陪伴,也应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伴读,让师生在互动中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习在相互陪伴中发展。这,都是一种值得体验的乐趣。预学单使用过度,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个体活动,缺乏了教师的参与,闭门造车的倾向让学习的格局窄化。

第三怪:该帮的不帮。
学习中最具价值的就是建构的历程,建构的真相就是教学相长。老师可以借助教材,通过教学设计,辅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实现认知的升级。很多看起来“像是个问题”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辅助,都将不成为问题,而成为一种让人欣喜的获得经历。如今过度仰仗预学,将各种应有的辅助屏蔽,会让学习再次陷入孤独的困境。

预学单成为新的负担,不禁要问:如何即保留预学单,发挥其作用,又能实现有效减负呢?我们提出三点改良建议:

所谓“回避”,即教师应注重预学单的内容设计,要与课后练习的内容不同。例如:教师可以事先看看要学生做的练习册、生字书写本、课后习题等,不要出现与预学单重复的内容。所谓“侧重”,应重在让学生体验到最为质朴的初读感受。“预学”,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身体和心灵放松的自由、自然状态下,尝试接触文本,产生一种近似于本能的阅读反应。当然,反应之后,还可以超越本能有所提升。然而,在这个阶段,所涉及的学习活动,应努力维持学生最为朴素的理解与感受,不要有太多的暗示,也不要太多的人为干扰。否则,丧失了“预学”的特质,让预先学习成为一种变异的教学。

目前,我们看到的预学单,大部分还是“手工作坊”,以填写各种内容为主。填单,做题,形式单一。预学单就在这老旧的形式下,异化为一种新型的作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新学习负担。

每一位学生的预学单形成之后,要有多样的使用路径。预学单,绝对不是供教师检查时使用的“另类作业”。预学单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共用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流通的学情信息,成为集体学习活动中共享的学习信号。如:你学到了什么,我拥有了什么,你思考了什么,我探索了什么,我们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中共同拥有些什么……预学的结果要更多地被同伴借鉴,被集体共享,才能够让预学真正发挥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