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國債時隔13年後“復出”發行規模有望超1億

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專家認為,一系列重磅舉措將適時亮相。財政政策方面,特別國債時隔13年後將“復出”,發行規模有望超1萬億元,同時,將適當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貨幣政策方面,未來LPR下行仍有空間,存款基準利率調整窗口打開。隨著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經濟增速料逐漸回升。

財政政策加碼成看點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良好,但境外疫情正加速蔓延,世界經濟面臨衰退風險,我國經濟發展亟待宏觀政策持續發力。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表示,突發公共事件後,重建資金通常約為災害經濟損失的1.5至4倍,因此政策託底仍有空間。

“財政政策發力將成為下一步重要看點。”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稱。

特別國債指專門服務於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項目需要的國債,不計入財政赤字。我國此前僅發行過兩次,此次為時隔13年重啟發行。1998年,財政部向工農中建四大行定向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補充資本金;2007年,財政部發行約1.55萬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購買外匯作為即將成立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本金。2017年,部分2007年發行的國債又進行了定向續作。

華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繼強介紹,特別國債針對特定用途發行,更加契合當前應對疫情衝擊的政策目標,更加有利於相機決策,可避免地方政府債務過快上升。適時、適度重啟特別國債的發行有一定必要性。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特別國債主要針對機構投資者定向發行,僅少量為公開發行,個人投資者可以認購,因此對資金面影響較為有限。

專項債方面,一位接近監管的人士向記者透露,2020年專項債投向不得用於土儲、棚改及房地產等。市場預計,專項債對基建投資的拉動作用將有所增強。

貨幣調控彈性增強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貨幣政策施策體現出力度和方向的平衡。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一方面,監管部門始終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為穩定實體經濟運行提供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海外貨幣環境寬鬆和國內通脹壓力仍存的情況下,我國貨幣政策調控展現出了定力。

對於下一步貨幣政策怎麼走,業內專家認為,監管部門多次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重點是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意味著未來LPR仍有下行空間,而“疏通傳導機制”也意味著融資成本下行不能僅依靠下調MLF來解決,也需要商業銀行降低對短期利潤增長的過高要求,向實體經濟讓利。

從存款基準利率角度看,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認為,4月中旬或是較為合適的下調窗口。由於存款成本是銀行成本的重要部分,存款利率若下調25個基點將會直接導致LPR報價下調20至25個基點,從而達到在幫助銀行緩解成本壓力的同時,將降低融資成本的效果傳導給實體企業。

在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看來,“更加適度”預示著貨幣調控彈性將進一步增強,在復工復產逐步推行的過程中貨幣調控也不急於一步到位,而是配合財政發力以拉動實際需求等;“更加靈活”或體現在貨幣政策工具及方向上,如繼續推動專項再貸款等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繼續運用“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來強化對小微、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

經濟增速將逐漸恢復

雖然疫情對一季度經濟運行造成影響,但多位專家表示,我國宏觀經濟長期發展態勢不會改變,隨著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的有力實施,經濟增速將逐漸恢復。

程實認為,展望未來,中國金融體系將進一步轉型並適應中國經濟“更平衡、更充分”的穩健增長,利率市場化和融資體系改革將為各類微觀主體提供有效支持。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強調,當前經濟波動主要源於外生性的重大疫情衝擊,而非經濟體系內部的資源錯配或經濟政策出現重大偏差,因此疫情之後經濟運行將會較快回歸正軌,更不會改變我國宏觀經濟長期發展態勢。

姜超表示,若全球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我國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加之財政更加積極有為、貨幣更加靈活適度,今年二季度以後我國經濟增速有望恢復到6%左右甚至以上水平。

(彭揚 趙白執南)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