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嶺千秋雪”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又該如何賞析?

冰激淋38036242


蘇拉木塔格也是很喜歡杜甫的詩歌,所以非常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句詩歌出自唐朝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絕句》,全詩如下:

◎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此時時局動盪,複雜多變。

公元755年, “安史之亂”後,詩人在顛沛流離中,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好友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建一草堂(杜甫草堂),過了幾天相對安穩的日子。

當時,他的心情較好,面對明媚秀麗的春景,情不自禁,寫下這首即景小詩。

這首小詩清新明快,一句一景,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意境。四幅獨立的圖景,由下而上,由近及遠描繪了生機盎然的早春景象,並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婉轉寄託和表達了詩人內心濃郁的思鄉之情。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窗含西嶺千秋雪”這句詩中,選用“窗含”而非“窗寒”,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意境方面

“窗含”形象準確地描摹了詩人透過窗戶看到西嶺千秋雪的實際情況。西嶺千秋雪的勝景,像一幅畫一樣鑲嵌在窗口,若用“窗寒”則沒有這樣的意境。

格律方面(對仗)

絕句講究對仗。此詩中的“兩個”對“一行”,“ 黃鸝”對“白鷺”,“ 鳴翠柳”對“上青天”,“ 窗含”對“門泊”,“ 西嶺”對“東吳”,“ 千秋雪”對“萬里船”。對仗異常工整,尤其是四句詩歌中的四個動詞,鳴、上、含、泊,各自準確地表達了目睹之景,堪稱神筆。若用“寒”字,則破壞了其妙。

表達方面

“窗含”,既是寫實,又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相對平和寧靜,為下文上揚的思鄉之情做了鋪墊。“窗寒”則達不到這樣的藝術效果。

總之,古人寫詩講究推敲煉字。這個“窗含”無論從意境、格律還是表達方面,均強於“窗寒”,體現了杜甫精湛的詩藝,值得我們反覆揣摩學習。



延伸閱讀:推敲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裡就邊推敲邊唸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裡。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

蘇拉木塔格


眾所周知,此句出自杜甫非常有名的一首《絕句》,我們從小就都要求要背誦並默寫全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最後一句中為什麼是“含”而不是“寒”?

後兩句結合來看,“窗”對“門”,“含”對“泊”,“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里船”,每一處相對的詞詞性相同,對仗工整。下句“泊”是動詞,上句中“含”也為動詞,而“寒”是形容詞,所以用“含”。

那從意境來說,用“含”也“寒”更好。此句中可看出詩人是站在窗前向遠處眺望,遙遙看去,遠處的雪山之景被納入在窗欞之中,既是千秋勝景,也恍如框在窗中的一幅永恆畫卷。一個“含”字,取境也很美吧?

再從詩意上來說,這首詩是杜甫寓居成都時寫下的,寫的是杜甫草堂的春天。前兩句寫黃鳥在綠柳邊清脆地鳴叫,白鷺從碧空之中一飛而起,呈現出的是一派明快、清新而溫暖的春日之景,生機勃勃,給人愉悅之感。下兩句中如果用一個“寒”字,難免會給人一種冷意,與這種溫暖的基調不合。

再結合現實中來看,雪山其實離著成都很遠,而蜀中天氣又常不分明,必須有晴明之色,大晴天裡才能遠眺到遙遙的雪山。所以,這種天氣下,當也不會“寒”。

杜甫筆下的,是柳綠花開,黃鶯啼鳴的和暖春天呀!


讀書燈下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的這首《絕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在小學時,我們就背過這首詩。老師有沒有讓你默寫這首詩,你是否寫了錯別字呢?

很慚愧,我以前常寫錯別字,經常把“窗含”寫成了“窗寒”,被老師狠狠地批了一通。

那麼在“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為何寫為“窗含”而不是“窗寒”呢?

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表達,詩中的每一個字都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

因此,要讀懂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人,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憂國憂民杜子美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憂國憂民,嫉惡如仇,被後世稱為“詩聖”。他的詩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特別是安史之亂後,杜甫的詩風越來越傾向於現實主義。因此,他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

這首詩就是杜甫於“安史之亂”平定後寫成的。

粗略地瞭解詩人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後,我們就來看看詩人為何用“含”字,而不用“寒”字。

“寒”字與全詩表達的意境不符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這首詩創作於“安史之亂”平定後,此時詩人杜甫內心裡稍稍有點兒喜悅。從開頭兩句,我們可以推測出此時正值早春。初春之時,萬物復甦:柳發新枝、黃鸝啼鳴、白鶴翱翔於天際之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此句若寫為“窗寒西嶺千秋雪”,那麼“窗寒”勢必是運用了通感的手法,窗子本身是體會不到寒冷的,是詩人內心的寒。

但是,此情此景,詩人的內心怎會“寒”呢?因此,用“寒”是沒有道理的,這與詩人內心的情感是相悖的。(雖然詩人心情仍然有些低落,但也談不上寒涼)

用“寒”字斷然是不可的,但為何用“含”卻十分巧妙呢?

一“含”字把西嶺千秋雪框在小窗之中

“含”字很好地把窗和雪融合在一起。“窗”就像是一個畫框,而“西嶺千秋雪”則是此框中的一幅圖畫,似乎觸手可及。此等意境,別有一番風味。

生機盎然之景,難掩低落之意

全詩雖然一句一景,但通過詩人的內在情緒,又融為一體。表面上,全詩表現出初春生機盎然之景,但細細思索,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心緒似乎有點複雜。

前面提到,這首詩是創作於“安史之亂”平定後不久。此時,詩人也已經回到了自己在成都的草堂。這首《絕句》是詩人望著草堂窗外的景象,有感而發創作的。

雖然“安史之亂”已經平定,春天也已到來,但詩人內心卻是喜憂交織。喜的是,叛亂終於平定了,交通恢復,“東吳”之船又能暢行無阻地來到此處。但一“泊”字又暗含著詩人多年來漂泊不定,何時能回到家鄉仍是個未知數。就像這“東吳”之船,從萬里之外來到此處,但,誰知明日又要去往何處?

杜甫的這首《絕句》由四幅圖景組成,句句經典。而且第三句的“含”字和最後一句的“泊”用得非常之精妙。

這首詩,詩人用清新活力之景,寄託了內心複雜的情緒,是一首經典之作!


追尋遠方的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代杜甫《絕句》

這是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的一首絕句,是組詩《絕句》中的第三首。何為絕句?簡單地說,一首格律詩,八句為律詩,四句為絕句。

“窗含西嶺千秋雪”,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

1.格律詩對仗原則要求如此

格律詩的對仗除了音律平仄有定規外,用詞的詞性也要基本一致,尤其是實詞。

第四句“門東吳萬里船”的“泊”字是動詞,那第三句對應位置的詞就一定要是動詞。“窗西嶺千秋雪”的“含”字是動詞,而“寒”字是形容詞,所以用“含”字。

對仗既要符合平仄規律,又要做到詞性統一。

2.格律詩起、承、轉、合原則要求如此

格律詩講究詩的意氣貫通流暢,用字巧妙而無刻削痕跡。

用具體作詩技巧操作,絕句的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轉,第四句是合。(律詩兩句一聯,共四聯。四聯分別對應起、承、轉、合)

怎樣做到流暢無痕?那就是要符合起、承、轉、合原則。

怎樣才能符合起、承、轉、合原則?那同樣還是要求詩歌對仗的關鍵位置詞性統一。

我們可以把這首絕句每句的動詞提出來看:

鳴——上——含——泊

如果把“含”字換成“寒”字:

鳴——上——寒——泊

反覆品味一下,你是不是覺得非常彆扭,特別不舒服?

3.格律詩字字如金,要儘量減少重複,有效增加字詞的信息量

“窗

西嶺千秋雪”,難道是說“千秋雪”不夠寒,有必要再綴上一個“寒”字?格律詩承載空間有限,象這樣完全沒有意義的重複,只能成為累贅。

詩人採用“含”字,顯得動感十足,加上其它幾個動詞一起配合,四幅美圖就起來了。

這首《絕句》,又該如何賞析?

1.瞭解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平定後,飽嘗流離之苦的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並得到成都府尹嚴武的舉薦,入嚴武幕府任檢校工步員外郎。他內心充滿了興奮與感恩之情,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一首即景小詩。

2.剖析情隱於景,觸景生情而不言情

四句詩,四幅美景,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欣喜滿懷,內心的情感自然隱現。

第一句,暗示吉鳥報喜訊;第二句,用“一行白鷺”隱喻一群高潔之士被提拔,遂青雲之志;第三句,隱喻杜甫自己歷經磨難終有成;第四句,暗示迎接自己出山的“萬里船”就在門口了。

詩人將情隱於景,觸景生情而不言情,技巧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最後一句,用“萬里船”收束全詩,表達了自己要與嚴武同舟共濟的感恩之意。

元代文學家楊載說:

絕句之法,要婉曲迴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正如此說。

3.學習以賦入詩,渾然天成

全詩四句皆對,一句一景,似各不相干,其實是一個整體。 ——蕭滌非《杜甫研究》

全詩用賦的方法寫作,且渾然天成,不露痕跡,讓人以為杜甫僅僅是在描寫自然風景。

詩歌結構簡單而不簡陋,上下各兩句,且兩兩相對。詩中的明比、暗喻巧妙自然,讓人浮想聯翩,實屬是完美運用“賦、比、興”的經典之作。

短短四句,就讓人見識到了什麼叫託物言志,什麼是詩的語言。

4.體悟詩歌“神氣”,反覆誦讀玩味

明代文學家謝榛說:

詩無神氣,猶繪日月而無光彩。學李杜者,勿執於句字之間。當率意熟讀,久而得之,此提魂攝魄之法也。

話的意思就是,學習李白杜甫的詩歌,不要太拘泥於遣詞用字方面,應該隨性反覆誦讀。玩味久了,你自然就可以體悟到他們詩歌裡“神氣”的奧秘。

杜甫詩歌明白如話,我們不可以把關注點放在字句表面,而是應該通過誦讀去深入體悟其精神和思想,剖析技巧只是體悟精神思想的手段而已。


靈魂覺悟者


我是文之戈,現來回答:“窗含西嶺千秋雪。”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又該如何賞析?


“窗含西嶺千秋雪”這是來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絕句》裡的詩句。

原詩是這樣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是杜甫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其間避亂梓州,第二年叛亂平定,杜甫又回到成都草堂,當時心情很好,面對草堂四周一派生機,情難自已寫下這首即景小詩。

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呢?這要從詩歌賞析的幾個方面來解析。

一,從文眼著手來看看。

這首詩從表現手法上來看是化靜為動,含蓄委婉。風格內容上來說是一首寫景詩。本詩一句一景,動靜有致,似乎不好抓文眼,文眼也就是本詩中的中心重點詞語,所以詩中是一句一個眼,分別是一句“鳴”,二句“上”,三句“含”,四句“泊”。從這四個字中,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越來越興奮開心的心情,就是這四個字連絡起全詩的意境,使本詩成為一個整體,都在表現詩人的情不自禁的快樂心境。

此四個字都為動詞,若把“含”換成“寒”字,“寒”為形容詞,與第四句“泊”字詞性不對仗。還有“寒”字也與作者的心境不匹配,本來杜甫一生坎坷,流離飄泊不定,好不容易心情好一點,要你這一“寒”又把心情扯到了冰點。所以“寒”字不妥。

二,從詩的意境上去分析。

詩人杜甫年輕時在做官的父親的蔭護下,度過了一段好時光,到了中年進仕不順,只做了個小官,後來好不容易升為工部郎,又遇到安史之亂,只得棄官逃難到成都,結了個草廬暫時安家。這個草廬就是寫《絕句》這首詩的地方,當然還有最著名的《寒廬為秋風所破歌》也是在這裡寫的,寫出了流傳千古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寫《絕句》這首詩時的時代背景和環境。

我們要理解本詩《絕句》的意境首先必須要了解作者寫作此詩的環境和時代背景。

曾經的杜工部一早起來,就聽到了安史之亂被平叛的好消息,在飢寒交迫中沉浸了許久的心一下子跳了起來,聽到了二個黃鸝鳥在剛吐綠的枝葉上歡叫,一抬頭就看到了一行白鷺直衝雲霄,從推開的窗戶裡看到了遠方西嶺千年不化的雪,(這都是好兆頭,好現象,怎能不高興。)打開門看到停泊在江面上即將北上遠行的船。(該坐船回去了,該結束這寄人蘺下的生活了,怎能不高興。)

看看這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一系列情景,我的心情都透過這千古的文字為作者開心起來了。所以此情此景,此時此刻,把這個與意境極不匹配的“寒”字,要是誰真狠心地把它放進詩裡,既是杜甫不罵娘,我也想揍他一頓。

三,把詩翻譯成白話文看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

一行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如果我們把“窗含”改為“窗寒”翻譯一下,就變成了“坐在寒冷的窗前冷冷地看著西嶺外千年不化的積雪。”與前面那二句好不容易看到的好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一個“含”字把窗寫活了,像一幅畫一樣把西嶺雪景框嵌在窗上一樣。這樣樹上天上,遠方近旁都融為一體。所以是“窗含”而非“窗寒”。經典就是經典,“詩聖”的名頭確實不是白叫的。不然在杜甫之後那個喜歡“推敲”的賈島早就把這詩“推敲”掉了。

時間成就了經典,經典成就了完美。


文之戈


首先,讀詩要了解作者。這首詩的作者是杜甫。杜甫被稱作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李白有詩仙美譽,杜甫有詩聖稱號。他一方面對官場的腐敗和社會矛盾憂心忡忡、嫉惡如仇,另一方面對封建帝王無比忠誠、充滿幻想,因此他的詩以沉鬱為主,也被後世稱為“詩史”。

其次,讀詩要了解創作背景。寫這首詩的時候,適逢“安史之亂”剛剛平定,杜甫回到了成都浣花溪草堂。我們可以試著換位理解杜甫當時的心情:戰亂終於平定,又適逢春天來臨,心情自然不錯。但憂國憂民的詩人想到更加深遠:何時國富強民,如何讓百姓早日安居樂業。

再次,讀詩要了解全文。這是杜甫寫下的組詩“絕句四首”中的第三首。第一首寫草堂四景;第二首寫浣花溪水勢;第三首寫早春四景;第四首寫藥圃。

第一首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第二首

欲作魚梁雲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第三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第四首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瞭解這些之後,我們再來賞析這首《絕句》,就別有一番滋味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譯成白話文就是:兩隻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枝間鳴叫嬉戲,一行白鷺在整齊衝向天空。遠處西嶺千年的雪山彷彿嵌含在窗子裡的一幅畫,近處門旁停泊著即將駛向遙遠的東吳船。

題主問“窗含”為何不是“窗寒”?這裡就可以解釋清楚了:“含”是動詞,鑲嵌、包含的意思。“寒”則為形容詞。溫度低,寒冷的意思。“窗含西嶺千秋雪”是指西嶺千年不化的雪景“鑲嵌”在窗戶中,像一副畫一樣。如果換成“窗寒西嶺千秋雪”則是指溫度低,很寒冷嗎?肯定不是,因為前兩句已經告訴我們是春天了。而且,這個動詞“含”和下句的動詞“泊”相呼應,如果是“寒”就不能和“泊”相呼應了。

賞析這四句詩,感覺就是四幅美麗的畫卷。其一,從顏色上看:黃鸝鳥、翠柳、白鷺、青天中包含了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這四種顏色描繪出了美麗春天景色,也表達出了戰亂平定後作者喜悅的心情。其二,從動作上看:鳴、上、含、泊。四個動詞。鳴和含兩字,把靜止畫面變成了動態的視頻,而含和泊又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其三,從數字上看:兩個黃鸝與一行白鷺,不知道杜甫真的看見的就是兩隻黃鸝和一行白鷺,還是為了對仗工整。但,每每想起,我寧願真的就是兩隻黃鸝和一行白鷺,因為這樣才讓畫面更美。其四,遠近、動靜,相得益彰,美不勝收。近看黃鸝鳴啼,遠觀白鷺飛天。近泊船隻停靠,遠望雪山佇立。

總之,杜甫這首《絕句》,在描寫春季景色異常優美的同時,也用前兩句和後兩句對比方式,表達了杜甫那種戰亂之後,心情雖然愉快,但同時對前途命運(千秋雪)和美好生活(東吳萬里船)的擔憂和嚮往。“千秋雪”代表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東吳萬里船”代表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的勇氣、信心。


十三月有話說


大家好,我是零點拾韻,一名普通的詩詞愛好者,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要是不看全詩的話,單純看這一句,“窗含”替換成“窗寒”,即“窗寒西嶺千秋雪”,問題是不大的,語句通順、含義清晰。但是,從全詩看,替換後那就是天壤之別了。


原詩是兩個對仗句,替換後三四句就不是對仗了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雖然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但是中唐以前的詩人都喜歡在一、二句或三、四句採用對仗。比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一、二句對仗,又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三、四句對仗。

杜甫的這首《絕句》是全對仗,那麼,我們來看“窗含”與“窗寒”的區別:“含”是動詞,與“泊”相對,而“寒”是形容詞,就不能與“泊”形成對仗了。


“窗寒”與“窗含”的相比,意境差了不只一個層次

原句的意思是:在屋裡,通過窗戶往外看,西嶺上千年的積雪盡收眼底。替換後則理解為:窗戶寒冷,西嶺上還有千年積雪沒有融化。意境上,至少有以下三個區別:

  1. 動態與靜態的區別:“含”是動詞,把“窗”和“雪”緊密聯繫在一起,所有的積雪都是在窗的囊括範圍,這扇“窗”可以說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替換成“寒”後,則“窗”與“雪”是孤立的存在,只是簡單的畫面拼接。

  2. 起承轉合的連貫性有區別:全詩前兩句是明快的景象,第三局轉折,由景轉到作者的感慨:重燃回鄉希望,尾句則是點明心理的複雜:實現夢想是比較難的。“窗含”正好在這轉折之間的運用恰到好處,如果替換成“窗寒”就顯得有點突兀,連貫性差了一些。

  3. 感情色彩有區別:這要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平息後,詩人回到草堂,看著生機勃勃的景象,重新燃起了回鄉的希望,但心裡還是沒底,應該說是心情複雜略偏向積極。“窗含”隱藏了冰雪初融的含義,換為“窗寒”之後就是一如既往的寒冷,看不到冰雪融化的希望,感情色彩就有偏向悲傷了,與他當時的心境不符。


零點拾韻


“窗含西嶺千秋雪”出自唐朝大詩人杜甫的《絕句》,全詩如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大意為: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這是一副春天的圖畫,大自然饋贈的絕妙風景。

這是首絕句詩,每句都是一景 ,但又融合為一,形成一副畫圖。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新綠的柳枝上有一對黃鸝在歡唱,聲色俱佳,生機盎然。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姿態優美,自然 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鮮明。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千秋雪”恰當之極。我曾去過玉龍雪山,只在空氣清澄的晴日才清晰 可見,藍天白雪,在陽光映照下,分外耀眼。用一“含”字,洞中有靜,美景如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畫,近在眼前。下句描寫的是門外景象,船隻停靠在江岸邊,也是一副美麗的畫圖。“泊”字對應上句的“含”,引出兩幅相對應的畫圖,絕對妙手偶得,成為千古絕句。

仔細品味完全詩,就會看出“窗含”的絕妙。如果改成了“窗寒”,讀起來雖也順暢,可寒是形容詞,對仗不公整。“窗寒西嶺千秋雪”,應該如何理解呢?如果把“寒”解釋為冷風吹,作為動詞來理解,釋意為冷風吹,倒也勉強成對,但少了“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生動,而且失了讓人想象的韻味。

此處用“寒”,最為恰當。

  





商城縣新視覺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出自:唐代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詞大意: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含,包含、容納,接受的意思。

窗含,就是通過窗戶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

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溼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溼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

如果改成寒,也就改變了作者的願意,抒發不出對窗外景緻的美好情懷。




Forest祥子醫生


“窗含西嶺千秋雪”可以從“含”字上推敲。詩人著一“含”而非“寒”,原因在於詩人所處的位置是屋內,詩人透過窗戶看見一片粉妝玉砌的世界,且雪之大令作者欣喜萬分,可謂“千秋”難逢,詩人驚喜慨嘆之情溢於言表。詩作刻畫的是憑窗遠眺的美麗雪景,而不是表現“寒”冷的溫度之低。正是透窗而望,所見之景如圖攝像機一般完全被“框”定在視野之中,就如同包“含”在窗戶之內一般,如同“含”在口(窗)中一般。“西嶺千秋雪”完完全全被詩人“含”(攝)入眼中,可見心胸開闊,可包羅萬象。驚喜之大、熱情之高、包容之廣,令人心嚮往之。也許“西嶺千秋雪”早已被詩人“含”在眼中、口中,融化為一首熱情激昂的文字,是樂而忘“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