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又该如何赏析?

冰激淋38036242


苏拉木塔格也是很喜欢杜甫的诗歌,所以非常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句诗歌出自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绝句》,全诗如下: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此时时局动荡,复杂多变。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后,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一草堂(杜甫草堂),过了几天相对安稳的日子。

当时,他的心情较好,面对明媚秀丽的春景,情不自禁,写下这首即景小诗。

这首小诗清新明快,一句一景,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意境。四幅独立的图景,由下而上,由近及远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早春景象,并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婉转寄托和表达了诗人内心浓郁的思乡之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窗含西岭千秋雪”这句诗中,选用“窗含”而非“窗寒”,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意境方面

“窗含”形象准确地描摹了诗人透过窗户看到西岭千秋雪的实际情况。西岭千秋雪的胜景,像一幅画一样镶嵌在窗口,若用“窗寒”则没有这样的意境。

格律方面(对仗)

绝句讲究对仗。此诗中的“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 鸣翠柳”对“上青天”,“ 窗含”对“门泊”,“ 西岭”对“东吴”,“ 千秋雪”对“万里船”。对仗异常工整,尤其是四句诗歌中的四个动词,鸣、上、含、泊,各自准确地表达了目睹之景,堪称神笔。若用“寒”字,则破坏了其妙。

表达方面

“窗含”,既是写实,又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相对平和宁静,为下文上扬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窗寒”则达不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总之,古人写诗讲究推敲炼字。这个“窗含”无论从意境、格律还是表达方面,均强于“窗寒”,体现了杜甫精湛的诗艺,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学习。



延伸阅读:推敲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苏拉木塔格


众所周知,此句出自杜甫非常有名的一首《绝句》,我们从小就都要求要背诵并默写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最后一句中为什么是“含”而不是“寒”?

后两句结合来看,“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每一处相对的词词性相同,对仗工整。下句“泊”是动词,上句中“含”也为动词,而“寒”是形容词,所以用“含”。

那从意境来说,用“含”也“寒”更好。此句中可看出诗人是站在窗前向远处眺望,遥遥看去,远处的雪山之景被纳入在窗棂之中,既是千秋胜景,也恍如框在窗中的一幅永恒画卷。一个“含”字,取境也很美吧?

再从诗意上来说,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时写下的,写的是杜甫草堂的春天。前两句写黄鸟在绿柳边清脆地鸣叫,白鹭从碧空之中一飞而起,呈现出的是一派明快、清新而温暖的春日之景,生机勃勃,给人愉悦之感。下两句中如果用一个“寒”字,难免会给人一种冷意,与这种温暖的基调不合。

再结合现实中来看,雪山其实离着成都很远,而蜀中天气又常不分明,必须有晴明之色,大晴天里才能远眺到遥遥的雪山。所以,这种天气下,当也不会“寒”。

杜甫笔下的,是柳绿花开,黄莺啼鸣的和暖春天呀!


读书灯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在小学时,我们就背过这首诗。老师有没有让你默写这首诗,你是否写了错别字呢?

很惭愧,我以前常写错别字,经常把“窗含”写成了“窗寒”,被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通。

那么在“窗含西岭千秋雪”中,为何写为“窗含”而不是“窗寒”呢?

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

因此,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人,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忧国忧民杜子美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忧国忧民,嫉恶如仇,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风越来越倾向于现实主义。因此,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

这首诗就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平定后写成的。

粗略地了解诗人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我们就来看看诗人为何用“含”字,而不用“寒”字。

“寒”字与全诗表达的意境不符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此时诗人杜甫内心里稍稍有点儿喜悦。从开头两句,我们可以推测出此时正值早春。初春之时,万物复苏:柳发新枝、黄鹂啼鸣、白鹤翱翔于天际之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此句若写为“窗寒西岭千秋雪”,那么“窗寒”势必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窗子本身是体会不到寒冷的,是诗人内心的寒。

但是,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怎会“寒”呢?因此,用“寒”是没有道理的,这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是相悖的。(虽然诗人心情仍然有些低落,但也谈不上寒凉)

用“寒”字断然是不可的,但为何用“含”却十分巧妙呢?

一“含”字把西岭千秋雪框在小窗之中

“含”字很好地把窗和雪融合在一起。“窗”就像是一个画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此框中的一幅图画,似乎触手可及。此等意境,别有一番风味。

生机盎然之景,难掩低落之意

全诗虽然一句一景,但通过诗人的内在情绪,又融为一体。表面上,全诗表现出初春生机盎然之景,但细细思索,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绪似乎有点复杂。

前面提到,这首诗是创作于“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此时,诗人也已经回到了自己在成都的草堂。这首《绝句》是诗人望着草堂窗外的景象,有感而发创作的。

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春天也已到来,但诗人内心却是喜忧交织。喜的是,叛乱终于平定了,交通恢复,“东吴”之船又能畅行无阻地来到此处。但一“泊”字又暗含着诗人多年来漂泊不定,何时能回到家乡仍是个未知数。就像这“东吴”之船,从万里之外来到此处,但,谁知明日又要去往何处?

杜甫的这首《绝句》由四幅图景组成,句句经典。而且第三句的“含”字和最后一句的“泊”用得非常之精妙。

这首诗,诗人用清新活力之景,寄托了内心复杂的情绪,是一首经典之作!


追寻远方的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代杜甫《绝句》

这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绝句,是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何为绝句?简单地说,一首格律诗,八句为律诗,四句为绝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

1.格律诗对仗原则要求如此

格律诗的对仗除了音律平仄有定规外,用词的词性也要基本一致,尤其是实词。

第四句“门东吴万里船”的“泊”字是动词,那第三句对应位置的词就一定要是动词。“窗西岭千秋雪”的“含”字是动词,而“寒”字是形容词,所以用“含”字。

对仗既要符合平仄规律,又要做到词性统一。

2.格律诗起、承、转、合原则要求如此

格律诗讲究诗的意气贯通流畅,用字巧妙而无刻削痕迹。

用具体作诗技巧操作,绝句的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两句一联,共四联。四联分别对应起、承、转、合)

怎样做到流畅无痕?那就是要符合起、承、转、合原则。

怎样才能符合起、承、转、合原则?那同样还是要求诗歌对仗的关键位置词性统一。

我们可以把这首绝句每句的动词提出来看:

鸣——上——含——泊

如果把“含”字换成“寒”字:

鸣——上——寒——泊

反复品味一下,你是不是觉得非常别扭,特别不舒服?

3.格律诗字字如金,要尽量减少重复,有效增加字词的信息量

“窗

西岭千秋雪”,难道是说“千秋雪”不够寒,有必要再缀上一个“寒”字?格律诗承载空间有限,象这样完全没有意义的重复,只能成为累赘。

诗人采用“含”字,显得动感十足,加上其它几个动词一起配合,四幅美图就起来了。

这首《绝句》,又该如何赏析?

1.了解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平定后,饱尝流离之苦的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并得到成都府尹严武的举荐,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步员外郎。他内心充满了兴奋与感恩之情,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一首即景小诗。

2.剖析情隐于景,触景生情而不言情

四句诗,四幅美景,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欣喜满怀,内心的情感自然隐现。

第一句,暗示吉鸟报喜讯;第二句,用“一行白鹭”隐喻一群高洁之士被提拔,遂青云之志;第三句,隐喻杜甫自己历经磨难终有成;第四句,暗示迎接自己出山的“万里船”就在门口了。

诗人将情隐于景,触景生情而不言情,技巧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最后一句,用“万里船”收束全诗,表达了自己要与严武同舟共济的感恩之意。

元代文学家杨载说: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正如此说。

3.学习以赋入诗,浑然天成

全诗四句皆对,一句一景,似各不相干,其实是一个整体。 ——萧涤非《杜甫研究》

全诗用赋的方法写作,且浑然天成,不露痕迹,让人以为杜甫仅仅是在描写自然风景。

诗歌结构简单而不简陋,上下各两句,且两两相对。诗中的明比、暗喻巧妙自然,让人浮想联翩,实属是完美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

短短四句,就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诗的语言。

4.体悟诗歌“神气”,反复诵读玩味

明代文学家谢榛说:

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学李杜者,勿执于句字之间。当率意熟读,久而得之,此提魂摄魄之法也。

话的意思就是,学习李白杜甫的诗歌,不要太拘泥于遣词用字方面,应该随性反复诵读。玩味久了,你自然就可以体悟到他们诗歌里“神气”的奥秘。

杜甫诗歌明白如话,我们不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字句表面,而是应该通过诵读去深入体悟其精神和思想,剖析技巧只是体悟精神思想的手段而已。


灵魂觉悟者


我是文之戈,现来回答:“窗含西岭千秋雪。”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又该如何赏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来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里的诗句。

原诗是这样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其间避乱梓州,第二年叛乱平定,杜甫又回到成都草堂,当时心情很好,面对草堂四周一派生机,情难自已写下这首即景小诗。

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呢?这要从诗歌赏析的几个方面来解析。

一,从文眼着手来看看。

这首诗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是化静为动,含蓄委婉。风格内容上来说是一首写景诗。本诗一句一景,动静有致,似乎不好抓文眼,文眼也就是本诗中的中心重点词语,所以诗中是一句一个眼,分别是一句“鸣”,二句“上”,三句“含”,四句“泊”。从这四个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越来越兴奋开心的心情,就是这四个字连络起全诗的意境,使本诗成为一个整体,都在表现诗人的情不自禁的快乐心境。

此四个字都为动词,若把“含”换成“寒”字,“寒”为形容词,与第四句“泊”字词性不对仗。还有“寒”字也与作者的心境不匹配,本来杜甫一生坎坷,流离飘泊不定,好不容易心情好一点,要你这一“寒”又把心情扯到了冰点。所以“寒”字不妥。

二,从诗的意境上去分析。

诗人杜甫年轻时在做官的父亲的荫护下,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到了中年进仕不顺,只做了个小官,后来好不容易升为工部郎,又遇到安史之乱,只得弃官逃难到成都,结了个草庐暂时安家。这个草庐就是写《绝句》这首诗的地方,当然还有最著名的《寒庐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在这里写的,写出了流传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写《绝句》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

我们要理解本诗《绝句》的意境首先必须要了解作者写作此诗的环境和时代背景。

曾经的杜工部一早起来,就听到了安史之乱被平叛的好消息,在饥寒交迫中沉浸了许久的心一下子跳了起来,听到了二个黄鹂鸟在刚吐绿的枝叶上欢叫,一抬头就看到了一行白鹭直冲云霄,从推开的窗户里看到了远方西岭千年不化的雪,(这都是好兆头,好现象,怎能不高兴。)打开门看到停泊在江面上即将北上远行的船。(该坐船回去了,该结束这寄人蓠下的生活了,怎能不高兴。)

看看这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一系列情景,我的心情都透过这千古的文字为作者开心起来了。所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把这个与意境极不匹配的“寒”字,要是谁真狠心地把它放进诗里,既是杜甫不骂娘,我也想揍他一顿。

三,把诗翻译成白话文看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如果我们把“窗含”改为“窗寒”翻译一下,就变成了“坐在寒冷的窗前冷冷地看着西岭外千年不化的积雪。”与前面那二句好不容易看到的好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一个“含”字把窗写活了,像一幅画一样把西岭雪景框嵌在窗上一样。这样树上天上,远方近旁都融为一体。所以是“窗含”而非“窗寒”。经典就是经典,“诗圣”的名头确实不是白叫的。不然在杜甫之后那个喜欢“推敲”的贾岛早就把这诗“推敲”掉了。

时间成就了经典,经典成就了完美。


文之戈


首先,读诗要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杜甫被称作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李白有诗仙美誉,杜甫有诗圣称号。他一方面对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矛盾忧心忡忡、嫉恶如仇,另一方面对封建帝王无比忠诚、充满幻想,因此他的诗以沉郁为主,也被后世称为“诗史”。

其次,读诗要了解创作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适逢“安史之乱”刚刚平定,杜甫回到了成都浣花溪草堂。我们可以试着换位理解杜甫当时的心情:战乱终于平定,又适逢春天来临,心情自然不错。但忧国忧民的诗人想到更加深远:何时国富强民,如何让百姓早日安居乐业。

再次,读诗要了解全文。这是杜甫写下的组诗“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第一首写草堂四景;第二首写浣花溪水势;第三首写早春四景;第四首写药圃。

第一首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第二首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第三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四首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再来赏析这首《绝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成白话文就是: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嬉戏,一行白鹭在整齐冲向天空。远处西岭千年的雪山仿佛嵌含在窗子里的一幅画,近处门旁停泊着即将驶向遥远的东吴船。

题主问“窗含”为何不是“窗寒”?这里就可以解释清楚了:“含”是动词,镶嵌、包含的意思。“寒”则为形容词。温度低,寒冷的意思。“窗含西岭千秋雪”是指西岭千年不化的雪景“镶嵌”在窗户中,像一副画一样。如果换成“窗寒西岭千秋雪”则是指温度低,很寒冷吗?肯定不是,因为前两句已经告诉我们是春天了。而且,这个动词“含”和下句的动词“泊”相呼应,如果是“寒”就不能和“泊”相呼应了。

赏析这四句诗,感觉就是四幅美丽的画卷。其一,从颜色上看:黄鹂鸟、翠柳、白鹭、青天中包含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这四种颜色描绘出了美丽春天景色,也表达出了战乱平定后作者喜悦的心情。其二,从动作上看:鸣、上、含、泊。四个动词。鸣和含两字,把静止画面变成了动态的视频,而含和泊又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其三,从数字上看: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不知道杜甫真的看见的就是两只黄鹂和一行白鹭,还是为了对仗工整。但,每每想起,我宁愿真的就是两只黄鹂和一行白鹭,因为这样才让画面更美。其四,远近、动静,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近看黄鹂鸣啼,远观白鹭飞天。近泊船只停靠,远望雪山伫立。

总之,杜甫这首《绝句》,在描写春季景色异常优美的同时,也用前两句和后两句对比方式,表达了杜甫那种战乱之后,心情虽然愉快,但同时对前途命运(千秋雪)和美好生活(东吴万里船)的担忧和向往。“千秋雪”代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东吴万里船”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勇气、信心。


十三月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零点拾韵,一名普通的诗词爱好者,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要是不看全诗的话,单纯看这一句,“窗含”替换成“窗寒”,即“窗寒西岭千秋雪”,问题是不大的,语句通顺、含义清晰。但是,从全诗看,替换后那就是天壤之别了。


原诗是两个对仗句,替换后三四句就不是对仗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虽然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但是中唐以前的诗人都喜欢在一、二句或三、四句采用对仗。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一、二句对仗,又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三、四句对仗。

杜甫的这首《绝句》是全对仗,那么,我们来看“窗含”与“窗寒”的区别:“含”是动词,与“泊”相对,而“寒”是形容词,就不能与“泊”形成对仗了。


“窗寒”与“窗含”的相比,意境差了不只一个层次

原句的意思是:在屋里,通过窗户往外看,西岭上千年的积雪尽收眼底。替换后则理解为:窗户寒冷,西岭上还有千年积雪没有融化。意境上,至少有以下三个区别:

  1. 动态与静态的区别:“含”是动词,把“窗”和“雪”紧密联系在一起,所有的积雪都是在窗的囊括范围,这扇“窗”可以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替换成“寒”后,则“窗”与“雪”是孤立的存在,只是简单的画面拼接。

  2. 起承转合的连贯性有区别:全诗前两句是明快的景象,第三局转折,由景转到作者的感慨:重燃回乡希望,尾句则是点明心理的复杂:实现梦想是比较难的。“窗含”正好在这转折之间的运用恰到好处,如果替换成“窗寒”就显得有点突兀,连贯性差了一些。

  3. 感情色彩有区别:这要提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平息后,诗人回到草堂,看着生机勃勃的景象,重新燃起了回乡的希望,但心里还是没底,应该说是心情复杂略偏向积极。“窗含”隐藏了冰雪初融的含义,换为“窗寒”之后就是一如既往的寒冷,看不到冰雪融化的希望,感情色彩就有偏向悲伤了,与他当时的心境不符。


零点拾韵


“窗含西岭千秋雪”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绝句》,全诗如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大意为: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这是一副春天的图画,大自然馈赠的绝妙风景。

这是首绝句诗,每句都是一景 ,但又融合为一,形成一副画图。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新绿的柳枝上有一对黄鹂在欢唱,声色俱佳,生机盎然。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鲜明。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千秋雪”恰当之极。我曾去过玉龙雪山,只在空气清澄的晴日才清晰 可见,蓝天白雪,在阳光映照下,分外耀眼。用一“含”字,洞中有静,美景如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近在眼前。下句描写的是门外景象,船只停靠在江岸边,也是一副美丽的画图。“泊”字对应上句的“含”,引出两幅相对应的画图,绝对妙手偶得,成为千古绝句。

仔细品味完全诗,就会看出“窗含”的绝妙。如果改成了“窗寒”,读起来虽也顺畅,可寒是形容词,对仗不公整。“窗寒西岭千秋雪”,应该如何理解呢?如果把“寒”解释为冷风吹,作为动词来理解,释意为冷风吹,倒也勉强成对,但少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生动,而且失了让人想象的韵味。

此处用“寒”,最为恰当。

  





商城县新视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词大意: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含,包含、容纳,接受的意思。

窗含,就是通过窗户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如果改成寒,也就改变了作者的愿意,抒发不出对窗外景致的美好情怀。




Forest祥子医生


“窗含西岭千秋雪”可以从“含”字上推敲。诗人着一“含”而非“寒”,原因在于诗人所处的位置是屋内,诗人透过窗户看见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且雪之大令作者欣喜万分,可谓“千秋”难逢,诗人惊喜慨叹之情溢于言表。诗作刻画的是凭窗远眺的美丽雪景,而不是表现“寒”冷的温度之低。正是透窗而望,所见之景如图摄像机一般完全被“框”定在视野之中,就如同包“含”在窗户之内一般,如同“含”在口(窗)中一般。“西岭千秋雪”完完全全被诗人“含”(摄)入眼中,可见心胸开阔,可包罗万象。惊喜之大、热情之高、包容之广,令人心向往之。也许“西岭千秋雪”早已被诗人“含”在眼中、口中,融化为一首热情激昂的文字,是乐而忘“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