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照相机和复印机,冯承素是如何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

H带头大哥


从古代晋唐时期起,书法的复制是由专业人员手工勾摹的,包括后来的将真迹刻帖复制后拓成黑底白字的拓本,也是手工勾摹刻石制作。古代的能工巧匠有的人能在勾摹复制时做到基本相似,刻帖也一样,好的刻工所刻古帖拓出后发现和真迹差别不大,甚至连枯笔飞白也能刻出七七八八。

在1960年代初曾亲眼见过一张民国时人用毛边纸勾摹的王羲之《奉桔帖》,是依据珂罗版印刷品勾下来的。当时印刷品也很贵,要大洋二元左右,勾摹了可以省些钱,我仔细对比印本和摹本,竟然一模一样,找不出差别来,可知勾摹者的手艺,古代高手们的技巧,就更厉害了。

具体的勾摹方法是用透明的硬黄纸蒙在真迹上,放在专用的勾摹几上,几面挖空一块,下面放灯光打上来,就把墨色显得很清楚了,然后仔细地在硬黄纸上一点点勾摹,尽量做到不失真。





王乃栋说书画


要注意古人用词是很严格的,临就是临,摹就是摹,二者不像今天含义模糊混用的。摹,包括我们今天说的描红,描写淡色范字;还有一种是空心字填墨,叫双钩。摹的要求就是

丝毫不差,你看兰亭序的几个摹本,原作的涂抹,修改痕迹都原样保留着。

临本,就是对照原帖直接书写,这就不可能100%像了。所有有对临,背临,意临各种临写方法。

拓本,指的是从刻版、碑刻上覆纸,打湿后上墨,用拓包捶打,这样平面是黑的,而字迹因为下陷就留白。拓本的好坏主要依赖于刻工和拓印技术,因为刻工根据书丹刻的时候,必然会有差异,石质,工具误差,崩碎情况等等,导致刻石和书写墨迹的差别(牵丝,细微笔画、墨色变化丢失)等,在经过转拓更下一等。因此拓本是不得已的选择——纸、绢不易保存,刻石反而有利于书迹的保存(像淳化阁帖保留很多二王书迹)

那么对于精细的摹写怎么半?有真迹的话当然首选勾摹,最保真。在法帖临摹上有术语叫做硬黄响拓,古代用纸多是麻纸(苎麻,黄麻为原料,麻纸直到明清后才从大量用纸中消失),用黄檗涂纸然后把蜡加热涂布,制成的硬黄纸坚挺透明,多用来摹写之用。据说(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响拓就是向拓的误写,向日而拓,对着日光淡墨双钩,然后填墨成摹本。像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号称最精的摹本。你和褚遂良的临本对照会发现褚遂良的摹本有些地方草率,个人化了。而神龙本保留的细节更多。

(上,神龙本 冯承素勾摹)(下 褚遂良本)

下,八大临 兰亭,已经是重新创作了


雷水初六


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免费娱乐项目,甭说是兰亭序了,就连清明上河图,我们也都能临摹出来


怀才像怀孕时间久才能看出来


古代虽然没有照相机和复印机,但他们的摹拓技术相当高超,特别是唐代的"双钩墨填技术"非常成熟,其中赵模、韩道政、诸葛贞、冯承素四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当时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搜集了大量王羲之的作品,并让这四人分别摹拓巜兰亭序》,赏赐给王公大臣,其中以冯承素摹拓的巜兰亭序》最为逼真,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宏仁说易


双沟填墨


晋唐书画轩


实打实的双钩,可能所临摹的范本比我们用复印机打印机高清微喷弄出来的效果更好。


字有道理


描红了解一下,刻碑了解一下


凌峰观天下


下笔如有神,反复的下笔揣摩笔意,不断读贴,久之会产生潜意识的身体模仿,自然笔下就像复印机了。

一定是多年的临摹功夫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