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当年为什么要废掉太子?

黎明微笑


清初高层决策并不只是决于皇帝一人,而是基于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八旗旗主)会议

。这本质是原始部落的军事民主制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决断的事情,也包括皇位继承人。事实上,终清一代,在全盘集成中国历代王朝典章制度之外,唯独始终没有实施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清代前期几任皇帝,皇太极、顺治、康熙,在继位前都没有皇储身份,他们都是宗室们开大会“讨论”的结果。虽然很“民主”但是也很“危险”。例如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由于没有选定继承人,在开会“讨论”时差点大动干戈。最后,在各大势力妥协下,福临才坐上了皇位。

康熙立太子,则是想把皇权更多的集中到皇帝手中,同时也是为了稳定民心。当时三藩叛乱,吴三桂把大明朱三太子搬了出来。一个搞不清真假的“朱三太子”就让大家一呼百应的,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一个王朝有了太子做继承人,就意味着王朝后继有人。为了让将士们对平三藩这场战争更有信心,康熙也必须立太子。于是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当然个人感情的因素也是有的,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的儿子,玄烨与赫舍里感情甚笃,然而皇后却因为难产去世,康熙自然对这个儿子投放更多的感情。

然而这位大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身份在前任皇帝在世时就公开昭告天下的太子,却被两立两废。

康熙后期,当时朝中的索额图和纳兰明珠的斗争,就达到了让康熙无法坐视不管的程度。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礽的叔外公,而明珠是皇长子胤禔的叔外公,这两个人的斗争自然不仅是大臣之间权力的斗争,甚至最后上升到帝国储位之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报告了太子的许多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种种不仁表现,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满。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辞,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

最重要的是,他还不满太子越位处事。他认为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康熙巡幸途中,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虑,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气愤地责备太子:作为嫡长子,毫无做兄长的样子。但是皇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蛮横地与父皇顶嘴。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由此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也刺激他下决心立即废掉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为大阿哥与八阿哥争储失败,康熙帝诸子矛盾激化,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帝决定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气也消了,又想起了胤礽的种种好。于是召集众大臣,说他梦到了孝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因为废太子的事很不高兴。还说,胤礽的病明显好转。大臣们心想,把胤礽的种种错误归结为他有病,这说明皇帝心里还是挺想重立胤礽为太子的。康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于是在1709年下诏立胤礽为皇太子。

按道理,胤礽经过上次的教训,应该收敛一下,讨康熙老人家的喜欢。

可他还是故态复萌,重新结党营私,一个崭新的太子党又诞生了。随着太子党不断壮大,康熙再次出手打击太子党。1712年,再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胤礽两次被废,彻底失去了康熙的信任。从此之后再也没能东山再起。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胤礽被废的原因主要是:皇帝与储君的矛盾。立太子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

建储制度失败之后,就被清朝放弃了。但是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清代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


毛剑杰


一把手与二把手(副职)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处理好了皆大欢喜,稍有不慎,万丈深渊。


备胎难做 康熙是个权力欲望很重的皇帝 ,在长达60年的帝王的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虽然早早地立了太子,太子是皇后所生,又是嫡长子,如果不出意外太子只需要最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等到康熙驾崩就登上皇位,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可是康熙不仅是父亲更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当太子渐渐长大,开始熟悉政务,准备沿着康熙的轨迹前行时必然与康熙发生权力冲突。康熙的奶酪是不允许别人动的!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说的就是在权力面前亲情是经不起考验的。



记得宋太宗在立赵恒为太子后,太子出巡京师百姓见到太子欢呼雀跃,而宋太宗却为此感到闷闷不乐;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导致戾太子被杀,虽是奸人挑拨可是汉武帝未必没有废太子之心。

活的久也是一种痛苦,不仅对自己也是对他人,因为时间会将耐心吞噬而放大欲望。 至于胤礽那句"天下岂有六十年太子乎"我至今不解,按康熙的想法是"大逆不道",胤礽算是道出了世界上所有二把手(副职)的郁闷,放在今天若是让一个人做60年的备胎那是什么感觉?是皇权让康熙获得了满足,也许会让人延缓衰老。


秦昭襄王生于公元前325年,死于公元前251年,终年75岁,在位56年,熬死了太子,而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也随老爹而去,康熙熟读史书不知看到此处有何感想?


其实,太子是一个苦逼的职业。



金锣山轶事


早期的康熙爷是非常看重太子的,许多日常事物都是太子负责。康熙47年以后,皇子们逐渐羽翼日丰,各自有了自己的势力。用太子师傅王师傅话说,名为辅佐,实则拌阻,因为都希望太子被废,才有希望争储。加上太子年近40,康熙身体健康,不免有埋怨之声,做事日渐浮躁,一些事被其他皇子攻击,让康熙逐渐失望。换句话说。表面看是太子失德,说白了是皇权和太子之间的斗争。每个皇帝都不希望别人势力做大,哪怕是自己的儿子!至于电视剧里太子和皇帝嫔妃郑春华有染的事情,应该是影视剧渲染。全清几百年对后宫管理极其严格,那种事情几乎不可能,《清史稿》也无相关记录或者映射。


一41725129


要弄清楚康熙为什么要废掉太子,首先要弄清楚他为什么立太子。

满清从努尔哈赤起兵,一直采取民主选举接班人,就是有选举权的人,在一起协商推举优秀者继位。不过到底谁更优秀,这个标准很难定,所以皇权交替,都会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清兵入关后,受汉文化影响,康熙觉得嫡长子继承制不错,于是就在胤礽两岁的时候确定为皇太子。

这么早确定皇太子,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胤礽的母亲,孝诚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康熙初年,鳌拜专权,康熙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支持下,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两个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但是赫舍里氏20刚出头,就因为难产去世了,康熙很伤心,爱屋及乌,把胤礽确定为太子,也算是对赫舍里氏的一种告慰。



康熙对太子胤礽的培养十分上心,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们说,康熙是个富有爱心的人,这时康熙对胤礽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丝毫没有掺假。既然如此,康熙后来为什么要废掉太子。这就是帝王之家的悲哀。在皇权和爱之间,帝王往往选择权力。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武则天非常宠爱他的女儿太平公主,她可以用假出家回避和亲,也可以为太平公主举办豪华婚礼。但是,为了权力他可以杀掉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毁掉太平公主的幸福。



随着胤礽的逐渐长大,他要担当一些事情,要行使二把手的职能,要培养自己的能力,以便将来能够担当大任。可是,二把手太难当了,干不好说你没能力,干得太好一把手又害怕你抢他的位子。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太子的滋味太不好受了。时间一长,胤礽把持不住了,开始挑战皇权,想早登大位。

可大位上有人啊!康熙太享受当皇帝的感觉了,而且自己身体还好,年龄也不算太大,还有很多事要干,交了权就啥也干不成了,他不想交权。但他又害怕太子来抢,所以只好把太子废掉。



废掉太子后,储位空缺,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情况,让康熙始料不及,康熙只好复立太子。

复立太子后,胤礽没有丝毫改变,仍然我行我素,想以此告诉康熙,你的其他儿子一个个也都好不到哪儿去,不光我争,他们都在争,你就忍着点吧!康熙哪儿是能忍之人,两年后,康熙再次废掉太子。

康熙一代英主,他爱太子胤礽,为什么不把权力提前交给胤礽,自己当太上皇,这样一切都解了。康熙宁可废掉太子也不交权,可见权力的吸引力有多大。此外,皇帝终身制也是康熙迈不过的坎。


豫有得


第一次废太子纯粹是为了保护胤礽。第二次废太子是对自己所有亲骨肉的保护。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方苞的一句“看皇孙”在废太子之后,成就了胤禛。

康熙晚年,九王夺嫡,皇子们因为皇位挣得是不可开交。康熙为以防万一,把时任广东将军的武丹(禽鳌拜时的小库布之一)紧急调回京城坐镇。回京途中武丹询问左旗将军狼覃京城的情况,狼覃曰:“如今的京城好似龙潭虎穴,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魏东婷、武丹、狼覃等人都是跟着康熙从小一路风雨同舟的死士,同时也都是康熙绝对信任的人。狼覃都能说出这种话,可见当时京城的火药味确实不一般。最可怕的是,这种危险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自己未来的主子们。

先介绍一下“九王夺嫡”的九王都是谁。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娥、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太子胤礽是皇后赫舍里的儿子,是索额图的外孙。康熙早年亏欠赫舍里,所以赫舍里死了后,康熙格外宠爱胤礽。压根就没有废胤礽的打算。而胤礽当太子也是中规中矩。毕竟,康熙给太子身边安排的都是正人君子。就是怕太子走偏。

其他皇子的人性其实都不坏,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班底智囊,斗得不可开交,但目的都只是要登顶,并没有像李世民一样对兄弟起杀心。只不过权利是人性的腐蚀剂。到后来,大阿哥为了皇权,旁敲侧击的让康熙杀太子。这也让康熙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圈禁了大阿哥。

权衡利弊,康熙也废掉了太子。目的是让所有儿子都消停会儿,都别再针对太子了。完全是为了保护胤礽。可其他皇子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越发斗得激烈了。康熙一看事得其反,马上又复立了太子胤礽。

此时,争皇位的人只剩下太子党、八爷党、和四爷党。但四爷党表面上是依附于太子党的。三阿哥胤祉是文人,也是明白人,一看大位无望,就退出夺嫡,明哲保身了。

这个时候,胤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睡了康熙一个年轻的妃子。结果东窗事发,康熙气的直发抖。即便这样,因为从小康熙和胤礽父子情深,并没有要废掉太子的意向。只是想好好敲打一番,找个借口平息此事,毕竟知道这事的人不多。可是胤礽自己害怕了。觉得犯此大错,无论如何是保不住储位了。再加上八爷党的连环计极大的刺激了胤礽,于是就孤注一掷派兵逼宫了。他哪是康熙的对手啊。被武丹和狼覃等人轻松平叛。

自此,胤礽太子的位置是再也不可能坐下去了。被康熙永久圈禁。在选下一位太子的时候,康熙在胤禛、胤禩、胤禵之间徘徊,举棋不定。这时候他征求了布衣宰相方苞的意见。方苞曰:“如皇子同贤,看皇孙,可保我大清三代昌盛。”一语惊醒梦中人,康熙想到了年幼的弘历,于是雍正登顶。

冲仔只是初级历史爱好者,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交流,冲仔期盼您的点赞和右上角的关注。


冲仔学历史


其实纵观康熙一生,他是一个情感很真挚的人,也是个深谙帝王术的皇帝。两立两废太子,都离不开这两个因素。

太子胤礽,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与康熙少年夫妻,感情非常好,她因生产大出血而去世后,康熙对此子就格外看护。胤礽是康熙序齿皇子中的二子,也是嫡长子,刚满周岁,就给他立为太子。胤礽也是清朝公开册立的最后一位皇太子。



胤礽从小被康熙养在身边,聪敏好学,文武兼备。四岁时出天花,康熙在身旁照料,时刻不离。病好还为他大赦天下,告慰宗庙。入东宫,主持祭祀。康熙又选大学士重臣教太子读书,实则也是培养他的班底。后来监国,也做的不错。但胤礽开始骄纵犯浑了。

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期间,胤礽和胤祉去探病,但没有表现出任何忠孝之意,这事对康熙打击很大,认为太子毫无忠君爱父之念,不堪重用。随着众皇子成年册封,太子开始被分权。1703年,康熙杀太子外戚铁杆、亲叔父索额图,太子的地位有了危机感。



1708年,康熙巡幸塞外,大阿哥告发太子时常欺辱朝臣,截留贡品,荼毒兵士百姓,下人到处敲诈勒索等。康熙深信不疑,非常不满,谓“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老来得子的皇十八子胤祄在巡幸期间患了急性病,太子却无动于衷。康熙责备太子无兄长之爱,太子不认错,还顶嘴,康熙失望至极。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常近他帐篷且从缝隙向里面窥视,怀疑太子要“弑逆”。


不断累积起来的不满,终于让康熙下决心废太子。康熙废太子对他自己的打击非常大,边泣边诉,气倒在地,六天六夜睡不着觉,在场大臣们无不动容,泣不成声。

废太子后,三阿哥胤祉来告发大阿哥胤禔对太子使用魇术。时有八王夺嫡,时局异常混乱,大臣们都推举八阿哥为储君,康熙不满。所以借此“相信”太子之前种种,是中邪而为,复立太子。我想除了缓和局势,康熙心里也有一丝侥幸,万一真的是中邪乱了本性呢?

但复立才两年,康熙又发现太子结党。之前那些依附太子的人劝他早做打算,早登帝位。康熙帝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复废太子,幽禁至死。

我是专注历史原创的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如是史社


康熙朝的夺嫡之争,已经被无数历史剧、穿越剧给演绎得家喻户晓了。八爷和四爷的那点破事被传的尽人皆知,但是有关废太子胤礽的故事,却相对知道的人较少。实际上,从康熙对胤礽的态度,才知道在封建社会,二把手有多难做。

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是孝诚仁皇后的儿子,皇后在产下他后随即难产离世。出于对皇后的无限追思,康熙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在他周岁的时候就册封他为皇太子。

等胤礽长大一点,康熙就给他配备了极其豪华的师资力量:“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之师,又命大学士熊赐履授以性理诸书。”十二岁的时候,又让一代名臣汤斌给他做老师。能让三位宰相做老师,可见康熙对这个太子的重视程度。而太子也不负众望,“

通满、汉文字,嫺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

太子一天天的长大,但是康熙却还在壮年,这就很有问题了。一个是年轻气盛、跃跃欲试的储君,一个是尚在壮年、雄才大略的皇帝,这俩撞一起,就很难没有火花了。

因此我们看到,当康熙一再让太子监国的时候,也对他越来越挑剔。在一次远征中皇帝生病,立马叫太子过来照顾,太子只是没有显露出忧色,皇帝立刻就不高兴了,让他先走。(“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怿,遣太子先还

”)

待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突然下诏废太子,并且将他软禁。在亲自朗读废太子的诏书的时候,康熙极其激动,一边哭一边读诏书,直到跌倒在地不能自已: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肆恶虐,伺朕躬起居动作。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遭其殴挞,大臣官员亦罹其毒。

朕巡幸陕西、江南、浙江,未尝一事扰民。允礽与所属恣行乖戾,无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贡使,攘进御之马,致蒙古俱不心服。朕以其赋性奢侈,用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以为允礽乳母之夫,便其徵索。凌普更为贪婪,包衣下人无不怨憾。

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

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这段诏书列出了胤礽的许多罪状:1、暴戾淫乱;2、僇辱廷臣;3、鸠聚党与;4、攘进御之马,致蒙古俱不心服;5、赋性奢侈,横征暴敛;6、绝无友爱之意;7、欲为索额图复仇。

这段诏书把胤礽写得十恶不赦,简直够凌迟的,但是最后却仅仅是让胤礽软禁起来而已。而且在三年后胤礽又重新被立为太子,这就很有意思了。

其实动动脑子也可以知道,如果胤礽真的这么混账,康熙能忍他二十年?文武百官能一声不吭?再说胤礽对皇十八子“无友爱之意”,皇帝当时自己都说“允祄病无济,区区稚子,有何关系?”事后却又责备胤礽,这不是胡扯吗?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两个字——结党。

康熙朝索额图和明珠的党争是非常著名的,而身为胤礽的叔公,索额图的所作所为必然要与胤礽搭上关系。康熙没法子忍受自己还耳聪目明,胤礽就敢把他架空,所以必须将其废掉。第二次立太子以后,更是明白无误地以结党的名义处死了数位大臣,并且不久后再次废掉太子。

所以,说到底,胤礽和康熙的恩恩怨怨,都是作为储君和皇帝的固有矛盾。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