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當年爲什麼要廢掉太子?

黎明微笑


清初高層決策並不只是決於皇帝一人,而是基於八旗制度議政王大臣(八旗旗主)會議

。這本質是原始部落的軍事民主制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決斷的事情,也包括皇位繼承人。事實上,終清一代,在全盤集成中國曆代王朝典章制度之外,唯獨始終沒有實施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清代前期幾任皇帝,皇太極、順治、康熙,在繼位前都沒有皇儲身份,他們都是宗室們開大會“討論”的結果。雖然很“民主”但是也很“危險”。例如皇太極駕崩之後,就由於沒有選定繼承人,在開會“討論”時差點大動干戈。最後,在各大勢力妥協下,福臨才坐上了皇位。

康熙立太子,則是想把皇權更多的集中到皇帝手中,同時也是為了穩定民心。當時三藩叛亂,吳三桂把大明朱三太子搬了出來。一個搞不清真假的“朱三太子”就讓大家一呼百應的,這說明,在人們的心裡,一個王朝有了太子做繼承人,就意味著王朝後繼有人。為了讓將士們對平三藩這場戰爭更有信心,康熙也必須立太子。於是胤礽被立為皇太子。當然個人感情的因素也是有的,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裡的兒子,玄燁與赫舍裡感情甚篤,然而皇后卻因為難產去世,康熙自然對這個兒子投放更多的感情。

然而這位大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身份在前任皇帝在世時就公開昭告天下的太子,卻被兩立兩廢。

康熙後期,當時朝中的索額圖和納蘭明珠的鬥爭,就達到了讓康熙無法坐視不管的程度。索額圖是皇太子胤礽的叔外公,而明珠是皇長子胤禔的叔外公,這兩個人的鬥爭自然不僅是大臣之間權力的鬥爭,甚至最後上升到帝國儲位之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長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隨駕。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報告了太子的許多不良表現。比如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還有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種種不仁表現,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滿。這些報告,有些是不實之辭,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

最重要的是,他還不滿太子越位處事。他認為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康熙巡幸途中,剛滿七歲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慮,太子卻無動於衷。康熙氣憤地責備太子:作為嫡長子,毫無做兄長的樣子。但是皇太子不僅不接受批評,而且還忿然發怒,蠻橫地與父皇頂嘴。返京途中,康熙發現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由此懷疑太子可能要“弒逆”。這件事也刺激他下決心立即廢掉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康熙氣也消了,又想起了胤礽的種種好。於是召集眾大臣,說他夢到了孝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因為廢太子的事很不高興。還說,胤礽的病明顯好轉。大臣們心想,把胤礽的種種錯誤歸結為他有病,這說明皇帝心裡還是挺想重立胤礽為太子的。康熙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於是在1709年下詔立胤礽為皇太子。

按道理,胤礽經過上次的教訓,應該收斂一下,討康熙老人家的喜歡。

可他還是故態復萌,重新結黨營私,一個嶄新的太子黨又誕生了。隨著太子黨不斷壯大,康熙再次出手打擊太子黨。1712年,再次廢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胤礽兩次被廢,徹底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從此之後再也沒能東山再起。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淒涼地死在禁所內,終年51歲。

胤礽被廢的原因主要是:皇帝與儲君的矛盾。立太子時處於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向中央集權過渡時期,預立儲君,包括皇帝、滿洲貴族和儲君本人都一時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情況。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繼承製度,建立儲君;另一方面又讓太子領兵從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參與各種軍政事務,其本意是鍛鍊和培養皇子,讓他們為國家建功立業。皇太子權勢的增長侵犯和威脅了皇權。無形中朝廷裡似乎要出現兩個中心,至高無上的皇權受到侵犯。

建儲制度失敗之後,就被清朝放棄了。但是後來雍正帝的“秘密建儲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儲制”,都不能解開清代皇位繼承製度的死結。


毛劍傑


一把手與二把手(副職)的關係是很微妙的,處理好了皆大歡喜,稍有不慎,萬丈深淵。


備胎難做 康熙是個權力慾望很重的皇帝 ,在長達60年的帝王的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鬥爭中度過的。雖然早早地立了太子,太子是皇后所生,又是嫡長子,如果不出意外太子只需要最好自己的本質工作,等到康熙駕崩就登上皇位,一切看起來順理成章。可是康熙不僅是父親更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當太子漸漸長大,開始熟悉政務,準備沿著康熙的軌跡前行時必然與康熙發生權力衝突。康熙的奶酪是不允許別人動的!所謂"無情最是帝王家"說的就是在權力面前親情是經不起考驗的。



記得宋太宗在立趙恆為太子後,太子出巡京師百姓見到太子歡呼雀躍,而宋太宗卻為此感到悶悶不樂;漢武帝晚年"巫蠱之禍"導致戾太子被殺,雖是奸人挑撥可是漢武帝未必沒有廢太子之心。

活的久也是一種痛苦,不僅對自己也是對他人,因為時間會將耐心吞噬而放大欲望。 至於胤礽那句"天下豈有六十年太子乎"我至今不解,按康熙的想法是"大逆不道",胤礽算是道出了世界上所有二把手(副職)的鬱悶,放在今天若是讓一個人做60年的備胎那是什麼感覺?是皇權讓康熙獲得了滿足,也許會讓人延緩衰老。


秦昭襄王生於公元前325年,死於公元前251年,終年75歲,在位56年,熬死了太子,而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後也隨老爹而去,康熙熟讀史書不知看到此處有何感想?


其實,太子是一個苦逼的職業。



金鑼山軼事


早期的康熙爺是非常看重太子的,許多日常事物都是太子負責。康熙47年以後,皇子們逐漸羽翼日豐,各自有了自己的勢力。用太子師傅王師傅話說,名為輔佐,實則拌阻,因為都希望太子被廢,才有希望爭儲。加上太子年近40,康熙身體健康,不免有埋怨之聲,做事日漸浮躁,一些事被其他皇子攻擊,讓康熙逐漸失望。換句話說。表面看是太子失德,說白了是皇權和太子之間的鬥爭。每個皇帝都不希望別人勢力做大,哪怕是自己的兒子!至於電視劇裡太子和皇帝嬪妃鄭春華有染的事情,應該是影視劇渲染。全清幾百年對後宮管理極其嚴格,那種事情幾乎不可能,《清史稿》也無相關記錄或者映射。


一41725129


要弄清楚康熙為什麼要廢掉太子,首先要弄清楚他為什麼立太子。

滿清從努爾哈赤起兵,一直採取民主選舉接班人,就是有選舉權的人,在一起協商推舉優秀者繼位。不過到底誰更優秀,這個標準很難定,所以皇權交替,都會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面。清兵入關後,受漢文化影響,康熙覺得嫡長子繼承製不錯,於是就在胤礽兩歲的時候確定為皇太子。

這麼早確定皇太子,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胤礽的母親,孝誠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康熙初年,鰲拜專權,康熙在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支持下,度過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歲月。兩個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但是赫舍里氏20剛出頭,就因為難產去世了,康熙很傷心,愛屋及烏,把胤礽確定為太子,也算是對赫舍里氏的一種告慰。



康熙對太子胤礽的培養十分上心,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們說,康熙是個富有愛心的人,這時康熙對胤礽的愛是發自內心的,絲毫沒有摻假。既然如此,康熙後來為什麼要廢掉太子。這就是帝王之家的悲哀。在皇權和愛之間,帝王往往選擇權力。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武則天非常寵愛他的女兒太平公主,她可以用假出家迴避和親,也可以為太平公主舉辦豪華婚禮。但是,為了權力他可以殺掉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紹,毀掉太平公主的幸福。



隨著胤礽的逐漸長大,他要擔當一些事情,要行使二把手的職能,要培養自己的能力,以便將來能夠擔當大任。可是,二把手太難當了,幹不好說你沒能力,幹得太好一把手又害怕你搶他的位子。整天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當太子的滋味太不好受了。時間一長,胤礽把持不住了,開始挑戰皇權,想早登大位。

可大位上有人啊!康熙太享受當皇帝的感覺了,而且自己身體還好,年齡也不算太大,還有很多事要幹,交了權就啥也幹不成了,他不想交權。但他又害怕太子來搶,所以只好把太子廢掉。



廢掉太子後,儲位空缺,出現了九子奪嫡的情況,讓康熙始料不及,康熙只好復立太子。

復立太子後,胤礽沒有絲毫改變,仍然我行我素,想以此告訴康熙,你的其他兒子一個個也都好不到哪兒去,不光我爭,他們都在爭,你就忍著點吧!康熙哪兒是能忍之人,兩年後,康熙再次廢掉太子。

康熙一代英主,他愛太子胤礽,為什麼不把權力提前交給胤礽,自己當太上皇,這樣一切都解了。康熙寧可廢掉太子也不交權,可見權力的吸引力有多大。此外,皇帝終身制也是康熙邁不過的坎。


豫有得


第一次廢太子純粹是為了保護胤礽。第二次廢太子是對自己所有親骨肉的保護。可憐天下父母心。當然,方苞的一句“看皇孫”在廢太子之後,成就了胤禛。

康熙晚年,九王奪嫡,皇子們因為皇位掙得是不可開交。康熙為以防萬一,把時任廣東將軍的武丹(禽鰲拜時的小庫布之一)緊急調回京城坐鎮。回京途中武丹詢問左旗將軍狼覃京城的情況,狼覃曰:“如今的京城好似龍潭虎穴,一步踏錯萬劫不復。”

魏東婷、武丹、狼覃等人都是跟著康熙從小一路風雨同舟的死士,同時也都是康熙絕對信任的人。狼覃都能說出這種話,可見當時京城的火藥味確實不一般。最可怕的是,這種危險不是來自敵人,而是來自自己未來的主子們。

先介紹一下“九王奪嫡”的九王都是誰。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娥、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太子胤礽是皇后赫舍裡的兒子,是索額圖的外孫。康熙早年虧欠赫舍裡,所以赫舍裡死了後,康熙格外寵愛胤礽。壓根就沒有廢胤礽的打算。而胤礽當太子也是中規中矩。畢竟,康熙給太子身邊安排的都是正人君子。就是怕太子走偏。

其他皇子的人性其實都不壞,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班底智囊,鬥得不可開交,但目的都只是要登頂,並沒有像李世民一樣對兄弟起殺心。只不過權利是人性的腐蝕劑。到後來,大阿哥為了皇權,旁敲側擊的讓康熙殺太子。這也讓康熙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圈禁了大阿哥。

權衡利弊,康熙也廢掉了太子。目的是讓所有兒子都消停會兒,都別再針對太子了。完全是為了保護胤礽。可其他皇子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越發鬥得激烈了。康熙一看事得其反,馬上又復立了太子胤礽。

此時,爭皇位的人只剩下太子黨、八爺黨、和四爺黨。但四爺黨表面上是依附於太子黨的。三阿哥胤祉是文人,也是明白人,一看大位無望,就退出奪嫡,明哲保身了。

這個時候,胤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睡了康熙一個年輕的妃子。結果東窗事發,康熙氣的直髮抖。即便這樣,因為從小康熙和胤礽父子情深,並沒有要廢掉太子的意向。只是想好好敲打一番,找個藉口平息此事,畢竟知道這事的人不多。可是胤礽自己害怕了。覺得犯此大錯,無論如何是保不住儲位了。再加上八爺黨的連環計極大的刺激了胤礽,於是就孤注一擲派兵逼宮了。他哪是康熙的對手啊。被武丹和狼覃等人輕鬆平叛。

自此,胤礽太子的位置是再也不可能坐下去了。被康熙永久圈禁。在選下一位太子的時候,康熙在胤禛、胤禩、胤禵之間徘徊,舉棋不定。這時候他徵求了布衣宰相方苞的意見。方苞曰:“如皇子同賢,看皇孫,可保我大清三代昌盛。”一語驚醒夢中人,康熙想到了年幼的弘曆,於是雍正登頂。

衝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交流,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其實縱觀康熙一生,他是一個情感很真摯的人,也是個深諳帝王術的皇帝。兩立兩廢太子,都離不開這兩個因素。

太子胤礽,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與康熙少年夫妻,感情非常好,她因生產大出血而去世後,康熙對此子就格外看護。胤礽是康熙序齒皇子中的二子,也是嫡長子,剛滿週歲,就給他立為太子。胤礽也是清朝公開冊立的最後一位皇太子。



胤礽從小被康熙養在身邊,聰敏好學,文武兼備。四歲時出天花,康熙在身旁照料,時刻不離。病好還為他大赦天下,告慰宗廟。入東宮,主持祭祀。康熙又選大學士重臣教太子讀書,實則也是培養他的班底。後來監國,也做的不錯。但胤礽開始驕縱犯渾了。

16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期間,胤礽和胤祉去探病,但沒有表現出任何忠孝之意,這事對康熙打擊很大,認為太子毫無忠君愛父之念,不堪重用。隨著眾皇子成年冊封,太子開始被分權。1703年,康熙殺太子外戚鐵桿、親叔父索額圖,太子的地位有了危機感。



1708年,康熙巡幸塞外,大阿哥告發太子時常欺辱朝臣,截留貢品,荼毒兵士百姓,下人到處敲詐勒索等。康熙深信不疑,非常不滿,謂“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老來得子的皇十八子胤祄在巡幸期間患了急性病,太子卻無動於衷。康熙責備太子無兄長之愛,太子不認錯,還頂嘴,康熙失望至極。返京途中,康熙發現太子夜晚常近他帳篷且從縫隙向裡面窺視,懷疑太子要“弒逆”。


不斷累積起來的不滿,終於讓康熙下決心廢太子。康熙廢太子對他自己的打擊非常大,邊泣邊訴,氣倒在地,六天六夜睡不著覺,在場大臣們無不動容,泣不成聲。

廢太子後,三阿哥胤祉來告發大阿哥胤禔對太子使用魘術。時有八王奪嫡,時局異常混亂,大臣們都推舉八阿哥為儲君,康熙不滿。所以藉此“相信”太子之前種種,是中邪而為,復立太子。我想除了緩和局勢,康熙心裡也有一絲僥倖,萬一真的是中邪亂了本性呢?

但復立才兩年,康熙又發現太子結黨。之前那些依附太子的人勸他早做打算,早登帝位。康熙帝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復廢太子,幽禁至死。

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康熙朝的奪嫡之爭,已經被無數歷史劇、穿越劇給演繹得家喻戶曉了。八爺和四爺的那點破事被傳的盡人皆知,但是有關廢太子胤礽的故事,卻相對知道的人較少。實際上,從康熙對胤礽的態度,才知道在封建社會,二把手有多難做。

胤礽是康熙的嫡長子,是孝誠仁皇后的兒子,皇后在產下他後隨即難產離世。出於對皇后的無限追思,康熙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這個孩子身上,在他週歲的時候就冊封他為皇太子。

等胤礽長大一點,康熙就給他配備了極其豪華的師資力量:“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為之師,又命大學士熊賜履授以性理諸書。”十二歲的時候,又讓一代名臣湯斌給他做老師。能讓三位宰相做老師,可見康熙對這個太子的重視程度。而太子也不負眾望,“

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賡詠斐然。

太子一天天的長大,但是康熙卻還在壯年,這就很有問題了。一個是年輕氣盛、躍躍欲試的儲君,一個是尚在壯年、雄才大略的皇帝,這倆撞一起,就很難沒有火花了。

因此我們看到,當康熙一再讓太子監國的時候,也對他越來越挑剔。在一次遠征中皇帝生病,立馬叫太子過來照顧,太子只是沒有顯露出憂色,皇帝立刻就不高興了,讓他先走。(“太子侍疾無憂色,上不懌,遣太子先還

”)

待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突然下詔廢太子,並且將他軟禁。在親自朗讀廢太子的詔書的時候,康熙極其激動,一邊哭一邊讀詔書,直到跌倒在地不能自已: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肆惡虐,伺朕躬起居動作。平郡王訥爾素、貝勒海善、公普奇遭其毆撻,大臣官員亦罹其毒。

朕巡幸陝西、江南、浙江,未嘗一事擾民。允礽與所屬恣行乖戾,無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貢使,攘進御之馬,致蒙古俱不心服。朕以其賦性奢侈,用凌普為內務府總管,以為允礽乳母之夫,便其徵索。凌普更為貪婪,包衣下人無不怨憾。

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朕加以責讓,忿然發怒,每夜偪近布城,裂縫竊視。從前索額圖欲謀大事,朕知而誅之,今允礽欲為復仇。

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

這段詔書列出了胤礽的許多罪狀:1、暴戾淫亂;2、僇辱廷臣;3、鳩聚黨與;4、攘進御之馬,致蒙古俱不心服;5、賦性奢侈,橫徵暴斂;6、絕無友愛之意;7、欲為索額圖復仇。

這段詔書把胤礽寫得十惡不赦,簡直夠凌遲的,但是最後卻僅僅是讓胤礽軟禁起來而已。而且在三年後胤礽又重新被立為太子,這就很有意思了。

其實動動腦子也可以知道,如果胤礽真的這麼混賬,康熙能忍他二十年?文武百官能一聲不吭?再說胤礽對皇十八子“無友愛之意”,皇帝當時自己都說“允祄病無濟,區區稚子,有何關係?”事後卻又責備胤礽,這不是胡扯嗎?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兩個字——結黨。

康熙朝索額圖和明珠的黨爭是非常著名的,而身為胤礽的叔公,索額圖的所作所為必然要與胤礽搭上關係。康熙沒法子忍受自己還耳聰目明,胤礽就敢把他架空,所以必須將其廢掉。第二次立太子以後,更是明白無誤地以結黨的名義處死了數位大臣,並且不久後再次廢掉太子。

所以,說到底,胤礽和康熙的恩恩怨怨,都是作為儲君和皇帝的固有矛盾。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