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建設無名英雄鑄起武漢戰疫“安全島”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引發了全國上下乃至全球關注。截至3月29日,“兩山”醫院收治病患已大部分治癒出院。為建設“兩山”作出貢獻的3萬餘名建設工人,大部分順利返鄉,或投身新的復工戰場,還有一部分人仍堅守在醫院後期的維保崗位,病人不“清零”,他們不退場。

3萬餘名無名英雄鑄就武漢戰疫“安全島”

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成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樸實勞動者的艱辛付出和頑強堅守,是一個又一個無名英雄。

醫院建設啟動之初,武漢疫情告急、進出通道關閉,各參建單位最頭疼的是人員的組織。但召工令一發、應者雲集,據“兩山”主要參建單位中建三局統計:前後有1500餘名管理人員、12000餘名工人參與火神山醫院建設,有2500餘名管理人員、22000餘名工人投身雷神山醫院建設。

“兩山”建設無名英雄鑄起武漢戰疫“安全島”

從左至右:廖偉、廖明祥、石臘英、廖凱一家人在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 通訊員鄧菲 攝

3月27日,洪湖人石臘英一家4口,順利從武漢返回老家,抱上了2個月沒見的孫女。

得知火神山醫院建設缺施工人員,鋼筋工石臘英一家四口1月27日大年初三從洪湖開車趕到武漢。這一家子都是鋼筋工,丈夫廖明祥、石臘英還有兒子廖偉、廖凱,一直在中建三局二公司華中公司的項目上工作。年前廖凱的妻子剛生下女兒,一家人在老家洪湖過年,公司發起建醫院的號召,年近六旬的石臘英待不住了,“這個時候做工程肯定缺人,都回家過年了。我就想全家貢獻一份力量”。

兩個兒子中,哥哥廖偉在現場負責後勤保障,協調多個工種。弟弟廖凱在火神山醫院門口指揮進出車輛。石臘英協調現場的鋼筋工和雜工,廖明祥則負責鋼筋綁紮。

“為了把醫院儘快建起來收病人,每天像打仗一樣,不管颳風下雨下雪。”廖明祥說。

他們最長連續奮戰2個多月

“兩山”醫院完工後,建設者們又主動請纓參與醫院維保。高峰期,有494名維保人員,全天候響應院方和醫護人員需求,最多時每天完成600餘項維保事項,確保醫院功能的正常運轉。目前,還有315名維保人員,他們中最久的已經堅守2個月。

“兩山”建設無名英雄鑄起武漢戰疫“安全島”

“雷神山醫院街舞小哥”匡文博。通訊員駱良 攝

“雷神山醫院街舞小哥”匡文博是中建三局基建投鄂州走馬湖項目的一名水電工,地道的武漢90後。從1月26日大年初二主動請纓參戰,到3月29日,他已連續奮戰64天。

“我本身是武漢人,想為家鄉做點事,義不容辭。”匡文博在雷神山醫院負責醫護區的水電搭設和電路、水管配套,確保每一條主線路與主水管的暢通。

2月14日,工程交付後,他又主動請纓,留下負責維修保養。2月29日,天空放晴,他看到醫護人員每天工作非常辛苦,就現場來了一段街舞,給醫護人員鼓勁加油。

他記得一天夜裡零點後,有位護士給他打電話,說熱水器出了點故障。匡文博立即趕到現場,及時修好電控變頻泵的熱水轉換回路故障,讓醫護人員順利洗上了熱水澡。

就像匡文博一樣,“兩山”的工人們都有一顆金子般發亮的心。

“兩山”建設無名英雄鑄起武漢戰疫“安全島”

三局一公司安裝公司維保組水電工許新焰在雷神山醫院通道牆上作畫。通訊員李建國 供圖

在雷神山醫院通道,兩邊牆面上畫有Q版的醫護人員、雷神山建設者共同抗擊“疫”魔,有雷神山建設者和醫護人員在櫻花樹下的約定。這些畫作全都出自中建三局一公司安裝公司維保組水電工許新焰之手。

2月15日,他和同事負責12個病區水電的維修保養。隨時要進入汙染區,與病人最近的距離僅1米。有時,在裡面一忙就是五六個小時。

施工企業為“兩山”工人提供保障

工程建好後,“兩山”建設者服從疫情防控部署安排,在武漢市的集中生活點進行居住觀察。觀察結束後,中建三局等單位近期採取專列、包車等“點對點”方式送省內外的工人們返鄉。

新洲弱電工高元超,家中兩個孩子上學,愛人年前剛做完脊椎瘤手術,花去大幾萬元。“我們在雷神山的5天時間裡,一日三餐專人備好,完工後,我一共拿到9000多元工資,還有中建三局發放的隔離觀察期4500元補貼”。

瞭解到其家中的實際困難,中建三局綠投公司科技事業部陽邏廠將他列為困難幫扶對象,通知他可在工廠復工後來上班。他3月30日將去陽邏廠報到。“疫情結束後,妻子還要到上海的醫院複查,兩個孩子也要用錢,終於可以有一份穩定收入”。

37歲的張華是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長江文創產業園留觀點現場負責人。“兩山”醫院建設結束後,她主動請纓,負責179名“兩山”建設者的醫學留觀工作。

“兩山”建設無名英雄鑄起武漢戰疫“安全島”

中建三局長江文創產業園留觀點志願者為工人理髮。通訊員張華 供圖

從2月8日第一名建設者開始隔離觀察,到3月22日最後一名工友返鄉後打來電話向她報平安,張華24小時常住,竭盡全力為工友提供各項服務。

她深知工友們思鄉返鄉心切,便建立工友微信群,與他們交心談心,疏導壓力。她到處蒐羅,找到100多本故事書,並對觀察點進行WIFI擴容,確保工友能與家人視頻連線。

14天留觀期結束後,考慮到工友們仍然沒有收入,她就參照武漢市的相關政策,按上限4倍給予武漢市外的“兩山”工人2540元的一次性臨時救助。

當14天觀察期滿,張華聯繫東湖高新區醫療機構對工友進行兩次核酸檢測,又積極為他們辦理醫學解除留觀證明,還採取“點對點”“一站式”組織安排省內市外工人陸續返鄉。

回到家的工友們仍然常常同她聯繫。在張華的努力下,留觀點所有工友身體健康,全部返鄉返崗。

(長江日報記者韓瑋 通訊員楊鳳 李健 程莞茹 劉芳青 朱軍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