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走出來的皇帝,“離經叛道”的劉詢,為什麼能稱王稱“霸”?

漢宣帝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他的曾祖母(漢武帝的皇后)及爺爺(當時的太子)因被誣陷用

巫蠱詛咒漢武帝,皆被處死,導致他的父母也受牽連被殺;家裡僅剩奶奶與5個月大的他,最終也慘被打入監獄中苟且偷生。

說起漢宣帝,人生才開始就已經跌入低谷,其於監獄中僥倖活命,在危局中得以長大;在漢武帝將死之際方才得以加入宗譜,方獲得法律上的皇室身份;好不容易看到權利的曙光,剛登上皇位卻又淪為傀儡,說什麼都不算,做什麼都不順;這樣一個充滿悲催的皇帝不僅性格沒有畸形發展,卻成了 一個充滿仁義、體恤民情的賢君,開創了“昭宣中興”的王朝局面。

監獄走出來的皇帝,“離經叛道”的劉詢,為什麼能稱王稱“霸”?

漢宣帝與許王后劇照

這麼出色的帝王人物,為什麼還要說他“離經叛道”、“稱王稱霸”呢?

這一切要從漢朝立國哪一刻開始說起,建國初期大漢汲取了秦國暴亂的教訓,認為法家統治有不可彌補的缺陷,信奉黃老無為而治學說,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治國成了正道;但作為漢武帝曾孫的漢宣帝,沒有遵循老祖宗哪一套,自己弄出一個“霸王道雜之”的治國套路,豈不是“離經叛道”嗎?

劉詢“稱王稱霸”也不是說他胡作非為,為所欲為!相反,說的是他智慧地將“王道”與“霸道”一起並用,崇尚文武並舉、德刑融合。簡單來說,就是他主張儒家與法家同時使用,提倡儒法共治,而且還將道家,墨家等理念也融合其中?形成“霸王道雜之”的治國理念,所以說他“稱王稱霸”是從治理思維角度評價的。

監獄走出來的皇帝,“離經叛道”的劉詢,為什麼能稱王稱“霸”?

01

漢宣帝劉詢為什麼會“離經叛道”呢?

漢宣帝完成了他曾祖父漢武大帝都沒有完全做到的收服匈奴的壯舉,一直秉承先祖的遺願壯大國家版圖,對外擴張,真正打通了對西的絲綢之路。

在漢武帝統治時,雖然派大軍征服匈奴但一直沒有拿下,同時派張騫兩次前往西域,希望從西域內部攻破堡壘,但一直沒能徹底收服西域烈馬。

而漢宣帝上任後,經過艱難的戰爭終於徹底擊敗匈奴,讓西邊諸王俯首稱臣;同時在西域開設了西域都護府,擴大了漢朝版圖,正式實現對西域的統治,西域從此也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麼正統傑出的人怎麼會“離經叛道”呢?

其一,作為一個深受牢獄之災的小孩,雖然幼年時經歷的困難不一定能深深記在心中,但在潛意識的三觀中卻記憶深刻,對促使他形成自己特有的治理思想起到原生環境的作用。

在儒家所號稱“仁愛”思想治世下,他的家庭還慘遭誣陷;這說明僅靠德治並不能保證所有人,時時道德高尚,時時道德清醒;如果有一套明確的追刑程序,用法律來保障嫌疑人的辯護權,明確證據,坐實證人證言,那麼被冤枉的情況必然會少很多;所以他主張“儒法共治”有親身經歷的總結,看似“離經叛道”卻是與時俱進的新治國策。

其二,他在幼時生存受限,好不容易問鼎後仍然處處受制於人,甚至淪為傀儡一樣的角色,讓他在沉思與隱忍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國理念。

不管是坐牢也好,還是在受監視的生存過程,包括在傀儡為王時,他最多的就是關於未來翻身後的治國思考時間,努力學習的準備,因此為形成自己的治國理念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而他在徹底掌權後要施展自己的一套組合拳,自然會否認老祖宗的部分套路;但他的仁愛與嚴明及取得的治理效果,可以看出漢宣帝““離經叛道””的一系列操作無疑是成功的。

監獄走出來的皇帝,“離經叛道”的劉詢,為什麼能稱王稱“霸”?

02

漢宣帝就是一個披著“仁”皮的“狼”,尊崇的是“稱王稱霸”

漢宣帝在清除霍光一黨後,真正徹底的翻身做了主;正式開始稱“霸”的歷程,或許這是每一個得志青年的正常心理傾向,但劉詢卻顯得更加技高一籌。

他的前任們都主張“儒術為尊”,他在成為皇帝后自然要穿著“儒術這件新衣”開始上班,好在他穿的並不不是“皇帝的新衣”,而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寫著“仁義”的外套;劉詢披著“仁”皮的套掩蓋住了進取的“狼”性,舉著“霸王道雜之”的治國寶劍,開啟了“稱王稱霸”的旅程。

漢宣帝是一個實在的拿來主義者,對我有用的東西一概拿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我都要,還恨不得抄了百家之長,集大道於己身。

監獄走出來的皇帝,“離經叛道”的劉詢,為什麼能稱王稱“霸”?

他教育兒子:“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這種霸道與王道並重的“霸王道雜之”教育理念,實在狼性十足;其實體現在治國上就是“儒法共治”的思想,從他的“常平倉”壯舉便能看出他的法治思想之豐富。

“霸道”其實就是法治手段,所以劉詢在李悝,管仲等法家的思想上,青出於藍勝於藍,直接制定了一部“平準法”,保障“常平倉”制度的平穩運行。

常平倉其實很像現代的期貨手段,在以農耕為主的古代社會,糧食不僅是民之生機,更是國之根本;所以為了調節糧價,儲糧應急,充分利用期貨的“套期保值”作用,開闢糧倉;在糧價低時提高價格預期收購,刺激民眾的生產積極性;糧價高時,又降低價格對民眾進行出售。

這樣不僅可以保持國家穩定,還能收攏民心,對穩固政權作用明顯。最主要他單獨制定法律的形式來保障這一做法,後世各代一直沿續類似操作,可以說劉詢開闢了新的農耕文明。

他主張的“霸王道雜之”,通俗來說就是主法制,輔仁政,兼顧體恤百姓。所以說他尊崇“稱王稱霸”,其實是儒法共治的高手,從他特別熱衷於大赦天下可以看出,漢宣帝可以說是大赦最多的帝王,這正是“儒法共治”的具體體現。

可以說,漢宣帝的一系列操作其實是“稱王稱霸”的後果,只不過這個後果是史稱“昭宣中興”的宏大治世局面。

監獄走出來的皇帝,“離經叛道”的劉詢,為什麼能稱王稱“霸”?

03

就像他出生時的可悲一樣,“稱王稱霸”的漢宣帝最後活成了歷史

霸道、王道皆有,文武風光的漢宣帝在現代的我們看來,知名度極低,並不像他“稱王稱霸”一樣霸氣側漏,而是簡短介紹就帶過,間接活成了歷史中的帝王。

而他作為西漢歷史上四名擁有“廟號”的皇帝,本應該更高調與出名一些;我們看看四個有“廟號”的皇帝,分別是太祖”皇帝劉邦、“太宗”漢文帝劉恆、“世宗”漢武帝劉徹,剩下的就是“中宗”漢宣帝劉詢,哪一個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

廟號本已經說明了一切,祖上有功、宗績有德才能獲得這個稱號,而劉詢的功績本不低調,為什麼知名度基本沒有呢?

是因為他“稱王稱霸”久,後人看不慣他嗎?當然不是。

劉詢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吏稱其職,民安其業,《漢書》甚至評價其在位期間是西漢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期。

我想最主要的因素,應該是他的曾祖父漢武大帝威名太望,履創第一,哪怕臣服他的西域也有老祖的先期積累在前,而他的“王道、霸道”過於雜亂,在選擇直接繼承人時過於重感情,而不是重賢德,直接導致了漢室走向衰落。

加之他對儒家學術過於看輕,在後世持續幾千年儒家為主的治理趨勢下,後人當然不喜於研究他,甚至淡化他的功績也情有可原。

而且劉詢死得也早,正在當打之年的43歲就病逝,加上之前的研究得少,之後記住的自然不多,放到現在能上電視的機會就不多,所以他慢慢的活成了歷史是有現實原因的。

監獄走出來的皇帝,“離經叛道”的劉詢,為什麼能稱王稱“霸”?

結語

漢宣帝統治下的國土面積達到一千三百萬多平方公里,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這是何等的壯舉,歷史理應為他留下濃重的筆墨,而他主張的儒法共治也具有非常高的治理意義,特別是“平準法”的制定,更是顯露了深厚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在法制史上也應獲得一席之地。

劉詢不僅有自己的一套特殊治國思想,還開創了一個大愛時代,治政國力鼎盛,民眾滿足,四海昇平,稱得上“國泰民安”的治世盛況,應該更深的研究他,我們需要記住這位活在歷史上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