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五国合纵之势,有连下七十余城之威,为何乐毅就是拿不下齐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为燕国上将军,统率燕、秦、赵、魏、韩五国合纵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国君齐湣王也毫不示弱地亲率齐国主力大军,迎战于济水之西。乐毅发动猛攻,齐军大败。

接着,燕军独自追击败敌,攻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随后五年,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无一败迹。乐毅巡战于齐,将所得战利品运送回燕国,攻下的城池也被划为燕国所管辖的郡县,随着战争带来的财富增加和土地扩张,燕国也随即强盛一时。

挟五国合纵之势,有连下七十余城之威,为何乐毅就是拿不下齐国?

(乐毅攻齐)

但接下来的是,齐愍王败守琅琊郡的“莒”,田单坚守在胶东郡的“即墨”,齐国人就此凭借着这两座城池,苦苦坚守了五年,五后之后,田单摆出了“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收回了全部国土,就此复国。

燕国是八百年的老诸侯,亮点并不多,“乐毅攻齐”就是其中的唯一亮点。乐毅是当时名将,后世评价也非常高,但在这五年时间里,齐国都只剩下最后的两座城池了,为何乐毅就是迟迟拿不下来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第一点:史书上写的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其实并非如此!

齐国和其它国家是不一样,它执行的是“五都制”,而不是“一京制”。秦有函谷关、赵有太行、燕有易水长城、楚有长江隔绝南北,但齐国位于山东半岛,无险可守,地理劣势不允许国家将所有物资都集中在某一个城池里。因此齐国的“五都制”也由此生,而“五都”即临淄、莒、即墨、高唐和平陆。

当乐毅过高唐攻下临淄的时候,齐国便退守“莒”和“即墨”,利用这两座都城来作为抵挡燕军的桥头堡。而所谓的仅剩的两座城池,也不仅仅只是城池,而是包括了齐国东南部的胶东和琅琊两郡的广大地区。

挟五国合纵之势,有连下七十余城之威,为何乐毅就是拿不下齐国?

(红色代表燕军;蓝色代表齐军)

其实,翻开齐国的版图,我们可以看到,“莒”所在的胶东郡、“即墨”所在的琅琊郡,都位于齐国东南部,两郡之间虽有沂山相隔,但水陆两道畅通无阻,齐军依托沂山保存实力,又互为犄角、互相支援,这就让齐国有了自我保存的能力。


第二点:燕国发动战争的最初目的仅仅是报仇,而不是灭齐!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在违背了历史规律和权力法则的情况下,将王位禅让给了燕国相邦“子之”,由此爆发为期三年的“子之乱政”。

燕国国内大乱,当时在位的齐宣王率兵入燕,干涉燕国内政,数万燕人因乱而死、燕王哙被杀、子之也被齐人杀死。燕国经此一乱,伤痕累累,然而这一切都得归罪于齐人,包括苏代游说燕王禅让也是来自于齐国的手笔。

等到燕昭王上位之后,他励精图治,意图振兴燕国来报此仇,当时齐国霸业犹在,国力仍然强大。因此,在燕昭王的努力之下,燕国使节出使四方,最终形成了五国合纵攻齐的局面。

但是,等到乐毅率军轻而易举地摧毁了齐军主力之后,时局就发生了惊人转变。按理来说,覆灭了齐国精锐,燕国复仇的目的已经达成。但是,乐毅却认为,这是率军直捣齐国都城、一举灭齐的大好时机,但各诸侯国却不支持燕国这么干了!


挟五国合纵之势,有连下七十余城之威,为何乐毅就是拿不下齐国?

(乐毅决定灭齐)


第三点:济西之战后,人心思变,各诸侯国心怀鬼胎。

本来,齐国称霸东方,也直接得罪了周边国家,见于《史记·乐毅列传》: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齐国凭借霸业余威频生事端,侵犯了其它国家的利益。因此,削弱齐国都符合各方的利益,这是五国合纵能形成的根本原因。但大家都没有想到能把齐国一棍子打死,因为齐国败得太快了,败得太让人措手不及了!

燕国原来是要复仇,但现在就变成了要“灭齐”,仅凭这一点,对赵国就大为不利,如果燕国吞并了齐国部份疆土,以后就可以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夹击赵国,那赵国危矣;再跟着,大家谁也不愿意看到燕国步步坐大,就这样,合纵军在乐毅要攻打临淄之前停了下来,重新商讨瓜分齐国的方案。

赵魏两国与齐国接邻,他们当然可以要齐国的土地;然而对于秦韩两国来说,他们和齐国隔着赵魏,土地拿到了也不好守,还不如直接掠夺一些战利品来得痛快;而且韩国的最初参战的目的,就是希望赵燕齐魏四国打得天崩地裂、让他们互相消耗实力来确保韩国的国防安全。

挟五国合纵之势,有连下七十余城之威,为何乐毅就是拿不下齐国?

(诸侯国各有算计)

而秦国简直就是居心叵测了,齐国曾经和秦国并立为“东西二帝”,这时候更应该把齐国打伤打残。但是却不能打死了,齐国如果灭亡了,直接增加了赵魏燕三国的实力,于秦有百害无一利。于是,秦韩便找了个理由果断撤军,带着战利品回国去了。

秦韩两国的果断撤军,这就让赵魏两国坐立不安了。当初秦韩两国这么积极参与进来,就是想让赵魏两国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大打特打。现在秦韩撤军、联盟解散,在道义上秦韩两国就可以随时攻打赵魏。所以,赵魏两国在仔细权衡利弊之后,也不打了,各自瓜分一些城池之后,跟着也撤军而走。


第四点:各诸侯国坐看燕齐相争,“灭齐”成了一个陷阱。

各诸侯撤军之后,就只剩下了燕军,连当时的燕军谋士剧辛都认为不能独力灭齐,但乐毅坚持己见,六个月之后,乐毅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然而,燕国看似独占了齐国大片疆土,但却进退两难了,因为实力不允许啊!

在历史上,塞外的东胡对燕国的危胁更大,燕国所建立的“燕长城”,就是为了防备东胡人。在事实上,塞外的东胡不断地挤压着燕国的生存空间,燕长城也一步步加剧了燕国财政的崩溃,从而也导致了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都难有作为。

见于《史记·燕昭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


挟五国合纵之势,有连下七十余城之威,为何乐毅就是拿不下齐国?

(燕国形势图)

而燕国国内,仅有的一处产粮区是“督亢”,“督亢”的产粮高度才是制约燕国军事力量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后来荆轲去咸阳说要献上“督亢”,秦始皇为什么就欣欣然地接见他的原因。

也就是说,单靠燕国的国家实力,是无法完成“吞齐大计”的!乐毅将在齐国的战利品送往燕国,虽一度减缓了燕国财政的紧张,燕昭王也非常高兴,但赵、燕同样也是世仇,赵国在一旁虎视眈眈,燕昭王能给乐毅的兵力就不能多了。

因此,燕国此时的做法最好就是加大对齐地的搜括,然后从容撤军。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乐毅的“灭齐”计划,竟然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第五点:乐毅将计就计,从军事斗争转向用政治手段来瓦解齐国。

乐毅不想弃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他苦思定计,献策给燕昭王:即对“莒”和“即墨”围而不攻,先稳定已经控制的地区,以武力来威慑、用利益来收买,又以“齐地之财来充燕国之富”, 由此来完成双方在实力上的此消彼涨,最终把齐人全部化为燕人。

挟五国合纵之势,有连下七十余城之威,为何乐毅就是拿不下齐国?

(乐毅向昭王献策)

昭王听了之说,连称大善,他采纳了这个计策。于是乐毅便巡战齐地,依靠着他强悍的用兵能力,五年之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一时之间,形势大好!

同时,乐毅也认为武力只能破其城,而不能收其民心,因此他立即在控制区内推行“减赋税,废苛政”的政策方针,目的是待收取民心之后,再逐步鲸吞蚕食、灭亡齐国。

正是因为乐毅的策略是分阶段推行的,所以这也是齐国为什么凭着两座城池就能坚守五年的原因了。


正当乐毅紧锣密鼓推行着他的大计之时,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燕惠王不信任乐毅,他认为乐毅迟迟不拿下齐国的最后两座城池,是因为乐毅想在齐地称王,因此他派遣出心腹大将“骑劫”来替换乐毅,乐毅心知局势已经不可挽回,便投奔到了赵国。

挟五国合纵之势,有连下七十余城之威,为何乐毅就是拿不下齐国?

(田单用火牛阵)

去了乐毅这一头号大敌之后,堪称大才的齐国田单也在战场上频频发力,他在即墨城下,以一计“火牛阵”大破骑劫,最后收回了齐国的全部失地。

真可谓是:七十城收一笑间,当时气势擅强燕。区区莒墨何难下,自是君王不永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