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南陽之辨析

四,諸葛亮不是種糧專業戶

南陽的同志懟襄陽,“隆中的山溝裡就無地可種,咋會是躬耕地?只有南陽才有大片的土地耕種。”天哪,南陽的同志是要把諸葛亮打造成一個種糧專業戶是吧?人家諸葛亮志存高遠,是立志要當管樂式的人物,隱居也是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有十來畝土地可供消遣就足矣,並不想當種糧專業戶。

南陽同志推測說“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和劉表不和,於是帶著弟弟諸葛均來到南陽宛城隱居躬耕。”雖然有了“大膽假設”還得“小心求證”啊。那麼問題來了?諸葛兄弟被“大膽假設”到了宛城,但地從何來?

須知,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主豪強霸佔了大片的土地,農民活不下去了才爆發了黃巾起義。連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都淪落成“織蓆販履”的無產階級,你讓諸葛亮兄弟到人生地不熟的宛城就有地可種哇?他是去當佃農呢?還是給人打長工?亦或是像南陽的同志宏論的“起碼得有四五十畝地耕種”,諸葛亮豈不成了小地主?

按照南陽網友為諸葛亮設計好的“人設”,“諸葛亮在襄陽只寓居了兩三年,十七歲後便帶著十三四歲的弟弟諸葛均來到南陽躬耕,期間在當時的第三大城市宛城廣交文友,結交上層,歷時十年之久。”設計的挺美好,但經不起推敲。

既然諸葛亮在文化名城宛城結交的都是“往來無白丁”的學界達人,政界名流,而且有十年之久,理應留下大量的文史記錄。那時諸葛亮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學霸”,後來又成了蜀漢政權的“二把手”,即便是當時沒有文字記錄,當諸葛亮“大名垂宇宙”後,也應該有一些追述文字。須知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啊,結果是沒有一條記錄顯示諸葛亮在宛城生活過,豈不令人生疑?倒是在襄陽僅僅生活了不到三年的少年諸葛亮留下了大量的活動記錄,這如何說得通?

再者諸葛亮在宛城躬耕十年之久,他不可避免的要和下層勞動人民打交道,即使這些目不識丁的農民,當時不知道諸葛亮是何等人物,日後諸葛亮名垂宇宙後這些農民攀龍附鳳也應該回憶編造一些諸葛亮的逸聞趣事來炫耀諸葛亮在此躬耕,但是宛城方面的民間傳說沒有,倒是襄陽民間留下不少這樣的傳說。比如大頭菜,襄陽民間叫孔明菜,傳說是諸葛亮發明,大頭菜的食材是蔓菁,宛城也應該種植的有,咋這種大頭菜不在宛城發揚光大?

還有,諸葛亮和師友都在襄陽一帶學習生活,這一點文史記載很明確,南陽網友自知繞不過去,就說“諸葛亮在南陽躬耕,經常去襄陽遊學”。說的好輕飄。須知襄南兩地間距三百多里,就是到了今天的高鐵時代理論上雖然說一個上午能跑兩個來回,但實際上有那個種糧專業戶會選擇在襄陽居住到宛城躬耕?成本老高了。現在都辦不到,在古代依靠兩條腿走路就更不可能了。首先是時間距離上不允許,其次是成本上不划算。勤奮好學的諸葛亮絕不會把寶貴的時間耗費在來回奔波的路上。

本節提示:農耕生活是定居生活,在古代由於交通不發達人員的流動性很差,即使是半耕半讀,活動半徑有限,不可能在宛城躬耕在襄陽求學。當然凡是不能絕對,只有一種可能,躬耕地是在南陽郡毗鄰襄陽的某個地方,這個地方即使不是隆中也絕不可能是三百多里外的宛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