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犯了過錯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並非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為的要使日後不去再犯。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小孩子最缺什麼?缺的就是管教,怎麼管教孩子最省事呢?很多父母都會說立規矩可以讓孩子乖乖聽話,孩子知道了規矩的重要性,也就不敢隨意犯錯。

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孩子如果不懂規矩,不但會養成一些壞習慣,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長大後在社會上也很容易吃虧。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但有的父母也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都會帶有主觀負面情緒,按照自己的性格和習慣給孩子立規矩。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會逐漸產生叛逆情緒,不聽父母的管教。即便是犯了錯誤,孩子也不知悔改,還會和父母爭吵頂嘴,和父母唱反調。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為何這麼多大人在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上,不成功?

這兩種錯誤的立規矩方式,只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家長是時候改變了。

1、 經常嚇唬孩子

家長嚇唬孩子只會加重孩子內心的恐懼,年幼的孩子會對父母說的話信以為真。如果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經常用恐嚇的方式,孩子會逐漸喪失安全感。

孩子越小,就越是害怕和父母分開,用"不要你""不喜歡你了"嚇唬孩子,讓孩子聽話,是最致命的恐嚇。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孩子整天在思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長時間的恐慌不安,很容易患上焦慮症。


2、打罵孩子

現在依然有多父母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只要被打罵才能夠吸取教訓。打罵只會讓孩子因為疼痛而屈服,盲目遵從父母的指令。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憑什麼要這樣做、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該怎麼做,完全不知道,今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打罵訓斥還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讓孩子喪失對父母的信任。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錯,不告訴孩子原因,也不告訴犯錯的嚴重後果。他們會習慣性地說"不許這樣做"、"不行"、"絕對不可以"這樣的字眼。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這樣做對孩子立規矩完全沒有任何的好處。

父母越說"不",孩子越沒主見

1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萌芽,做任何事情都喜歡自己做主。

家長覺得孩子太小,根本沒有"當家做主"的能力,比如"不可以打滾,衣服會髒!"

"不可以玩水,會著涼!"

"不能在馬路上奔跑,危險!"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父母給了孩子太多的限制。時間久了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會一點點"退化",有些孩子就會變得很"聽話"。這樣的的孩子,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今後也遇到任何事情也沒有主見和立場。


越說"不",孩子越想嘗試

有些孩孩子對父母越是阻止的事情,就越想去嘗試。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做那件事情,也就沒有能力區分自己行為的對錯,更喜歡和父母對著幹。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一天,李教授女兒想要一樣東西,她拒絕後,女兒便大哭大鬧,她沒有妥協。 她把孩子帶回家後,陪著女兒待在房間裡,繼續任由孩子哭。 在這個過程中,頂多就是遞給女兒一條熱毛巾,讓她擦擦鼻涕擦擦眼淚。

李教授就這樣靜靜地坐在女兒跟前,看著她哭。 等到她哭得筋疲力盡,也不見媽媽的態度有絲毫放鬆,便也作罷。 從那以後,孩子再也沒有提出過任何無禮的要求。

這種方式,不用打罵孩子,也不用生氣,反而能堅定平和地告訴孩子:你的無理取鬧,不管用。

等孩子發現哭鬧沒用的時候,再把規矩拿出來,平和地跟孩子說明接下來該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家長要如何正確地給孩子立規矩呢?

1、 父母要了解立規矩的目的。

如果在出門的時候,父母責罵孩子沒有穿好衣服,可平時都是父母幫孩子穿。這個時候責罵孩子,不但自己心煩意亂,孩子心裡也不高興。專家建議的指導原則是,父母可以在紙上為孩子列出三個方面的規矩:自我照顧、家庭責任、以及外出時的要求。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2、 訂立規矩後、要多從給孩子示範

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需要通過多次重複才能形成一種好的習慣,家長再讓孩子做事時,不要只對孩子說:"去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

孩子對打掃房間沒有一點經驗,怎麼會對這件事產生興趣呢?家長只有給孩子多次示範之後,孩子才能體會到勞動的樂趣。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3、 給孩子自由的時間

如果孩子學習表現出色,或是在家按時完成了作業,家長可以讓孩子適當地娛樂。生活中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孩子能夠合理地支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也就更願意聽父母的話。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4、 家長要以身作則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家裡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模仿。在給孩子制定規矩話,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

比如父母不讓孩子睡覺前玩手機,自己卻玩到深夜。孩子看到後會覺得不公平,憑什麼自己不可以玩。孩子心裡不服,也就不會遵守父母立下的規矩。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遵守規矩是立身之本,家長要根據不同孩子的性格,正確地給孩子立"家規"。孩子有了規則意識,自我約束力才更強,今後也會大有一番作為。

3歲到6歲時,是孩子建立規則感的關鍵時期。家長應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幫助孩子形成基礎的規則意識。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出現了不當行為,要讓他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付出一定代價,比如適當剝奪或者延滿足一次他最在乎的東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

通過規則感的建立,孩子讓他知道,做了錯事,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對孩子的規則意識的灌輸,是先從公眾場合不大聲喧譁,坐地鐵乖乖安檢,等餐需排隊這些小事開始的。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想讓孩子長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所以父母要抓住孩子慣養成的關鍵期,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是《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

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

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家長不能瞎立規矩

3-6歲孩子已經開始進入幼兒園,很多父母還是重視孩子知識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培養。未來決定孩子的不只是學習成績,要想孩子“贏在未來”,父母要重視孩子性格的培養。並且要能夠在生活中,幫助孩子養成健全的性格。健全的性格會讓“雛鷹”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們會飛的更高更遠。不要錯過了給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