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書法的演變,從商朝到元代,湧現了許多書法家

我國書法的演變,從商朝到元代,湧現了許多書法家。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二。

一、商朝

商朝時,甲骨文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文字,用於王室和貴族的占卜活動。我國已出土甲骨15萬片,共發現甲骨文4500餘字,目前僅破譯了1500多字。

二、西周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499字,是目前已發現的銘文最多的青銅器。

三、秦朝

秦朝的標準字體是小篆,又叫“秦篆”,字形整齊,轉角處較圓滑。民間則流行更簡化的隸書。隸書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橫筆首尾方中帶圓,轉角處多呈方折。

四、東漢

隸書是漢朝主要字體。草書在流朝開始出現。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張芝是東漢著名的草書大家,被後人稱為“草書之祖”。

五、曹魏

曹魏的鐘繇開始把隸書轉化為楷書。楷書也叫“正楷”或“正書”,特點是字形方正,筆畫平直,風格古雅,整齊端莊。

六、東晉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書聖”之稱。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代表作有《蘭亭序》《黃庭經》,其中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行書字形流暢飛動,剛柔相濟,富有很強的表現力。其中,側重於楷法的行書叫“行楷”,側重於草法的行書叫“行草”。

七、唐代

唐朝的書法藝術尤為繁榮,湧現出了大批著名的書法家,頗有影響的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

歐陽詢的楷書筆力遒勁,法度嚴整,傳世碑刻以《九成宮醴泉銘》最為有名。虞世南楷書字體勻圓,剛柔相濟,傳世作品以《孔子廟堂碑》為代表。褚遂康綜合各家書法之長,參酌隸書筆法,別具一格,他的代表作有《雁塔聖教序》。

顏真卿是唐中期成就最大的書法家。他將篆、隸、行、楷四種筆法結合起來,創造了方正敦厚、氣勢雄渾的新書體,世稱“顏體”,著名作品有《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多寶塔碑》等。柳公權是唐後期的著名書法家,他融合諸家筆法之長,自成一體,世稱“柳體”。代表作有《李成碑》《唐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顏筋柳骨”是對顏真卿、柳公權書法作品不同風格的評價。

懷素的草書剛勁有力、奔放流暢,其代表作《自敘帖》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張旭好飲酒,每醉後揮筆草書,變化無窮,其代表作為《古詩四帖》。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描寫了張旭狂放不羈的醉態。

八、宋代

北宋時期的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被稱為宋代“四大書法家”,這“四大家”對宋代及後世書法藝術影響深遠。

宋徽宗趙佶也是位傑出的書法家,瘦金體是他創造的書法字體,亦稱“瘦筋體”,也有“鶴體”的雅稱,是楷書的一種。“瘦金體”的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連筆字像遊絲行空,已近行書。現代美術字體中的“仿宋體”即模仿瘦金體神韻而創。

九、元代

趙孟頫與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在楷書和行書上都造詣頗深,楷書中兼有行法畫意,字體瀟灑、圓潤、溫雅、秀媚,對後世影響較大。


我國書法的演變,從商朝到元代,湧現了許多書法家


我國書法的演變,從商朝到元代,湧現了許多書法家


我國書法的演變,從商朝到元代,湧現了許多書法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