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在中國傳統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呢?

臭靖靖


家族是一種抱團式的集體制,家族文化在中國家庭傳統生活佔據了重要角色。在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裡面有關於分家的描寫。主人翁孫少安在妻子秀蓮強烈要求下,同大家庭分家了。

這樣的決定給他帶來無數次的淚流滿面,他內疚,自責,痛苦,認為自己為了追求小家庭的幸福而拋棄了大家庭。他這種心態正是傳統的家族文化被顛覆後的痛苦表現,那家族文化都有哪些內容呢?

下面我將從家族族譜,宗祠,家訓三點來講述,家族文化在我們傳統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1:族譜

族譜也叫家譜,宗譜,它是整個家族血緣關係的傳承,上面記錄著家族人員的名字,生平功績,及嫡系家屬的名字。如果是女子,只登記她名字和出嫁的夫君,及子女,後續不再有記錄,因為古人信奉女人都是別家的人,會進到夫家的族譜。而如果是兒子,則會源源不斷地一代又一代記錄,可以說,一本族譜就是一個大家族的檔案,也相當是一部史書。

我們現在去參觀一些名人的故居,經常會看到有展示的族譜,上面很清晰的記載著歷代先人生卒年月,所受教育,所任官職。毛主席曾經說過:

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資料。

家譜對一個家族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記錄宗族的檔案,還一個重要作用也是為了保證純正的血緣。在古時,時常有出身寒門的宗族在搖身一變,成為暴發戶外,想通過攀附名門望族來提高自己的出身,這種亂認祖先的事件,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而家譜對於識別真假血親則派上用場了。

2:宗祠

宗祠主要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每個村落都有,一般為大戶家所建,家裡有人過世後,會將牌位放在祠堂,如果犯了大錯,很重要的一條處罰便是死後牌位不得進入家族祠堂。

祠堂作為一種特殊建築,不論其規模或重要性都是其它建築無可替代的,宗祠是鄉土文化的根, 是家族的象徵和中心。那它主要有哪些作用呢?

01:祭祖:如上文所說,已故先祖的牌位都會放在這裡,那平時的供奉,或是要從先祖的光輝事蹟汲取正能量的,都會去宗祠。

02:正俗:家族裡如果有重大事件處理,如“認祖歸宗”,或是興辦一些婚,喪,壽,喜之活動,也會去宗祠。

03:教化:是族人進行禮制,禮教宣傳的活動場所。有些大戶人家甚至會在裡面設置學堂,供族內子弟們上學。

04:法庭: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大家族來說,這經就更厚了,家族內部各種糾紛,各種矛盾,各種獎罰,或是各種違背家訓,都會在這裡聚集處理。

現在大城市長大的人,已經很難見到宗祠了。但電視上的古裝片,從來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片中每每有人犯了錯,都會被罰去祠堂裡跪著,好好反省自己。或是主人公有重大抉擇,有痛苦或煩惱,也會去祠堂,給列祖列宗敬上香,然後傾訴自己的心聲。可見宗祠在古人心目中,是信仰的所在。

3:家訓

我們有句老話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至一個國,小至一個家,都要遵守規矩。而對於一個家族來說,這些規矩也就是家訓了。什麼是家訓呢?

家訓是指家族先輩對後人的訓誡和教誨。經過代代相傳而沉澱下來的精神財產。歷史上很多有名的家訓在今天看來,皆是金句啊,句句震人發聵,十分有醒世價值,如:

靜以養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

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朱柏廬《朱子家訓》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孔子門生《孔子家語》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張仲超《錢氏家訓》

曾國藩給族人子弟的書信曾被合成一本《曾國藩家書》,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家訓中的經典,曾家的良好家風,百年時間內,湧現出幾百位優秀的人才,可以說家訓對一個家族的重要性了。

我們現在去參觀一些祠堂,時常也會看到牆上到處有祖訓族規,大多是教人學好向善、愛國興家的內容,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價值不可估量。

以上可見家族文化對於傳統生活的重要性,只是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主義新思潮的席捲下,許多良好的家族文化已不復再有。像家譜,家訓,隨著老一代人的逝去,現在已經在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而祠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許多地方被重新重視,開始修繕。

希望好的文化遺產還是能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來,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了。


蒲公英的喁語


家國情懷是根植於中華民族血脈的民族精神和信仰,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特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特性,從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風、家教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承載著家族文化,家族精神的家書家訓,可謂汗牛充棟,形式多樣而又極富哲理性和教育意義,諸如《朱子格言》《顏氏家訓》等等,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忠義賢良之士,從而讓家族精神得以傳承,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

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繞不開是話題, 所以要問家族在中國傳統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我們可以先從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文化開始。

一、家族是農耕文明的基石,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基因”。

我們在學唯物主義的時候都知道"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知微通元


家族文化是相對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現的能被感知的具體事項,它處於一種相對的靜止狀態,如族譜、族田、族長、族規、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著家族制度;同時它還旨在反映家族制度發展變化的機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層狀態;是家族制度事項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家族制度事項中不易被感知的內在本質。

(一) 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內涵

第一是為家族而活的人生觀,“光宗耀祖”的話,今天偶爾還能在事業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們認為努力向前,是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會因某人的業績或義行,獎予匾額,家族將它掛在祠堂,引為殊榮。品官有家廟祭祀制度,成為法定承認的望族,何其榮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團體意識。“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獻中常見的詞語。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輩,更重要的是講究對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終追遠”之意。如果能夠做到,世人便以為是宗族興旺的表徵。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權威,服從他的領導,認同他所代表的組織——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義,首先是族人以宗族為自己的組織,其次是認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長為領導人,由他們帶領自己實現尊祖祭祖的願望。至於睦族,是講處理好族人之間的關係,維護宗族的團結和合作,使宗族長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內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標,也是出發點;敬宗,睦族是實現目標的條件,是在尊祖的旗幟下實現家族的團結,敬宗是關鍵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家庭或家族都講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內涵有三個方面:第一,一般說是生養、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業有成,能夠揚名顯親。第三,應有傳宗接代人。現在對第一點和第三點比較重視,“子欲養而親不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就體現了生養和無後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關係著一個家族的發展,只有它的成功實現,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續與傳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終要求就是族人事業有成,光大門楣,人丁興旺。而不僅僅是對父母的孝順。現在的孝道就比較狹義了,一般是指對自己父母及直系血親的孝順。

第四是孝與忠的交融性,俗話說“忠孝兩難全”它們確實有本質上的區別,但又有緊密的聯繫。忠道承認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實現忠道的前提。孝與忠有著內在的聯繫,存在著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濃重的忠君內容。這種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範圍,使它不僅成為家


快樂小向哥


如果說耶穌基督是外國人的信仰,那麼家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有神廟,但農村的家家戶戶,神堂上的主要位置,都是留給先人的。

中國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一說,老人們生活經驗豐富,會帶給孩子們實實在在的好處,所以中國古代提倡尊敬長輩。

而古代影響深遠的“君臣父子”觀念,也是中國家族觀念的延伸,即臣民要像兒子孝順父母那樣,對君王忠心耿耿。

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生產力水平底下,抗風險能力弱,人們以家族的方式聯繫在一起,有困難可以互相幫助,大大提高了族群的生存幾率。

即使在今天,中國的家族觀念,也使得比起“分裂”,人們更渴望統一。


風和之舞


家族是具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一個社會群體。 家族:以血統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統的幾輩人或幾十代人。

在尤其重視家庭教育的中國,文化傳承對於一個家族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和文化積澱是從一個家庭昇華到一個家族並且長盛不衰的最重要原因。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淵源。歷經數百年,滄桑幾經變幻,時代沉浮更新。家族文化不但能夠記錄每個人的生前身後,還記載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激勵後人,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也是一個家族發展發展繁榮變遷的文獻史,也是一部教育後人的教科書。家族文化是一個家族歷史的沉澱和經驗的積累與昇華,文化的發展需要有歷史的沉澱。家族文化見證了人們耕讀傳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萬萬個後代,是一個家族引以為傲並值得世代傳承的“珍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