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在中国传统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臭靖靖


家族是一种抱团式的集体制,家族文化在中国家庭传统生活占据了重要角色。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面有关于分家的描写。主人翁孙少安在妻子秀莲强烈要求下,同大家庭分家了。

这样的决定给他带来无数次的泪流满面,他内疚,自责,痛苦,认为自己为了追求小家庭的幸福而抛弃了大家庭。他这种心态正是传统的家族文化被颠覆后的痛苦表现,那家族文化都有哪些内容呢?

下面我将从家族族谱,宗祠,家训三点来讲述,家族文化在我们传统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1:族谱

族谱也叫家谱,宗谱,它是整个家族血缘关系的传承,上面记录着家族人员的名字,生平功绩,及嫡系家属的名字。如果是女子,只登记她名字和出嫁的夫君,及子女,后续不再有记录,因为古人信奉女人都是别家的人,会进到夫家的族谱。而如果是儿子,则会源源不断地一代又一代记录,可以说,一本族谱就是一个大家族的档案,也相当是一部史书。

我们现在去参观一些名人的故居,经常会看到有展示的族谱,上面很清晰的记载着历代先人生卒年月,所受教育,所任官职。毛主席曾经说过:

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

家谱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记录宗族的档案,还一个重要作用也是为了保证纯正的血缘。在古时,时常有出身寒门的宗族在摇身一变,成为暴发户外,想通过攀附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出身,这种乱认祖先的事件,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而家谱对于识别真假血亲则派上用场了。

2:宗祠

宗祠主要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每个村落都有,一般为大户家所建,家里有人过世后,会将牌位放在祠堂,如果犯了大错,很重要的一条处罚便是死后牌位不得进入家族祠堂。

祠堂作为一种特殊建筑,不论其规模或重要性都是其它建筑无可替代的,宗祠是乡土文化的根, 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那它主要有哪些作用呢?

01:祭祖:如上文所说,已故先祖的牌位都会放在这里,那平时的供奉,或是要从先祖的光辉事迹汲取正能量的,都会去宗祠。

02:正俗:家族里如果有重大事件处理,如“认祖归宗”,或是兴办一些婚,丧,寿,喜之活动,也会去宗祠。

03:教化: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教宣传的活动场所。有些大户人家甚至会在里面设置学堂,供族内子弟们上学。

04:法庭: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大家族来说,这经就更厚了,家族内部各种纠纷,各种矛盾,各种奖罚,或是各种违背家训,都会在这里聚集处理。

现在大城市长大的人,已经很难见到宗祠了。但电视上的古装片,从来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片中每每有人犯了错,都会被罚去祠堂里跪着,好好反省自己。或是主人公有重大抉择,有痛苦或烦恼,也会去祠堂,给列祖列宗敬上香,然后倾诉自己的心声。可见宗祠在古人心目中,是信仰的所在。

3:家训

我们有句老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至一个国,小至一个家,都要遵守规矩。而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些规矩也就是家训了。什么是家训呢?

家训是指家族先辈对后人的训诫和教诲。经过代代相传而沉淀下来的精神财产。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家训在今天看来,皆是金句啊,句句震人发聩,十分有醒世价值,如: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朱柏庐《朱子家训》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孔子门生《孔子家语》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张仲超《钱氏家训》

曾国藩给族人子弟的书信曾被合成一本《曾国藩家书》,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家训中的经典,曾家的良好家风,百年时间内,涌现出几百位优秀的人才,可以说家训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了。

我们现在去参观一些祠堂,时常也会看到墙上到处有祖训族规,大多是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价值不可估量。

以上可见家族文化对于传统生活的重要性,只是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主义新思潮的席卷下,许多良好的家族文化已不复再有。像家谱,家训,随着老一代人的逝去,现在已经在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而祠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许多地方被重新重视,开始修缮。

希望好的文化遗产还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


蒲公英的喁语


家国情怀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民族精神和信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性,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家教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承载着家族文化,家族精神的家书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形式多样而又极富哲理性和教育意义,诸如《朱子格言》《颜氏家训》等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忠义贤良之士,从而让家族精神得以传承,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绕不开是话题, 所以要问家族在中国传统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先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开始。

一、家族是农耕文明的基石,家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因”。

我们在学唯物主义的时候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知微通元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重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现在的孝道就比较狭义了,一般是指对自己父母及直系血亲的孝顺。

第四是孝与忠的交融性,俗话说“忠孝两难全”它们确实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浓重的忠君内容。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


快乐小向哥


如果说耶稣基督是外国人的信仰,那么家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有神庙,但农村的家家户户,神堂上的主要位置,都是留给先人的。

中国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说,老人们生活经验丰富,会带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中国古代提倡尊敬长辈。

而古代影响深远的“君臣父子”观念,也是中国家族观念的延伸,即臣民要像儿子孝顺父母那样,对君王忠心耿耿。

从另一方面来说,古代生产力水平底下,抗风险能力弱,人们以家族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有困难可以互相帮助,大大提高了族群的生存几率。

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家族观念,也使得比起“分裂”,人们更渴望统一。


风和之舞


家族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 家族: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或几十代人。

在尤其重视家庭教育的中国,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家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和文化积淀是从一个家庭升华到一个家族并且长盛不衰的最重要原因。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家族文化不但能够记录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还记载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也是一个家族发展发展繁荣变迁的文献史,也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家族文化见证了人们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万万个后代,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