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轉千回——漫談聖教序折挑筆法

折轉千回

漫談聖教序折挑筆法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選自唐詩無名氏《金縷衣》。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勸喻詩。從字面上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頌,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在字面的背後,是告訴人們青春難再,應該珍惜年華,積極進取。這大概也是其被選做《唐詩三百首》壓軸之作的原因吧。本文是筆者漫談聖教序筆畫系列第七講最後一篇文章,之所以選擇漫談形式就是為了更好理解王羲之的用筆,避免千人一面就筆法而談筆法,以給人不一樣的感受。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就將折和挑合二為一進行漫談。

一、橫折

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學書當如此。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經得起第一境界孤獨寂寞,更應有第二境界執著不悔的堅韌毅力,才能達到第三境界。我們看這裡的“尋”字在聖教序中的首筆橫折橫行至拐彎處,頓筆調鋒下行。(見下圖)

折轉千回——漫談聖教序折挑筆法

作為原帖,右為臨寫。下同


二、豎折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摘自韓愈《進學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業靠勤奮才能精湛,如果貪玩就會荒廢;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隨意任性就會毀掉。只要我們勤奮思考,勤奮耕耘,勤奮對待學習生活工作。那麼,我們的生命就會綻放不一樣的光芒。

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我們要謹記這一點。我們看這裡的“荒”字在聖教序中的豎折是豎畫到底一頓折筆右行。(見下圖)

折轉千回——漫談聖教序折挑筆法


三、斜折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摘自蘇軾《題西林壁》。

這首即景說理小詩,以簡短的詩句,激起了人們的思考,也帶給了人們啟迪。原來我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就不同,雖處處看的是廬山,但跟盲人摸象一般,得出的結論必然也是片面的,怎麼辦?必須超越傳統的固定思維,跳出框架,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這也就是筆者一再漫談筆法的緣由所在。

我們看這裡的“緣”字,在聖教序中左邊絞絲旁就是斜折的寫法,頓筆往上重按,往下則輕轉。(見下圖)

折轉千回——漫談聖教序折挑筆法


四、短挑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選自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其五》

這首古詩的宗旨是倡導人們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從來都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只有經歷過大是大非,經歷過生死,才明白這些不過都是過眼雲煙,何曾屬於自己。

這樣的境界,這樣的感悟,才適合放下一切去慢慢感悟文中之意,去體會聖教序之美。這裡的“境”在聖教序中帶鋒右上輕快挑出,鋒尖銳利。(見下圖)

折轉千回——漫談聖教序折挑筆法


五、長直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選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這首詩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實際上是寄寓著蘇軾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這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如醍醐灌頂,驚醒多少遠在他鄉的遊子,也驚醒了多少苦學聖教序而不悟的學書之人 。

我們就看詩中的“猶”字,在聖教序中行筆向左下折鋒,沿原路返回向右上挑出。(見下圖)

折轉千回——漫談聖教序折挑筆法

結語

至此,經過七篇文章,作者採用漫談的方式分析了聖教序中橫、豎、撇、捺、點、鉤、折、挑八種基本筆畫的不同筆法,並臨帖書寫以加深印象。由於作者水平有限,錯誤和不當之處難免,敬請諒解指正。同時拋磚引玉,將《聖教序》中書聖王羲之的筆法得以傳承弘揚,使傳統的書法藝術綻放時代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