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

畢加索一生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在92年的人生當中,畢加索創作了無數的作品,經歷了數個明顯的風格轉變,每次轉變,都是一次自我突破,也帶給世人新的藝術視野,當然,不同時期的作品在市場上也有不同的表現。


畢加索,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


超現實主義的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立體主義已經不再是時代的主流。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崇拜直覺,推尚原始、讚賞簡單粗狂的新藝術主張。達達主義因此而誕生了,並且很快風靡歐洲。達達主義的興起與這個時代哲學思潮有著緊密的聯繫。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精神分析法。認為潛意識的基本內容是人的原始衝動性,或者說是性慾的變形,人的夢境和各類精神病都是潛意識的表演。同時他還提出,藝術家應該發掘潛意識,開啟創作的靈感。達達主義積極的誇大了潛意識的作用。更有一部分藝術家深入地關注和探索人類未經開發的原始心理,進入沒有邏輯和道德約束的潛意識境界。


每當畢加索欲表達某種情感,無論激烈或溫柔,均在畫裡實現。不料《三個舞者》當真掀起狂濤,但各方反映是譭譽參半。對熟悉他畫風演變的人而言,這幅作品意味著畢加索斷然決裂以往精熟的手法,發展出難以預料且挑釁味強勁的新繪畫路線。超現實主義宣稱“美是痊孿病態的”戰爭後遺症為全面性的,藝術上亦不例外。立體主義繪畫的暴力感雖引起厭戰情緒的強勁反彈,但也促成否定傳統藝術的達達運動興起。美術運動百花齊放,畢加索感覺超現實主義與自己最相投。


畢加索,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

《三個舞者》

超現實運動發起人有艾呂雅、蒲魯東和阿拉貢。他們希望該團體是所有現代思潮的詮釋者,打著“要求新的人權宣言”口號,自辦《超現實主義革命》雜誌。在雜誌創刊號裡,刊出畢加索1914年“結構”系列的一件作品。這個由詩人與畫家組成的超現實主義團體,不斷成長,重要性愈來愈強。超現實主義運動成員無不期望,當尋覓夢中和潛意識下各類異象的同時,還能深觸藝術創作的根源。波德萊爾、馬拉梅、羅特雷亞蒙等詩人著手嘗試的理念,卻由畢加索放手實踐。蒲魯東寫道:“美是痊孿病態的。”當時,哪有一幅同期畫作比《三個舞者》更能詮釋這句名言?蒲魯東因而詮釋“超現實主義”:“從畢加索那兒,我們同意某種身體的自動性,與做夢狀態幾乎一致。”而畢加索如何能不被這個新興的主義吸引?他從不放棄繪畫及觀察事物形上、形內二面。他永遠不會畫事物在“現實中的相貌”,而是畫它們“現實上的狀態”,和蒲魯東稱的“心理模型”如出一轍。


到了20年代中期在美術界又興起了“未來主義”。未來主義認為現代的藝術,應該表現出機械革命的速度、運動、暴力和音響。同時期的流派還有“先鋒派”。形形色色的文藝理論和實踐使這個時代變得不同方向。置身於其中,畢加索也受到了影響。性、愛情、同性戀、獸與人、夢幻、精神分裂等題材都出現在過畢加索的畫中。畢加索立體派與科學後印象派時期--也就是即將發展出20世紀藝術的前夕,出現一位直接引出立體派的藝術大師塞尚。他在作品中探索自然的結構特質,已面臨著畫面的二度空間與自然界實質上是三度空間的難題。他發現要維持傳統的單點透視根本是不可能的,藝術家只要稍微向左或向右移動,便足以改變視野與構圖。塞尚忠實於自己的雙眼,企圖表達多重視野,認可視點移動的事實。畢加索更進一步由許多想象的角度去探究他的主題,結合各種視點,以致於圖像完全無法辨識。這種創作手法提出了一種自給自足的藝術,與外在具象世界幾乎無關聯。


“變動”,是立體主義大家畢加索的創作信念與創作動力。他呼應博格森的實在論與愛因斯坦相對論,並映照劇烈變化影響下的城市生活。因此立體主義努力尋求在二度空間上表現三度空間的新方法。畫中物體依稀可辨,但圖像是由稠密繁多色塊組成,他們經常用單色色調,因為他們認為色彩會擾亂繪畫空間,他們揚棄自然主義固定的視點,因為,他們企圖表現現代社會對時空與事物的新經驗,這些新經驗是非理性、零散、變化不定的。在他們的畫中,不只是物象,也充滿時間、空間、動作、光線的暗示。布拉克說:“空間本來就是可以觸知的。”立體主義主要是想創造一個新的繪畫空間,從感官視覺過渡到觀念視覺。立體主義認為繪畫是從最單純的事物中抽離出最簡單的形式,讓畫布上出現的是符號般的造型,經由視覺慢慢被組合在一起以代表一個實物。他不是具象世界,而是畫家心中的意象。儘管立體派開創者畢加索和布拉克,都堅持不與主題失去關聯,他們選擇用外界的實物來創造新的連結。但這種試驗,到最後會導致內容無法辨識,只能通過標題提示,畫面覆蓋符號、線條與色調變化,繪畫變成一種暗喻。於是,晚期立體主義也導引出抽象藝術了。

畢加索,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

《阿爾及爾的女人》


1925和1926兩年間,超現實主義運動興起,促使體內早已潛伏的暴力和推翻現狀傾向越來越激烈,一切都將改變。到了20年代中期在美術界又興起了“未來主義”。未來主義認為現代的藝術,應該表現出機械革命的速度、運動、暴力和音響。同時期的流派還有“先鋒派”。形形色色的文藝理論和實踐使這個時代變得不同方向。置身於其中,畢加索也受到了影響。愛情、獸與人、夢幻、精神分裂等題材都出現在過畢加索的畫中。


畢加索,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


之後,畢加索開始製作《吉他》系列,全用布料、繩線、生鏽鐵釘及織毛線棒針等素材,拼湊成侵略感十足的作品。與和諧、品位、規矩等概念決裂,物品的實際用途亦遭改變。畢加索以其獨特方式,來扮演超現實主義者。雖被超現實主義團體吸引,但畢加索的超現實風格創作並不受這項運動侷限。


畢加索,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


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作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很突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亡也會相同吧!”



畢加索,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


畢加索,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


-與生活的精彩時刻不期而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