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道德修養與否,論“孝”道看本質

講究“孝”道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優良傳統美德。古訓言:“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時”,“孝”是人倫之始,立人之本,人類社會有了基於“孝”的人倫後,才開始邁向成家立業的世俗,從而走向不斷進步的文明和諧社會。


人的自我道德修養與否,論“孝”道看本質

無論是儒家,陽明心學,道家,佛家等,都是倡導“孝”為先的人倫道德修養。這也反應出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人做事的本質所在。

為此,“孝”乃是自古以來形成的禮儀之幫,咱們中華民族的內在基石及精神支柱。也就是活在世上的人們,唯一的精神寄託而感到活得有意義的體現。

01.儒家思想來論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就已形成“孝”道。到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就是孔子的命觀,孔子的命觀形成的背景,也是孔子命觀的特徵和內涵。就是“修身俟命論”對人生處世的意義。也就是現在社會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由此“孝”是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孝”是社會中的人們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人際交往。“孝”道幾乎貫穿於人的一生中,是生命價值觀的體現,非常的重要。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中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言論。

這是人對“孝”道認知,最真切淳厚,不容矇蔽的地方提醒人。使人在忠誠,交友,以鄰為伴,以鄰為善,遵守社會法律法規以至自覺於行動。

天下事千變萬化,錯宗複雜,無窮無盡,但只要用孝敬父母,尊從兄長的真誠惻隱的認知去處理,就不會有什麼遺漏缺失。這就是有“孝”道認知緣故。

為此,“孝”在人的一生事業中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事業成功與失敗反應出一個人的“孝”道與否。也是反應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本質。

人的自我道德修養與否,論“孝”道看本質

02.王陽明心學思想來論

從王陽明心學思想“致良知”來論,把玄妙而不可觸及的天理拉回到人的“心”上來,即可通過自我道德修養可“致良知”,即天理。

“心就是天理,世上哪還有存在於人心之外事物的道理,比如:待奉父母,不能從父母身上尋求孝的道理,輔助君王,不能從君王那裡尋找忠的道理,結交朋友,治理百姓,不能從朋友和百姓那裡探求信和仁的道理。”王陽明《傳習錄》答言

從王陽明這一答言中便知,“孝”敬父母跟在工作中遵從領導管理同等。在社會上人際交往中,不論何種層次的人,都要有對孝敬父母一樣的為人。所以,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的工作,都同樣要合乎“天理”,天理就是良知。也反應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本質。

03.道家思想來論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孝”道在《道德經》中更很明確,孝敬父母是自然而然去體現出來,不需要有什麼目的和作用,也是反應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

如果一個人連孝敬父母都要講利益,那肯定到社會各項事業活動中去,更是一個利益主義者,道德修養與否更是暴露無餘,人的本質就沒有道德修養。

“孝”道與否就是,大丈夫總是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立身誠實而不居於浮華。在社會中對人的要求就是要有“孝”道。“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有“孝”之人,敦厚與誠實是有德的表現,相反,淺薄與浮華是無德之人的表現。為此,自我道德修養與否,看有無“孝”道,就反應出一個人的本質。

人的自我道德修養與否,論“孝”道看本質

04.佛家思想來論

佛曰:“父母恩德,無量無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也就是報答父母恩德,給自己帶來無窮無靜的力量,無論男女老少都要有“孝”道。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孝”道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否則,一個連自己親生父母都不敬愛的人,怎麼去和他人相處,怎麼去社會上立足。可以想象沒有“孝”心之人,在社會上是很難有事業成功。

“孝”道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沒有“孝”道,家庭就會不和諧,不和諧的家庭成員到社會上同樣影響著社會不和諧。

只有懂得“孝”道,才能擁有和諧的家庭,促進全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把自己融入到社會的各項事業活動中去,自己也有很好的發展。

人的自我道德修養與否,論“孝”道看本質

綜上所述

就是儒家,陽明心學,道家,佛家都主張“百善孝為先”,無論你的層次高低,財富大小,都是要以“孝”道的本質思想為做人的基礎。在社會上發展也會很好,辦大事的一定會成功,普通人也會致富。

否則,無“孝”道的人,在社會上“睹目得嫌”,身敗名裂,沒有什麼人敢交往,事業也不會成功,取得了一點成績也是“免子尾巴長不了”,最終會淪為一無所有的下場。

人的自我道德修養與否,論“孝”道看本質

為此,一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與否,論“孝”道看本質,毫不留情。人們的眼晴是雪亮的,一定會很分明的。講究“教”道是做人的本分,天經地義無可厚非,天下的人們要牢記:行“孝”道才能得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